Go to Issue Menu1.

新年新景象
文/李焯芬

新年自有新景象。只是今年的新景象,添了金融海嘯和它對全球經濟的巨大衝擊。近日閱報,不是這家銀行裁員,就是那家企業倒閉,令許多人憂心忡忡,不是憂心失業,就是擔心生意額下滑,事業受挫。《明覺》有見及此,特別請來衍空法師及失明傑青汪明欣和大家分享面對逆境之道,可謂非常及時。

人生旅途中,完全未遇過逆境的人恐怕不多。有些人一生事業順境,平步青雲,但免不了會遇上親人辭世,因而傷痛不已。有些人則事業得意,卻情場失意或婚姻失敗,乃至陷入感情困境,不能自拔。也有人不幸染上惡疾,或遇上劫難,因而痛苦不堪。凡此種種,皆屬人生逆境或磨難。

話說有個農夫,他向上帝誠心禱告,希望來年風調雨順,好讓他的農作物免受霜雪蟲害之苦;結果他如願以償。只是到了當年秋收季節,農夫種的麥穗裏卻沒有結出一棵麥子來。他氣憤之餘,找上帝評理去。上帝於是向他解釋說:麥子一旦沒有大自然的種種考驗和磨難,根本就無法秋華結實。一棵麥子要成長,離不開風雨、乾旱、烈日、蟲害等大自然給予它的考驗。人的成長,亦離不開逆境、疾病、災難的考驗。這個寓言的意義是:世界上如果每個人都是在一帆風順、無憂無慮的環境中成長的,那末人類就難以繼續進化,社會亦難以再向前發展了。回顧我們自己走過的人生歷程,就不難發現:點亮自己靈魂之光的,往往是一些磨難或困苦的境遇。一個完整的人生,往往需要磨難的鍛煉和洗禮,因為它能讓我們奮發向上,活出生命的彩虹。中國古諺謂﹕「玉不琢,不成器」,也是這個道理。由此看來,人類其實是在磨難中成長的,社會亦是在經歷磨難後不斷進步的。磨難激勵我們更加努力,令我們活得更有智慧和能力,去面對困難、克服困難,直至走出困境。這不啻是「煩惱即菩提」的一個好例子。

緣生緣滅,金融海嘯亦不例外。正如衍空法師所說的:事物永遠在變,因此人生永遠有希望。回顧大家一起走過的日子,我們不難發現:香港過去數十年間,其實也曾經歷過不少的磨難與考驗。而在每次克服磨難後,社會又有了更長足的發展;今次金融海嘯亦不會例外。只要沉着應付,逆境自強,信有明天,明天當會更好。《明覺》同人願與讀者諸君共勉之。

 
 
文/俞如 圖/黃永昌
衍空法師說,開心和不開心是人生正常的一部分。

希望是面對困難時的信心,希望是面對不確定時的勇氣。新年伊始,每人都希望這是充滿希望的一年,但現實是,金融海嘯帶來的經濟衝擊,令不少人對前景未敢樂觀,在失業、裁員與經濟衰退等陰霾籠罩下,恐懼與徬徨特別容易令人萌生負面想法。在充滿挑戰與困惑的新一年,你對前景是否仍懷抱希望?今期,我們請來覺醒心靈成長中心的釋衍空法師和樂天勇敢的失明傑青汪明欣對談,分享他們在逆境中尋找希望的經驗與智慧。

只要有困難,就會有希望

過去一年,金融海嘯令全球經濟動盪,不同階層的人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損失,海嘯帶來的全球性恐懼與隱憂,實際是也一場心靈海嘯,容易叫人對前景失卻希望。當此之際,大家應怎樣自處?

「股票有升有跌,(金融海嘯)這些事每日都有可能發生,差別在於我們有沒有心理準備,人總以為事情應該會好,不應該會不好,但本來就不是如此。」八歲起失明的汪明欣,自小已明白人生本來就有不如意的時候︰「人生有高有低,每天都有變化和新的希望。如果換個角度想,這不過是其中一項挑戰。對我來說,只要有困難,就會有希望。」

「當然大家會因為金錢損失而不開心,但在這樣的環境下,不開心是正常的。」衍空法師指開心和不開心是人生正常的一部分,沒有必要壓抑︰「例如明欣的眼睛看不見,不開心很正常。哀傷的時候就該哀傷,只要不太過分,做出長遠來說有損害的事情。」

汪明欣說人生有高低,每天都有變化和新的希望。

情緒是信息 別自怨自艾

傷心、痛苦、擔憂、徬徨、恐懼……人處身逆境時,負面情緒的困擾,令人容易感到消極,新一年不樂觀的經濟前景,甚至會成為部分人逃避生活的藉口。衍空法師卻認為這些情緒其實是一種信息︰「遇上被裁員時,傷心和擔心很正常,這是一個信息在告訴我們做事要小心,既然擔心的情緒是因為失去工作,便要快點行動,積極找新工作。」

盡量找點事情做,是面對情緒困擾的方法,衍空法師解釋︰「情緒的英文是Emotion,可理解為Energize Motion(E+Motion),即引發行動的東西。不要只擔憂卻什麼事情也不做,就算一時找不到工作,即使落街跑步、做義工、找兼職也好,一定要去做,千萬別躲起來自怨自艾。」

港人過去曾經歷不少逆境,衍空法師提到,過去港人懂得「窮則變,變則通」,遇到問題會先看看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可以做到什麼,而不是等別人來幫自己。遇上困難,自己克服,對明欣來說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我小時候起,會一頭撞向前面的牆,媽媽見到反而拿間尺打我,於是下次就會小心記住。」成長中的挫折歷煉,使明欣相信只要有困難,就會有新的希望。

改變想法 懂得感恩

明欣的朋友常羨慕她活得如此快樂,愛笑的明欣說︰「人生應該有很多條路,只要改變想法,便會看到希望。」明欣熱愛聲樂,中五畢業後投考演藝未被取錄,她沒有放棄,自行跟隨聲樂老師五年,如今動聽的歌聲備受讚賞,不但開了個人演唱會,還是一名身兼作家的多媒體創作人。

改變想法,才能發現自己擁有的其實已經夠多。佛陀說苦應知,跌過痛過才會知苦,知道生命是需要努力、付出及堅持。衍空師勉勵港人要以平常心捱過逆境中的痛苦和不開心,懂得活得淡泊一點其實也可以,同時也要以平常心面對開心和擁有︰「要懂得珍惜、感恩,如果感到痛苦,就知道下次要小心,不要再撞板。」衍空法師指人生亦應分散投資,要在物質世界、人際關係和內心世界之間保持平衡︰「不要將雞蛋只放在一方面,如果只放在事業上,事業倒了,其他兩邊便沒有支,但如果事業出事,仍有親人的關心及宗教、信念、自得其樂的方法等精神支柱,可以支持著你。」

希望本身可以給人心靈的動力,不過衍空法師卻認為,人生就算沒有希望不要緊︰「人生不一定有希望才開心、過癮,你還可以有許多方法令自己開心,例如感恩是可以令自己開心感激和珍惜現在自己擁有的東西。」

勉勵港人的話

衍空法師︰「不用擔心,因為還有明天。只要你不放棄,繼續堅持,明天還會再來。大家多點關懷照顧自己的心,好好愛錫及照顧它,不要讓它有太多憂鬱、驚恐、仇恨,幫你的心做一些facial、給它吃點維他命,照顧一下它,因為心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

汪明欣︰「笑多點吧,其實沒什麼大不了。只要仍有生命就可以改變,至少可以改變你的心境。人不要只懂關心自己開不開心,應該將自己的眼光放遠一點,多關心身邊的人。如果懂得關心世界、關心身邊的人,自然會懂得關心自己,自然會快樂。」

Go to Issue Menu3.

哭與不哭
文/溫綺玲

今年可以騰出時間參加水陸法會,實在不容易,愈難得,愈見珍惜,對經中的文意,特別投入。只是,到最後圓滿時,內心微微感到不安,為何,往年出席請下堂、供下堂、讀懺悔文時,很是感動,眼淚總是流不停,今年,竟沒有了眼淚。難道自己變得鐵石心腸了嗎?

跑去請法師開示﹕「在請下堂與供下堂的經文中,無論在述說哪一界別的眾生,都能詳敘其經歷和苦難因由,並以各種加持,例如﹕恐其細咽、迷路、結怨、塵垢等等,都有方法照顧周詳,使之安樂享用法味。在在都是顯達對眾生的『慈悲』之心。在壇內依經聞修,很容易感覺到『心』變得『柔軟』了,可能這個柔軟,便是與『慈悲』靠近了一步。請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何方法可以恆常警覺,保持這份慈悲之心?」

法師彷彿看穿了我的心﹕「一般人在法會中哭,那只是『意識』上受到感動,不是實實在在由『心識』去領會文意。」

法師見筆者滿眼問號,便繼續說﹕「很多人都搞錯了,視文中的眾生為受眾,覺得他們很悲慘,其實,我們也是眾生,也是其中一分子,我們要對境來參、來修習才對。」

法師最後再提點道﹕「要有一份『慈悲』之心,首要看自己的願力。」

Go to Issue Menu4.

慈愍慧日
撰文/知歸

善導大師的念佛法門,屬於一種普及式的念佛修持,能廣泛流傳於民間,成為淨土主流系統。在大師往生前一年(680年),山東東萊誕生了一位日後遊學印度的淨土大德,唐玄宗敕賜他為「慈愍三藏」。

大師名慧日,俗姓辛,在唐中宗時剃度,見義淨三藏於695年自天竺返唐,心生仰慕如來遺迹,遂於702年循海路出南海,經馬來半島、爪哇、斯里蘭卡等地,3年後抵達印度。大師在印度13年,每日巡拜聖,尋求梵本經典,廣參天竺學者,詢訪速得見佛之行門,眾學者皆教他修行阿彌陀佛淨土法門。後聞在北印度犍陀羅國王城東北大山,奉有觀音菩薩聖像,遂往參禮,於大士像前斷食7天,祈賜法要,於第七天晚上,見大士於空中現身,摩其頂勸念西方極樂淨土,求生彼邦而見阿彌陀佛及觀音菩薩等聖者。大師聞此,雖極體疲,但覺精神煥發,遂越雪山而東歸,至玄宗開元7年(719年)返抵長安,晉謁皇帝,將攜回之佛像,梵筴經文獻上,玄宗賜以慈愍三藏之號。

大師首倡教禪一致、戒淨並行、禪淨雙修的思想,是一位合教、禪、淨、律的淨土行者。他著有《往生淨土集》三卷,《淨土文記》五卷及《淨土慈悲集》三卷等,其文集在宋哲宗時元照律師曾想翻刻,惟三藏之文集多有批評禪宗之語,故被當時禪宗人士訴諸官府,謂為元照偽作,遂不得出版,後書亦散佚。直至近代始在朝鮮桐華寺發現《淨土慈悲集》上卷,惟多有缺頁,難窺全豹,然亦勝於全無。

大師所著典籍雖闕,但其思想卻影響後來淨土大德如法照、元照、延壽、蕅益諸大師,而明代以後流行的禪淨雙修之說,亦可謂由大師最先倡導。唐天寶7年(748年),三藏法師寂於洛陽罔極寺,世壽69,葬於白鹿原之西嶺。

Go to Issue Menu5.

生命不息修行不止
撰文/馮孝忠

很感謝《明覺》給我機會,與讀者交流我對阿彌陀佛的感恩、佛學和行為互動的想法。筆者會摘錄一些感受甚深的法語,及介紹令筆者感動的寺廟。

佛教徒的修行目標之一是「心無罣礙」。說來容易,但是知易行難。這次金融海嘯對全球經濟帶來了災難性的衝擊,雖然在佛學角度,這次的「因」還是「貪欲」,經濟下調是「果」,是「共業」。但是不少長期持有極保守型投資,甚至只是有外幣存款儲蓄的小康之家,他們也因這次的市場大幅波動而損失不菲。一些沒有任何投資的低收入階層,亦受到裁員潮、退休金供款虧損和僱主收緊開支的負面影響。心裏理解「無常」,但是一下子多年積蓄付諸流水,甚或成為「下崗」一族,不感到難受、徬徨並不容易,到底我們還是「眾生」,都有欲望和煩惱。就如西行禪師的詩句「夢裏風吹花落,轉醒胸尤傷」,面對世間變幻而心有戚戚然是正常不過的。落寞過後,佛教徒還是需要「活在當下」,面對考驗的。生命不息,修行不止。筆者覺得這次危機和1997亞洲金融風暴最不同的是香港社會的分化和怨氣飆升,遊行、請願和各類的對峙增加。

我們如果能貫徹佛陀的遺教,發揮慈悲和智慧,諸善奉行,盡量參與關愛社會的活動,一份關愛和精神生活的分享,可能比物質上的捐獻更能令人感到幸福,減少社會的戾氣,這可能是現實裏修行的好機會。南無阿彌陀佛。

09 伊始,《明覺》特刊邀得恆生銀行總經理馮孝忠和著名攝影師葉青霖,分別以文字和圖片,隔周輪流跟讀者分享他們的生活點滴,萬勿錯過。

Go to Issue Menu6.

自殺犯戒嗎?

問:殺生是佛教重視的戒律。請問自殺有沒有犯戒?應負什麼過失?與其他殺生的區別為何?

答﹕佛陀有一次在閉關靜修的時候,有弟子修不淨觀,誤解其意義,再加上邪魔外道異端邪說誘惑,而厭世自殺者多人。直至佛陀靜修完畢出關,獲悉此事,因此制定殺生戒條中的自殺,是嚴重罪咎,屬於「波羅夷罪」。

我人的生命由父母成就,血緣親屬互相扶持,成長過程,師長的教導,社會的培植,應有回饋的責任,怎可私自毀滅?何況自殺之後,不僅無法解決原來的問題,更犯了重大戒行,作賤自己寶貴生命呢!

佛教學說﹕「人身難得」,守五戒才獲得人身,應是非常珍貴。人的一生有盛有衰,因為過去生中所修善惡種子,參差不齊,所以人生際遇不可能一帆風順。

心隨境轉而有起伏,有時遇到惡緣誤導或惡疾羈纏,更有因感情問題無法解決,覺得缺乏生存世上的意義而自我滅,誠屬可悲可惜。

如果深思熟慮,可以利用我們這個虛幻的軀體,利用知識才幹,還可做很多造福社會的事業,為來世積聚福德因緣。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借假修真」。

如果你不相信佛教所說的因緣果報,也權當作是「廢物利用」吧!

以上內容輯錄自嚴寬祜居士和內地學生之間的佛學答問。

Go to Issue Menu7. 漫畫
圖/小子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