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做本分事
文/淨因

一天,農夫心愛的驢掉進一口枯井裏,他嘗試了各種營救的方法,忙碌了幾個小時,都沒有結果,最後不得不放棄營救工作。然而,井裏傳來驢子斷斷續續的淒慘哀嚎聲,令農夫傷心不已。於是他請來左鄰右舍幫忙,決定盡快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便減少牠垂死掙扎的痛苦,早早解脫。一鏟鏟泥土落入枯井中,打在驢子背上,痛苦萬分。出於求生的本能,每次泥土打到驢背上,牠就用力抖掉這些泥土,然後踏到泥土上面……大家忙碌了半天,枯井終於被填平,傷痕纍纍的驢子也輕鬆地跳出枯井,獲得新生。

故事中的枯井,猶如目前人們不願面對的金融危機;落入枯井中受傷的驢,猶如這次金融海嘯中受害的「苦主」;農夫請左鄰右舍幫忙,猶如布殊總統請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到華盛頓開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希望早日了結這埸危機;打在枯井中驢背上的泥土,猶如金融海嘯後人們必須面對的各種考驗。落入深井中受傷的驢,想一下子跳出枯井,比登天還難;同理,這次金融風暴影響既深且廣,苦主們想很快從困境中解脫出來,不比這隻驢從深井中跳出來得容易。即使人們盡力往井中填土,深井中的驢若失去求生的勇氣,只知傷心流淚,而不作任何努力,勢必早就葬身深井之中;同理,即使二十國峰會體現「罕見團結」,會後各國政府也花最大的力量去振興本國經濟,深陷金融危機泥淖中的苦主們,若整天只知怨天尤人、悔恨悲憤、唉聲嘆氣,放棄努力,就實實在在地成為了金融風暴的犧牲品。

其實,身陷絕境的驢,只要不放棄求生的意志,不斷地動動腳,堅持不懈地抖落打在身上的泥土,便能走出困境;同理,儘管我們正面臨金融危機的煎熬,若人人都能正確看待所處的環境和局勢,以平常心做好自己的本分事,勤懇而踏實地工作,專注於當下這一刻能做的事,便能創造出更多的財富,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趨勢也會逐漸好轉起來。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一定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文/劉樂恆 圖/黃永昌

中韓佛教界的學術交流

兩位老和尚侃侃而談

西方寺住持寬運法師

較早前,韓國佛教最大宗派曹溪宗的一個參訪團蒞臨香港,在荃灣的西方寺舉行贈送地藏菩薩聖像和舍利儀式。下午,在西方寺的會議室,參訪團和香港佛教界進行了學術交流,增進兩地佛教界之了解和溝通。這次來港的曹溪宗法師中,有兩位大宗師,一位是92歲的道成大宗師,另一位則是86歲的愚覺大宗師。機緣難逢,我們趁機專訪了他們。

兩大宗師出家因緣

作為韓國曹溪宗德高望重的人物,道成大宗師和愚覺大宗師養深積厚,精健矍鑠。道成大宗師身材魁碩,目光深邃,有哲人風範;愚覺大宗師則活潑健談,詼諧風趣,有智者之神采。兩位大宗師皆平易近人,節氣高朗,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道成大宗師29歲出家,愚覺大宗師則在19歲出家。韓國有三大寺剎──通度寺、松廣寺和藏有8萬大藏經的海印寺。兩位大宗師都曾在海印寺一起生活多年,也曾當過住持。愚覺大宗師曾參與制定多項教界規矩,在韓國佛教界有「法官」之稱。受訪時,兩位談及他們出家的因緣。道成大宗師將他的出家視為莫名的緣分,很自然而然的,至今法臘56年了。愚覺大宗師則另有因緣,他說年少時並沒想到求佛法,但當時韓國正處於日本殖民時期,為避兵役,祖父帶他到偏遠的山中披剃出家。4年後,殖民時期結束,祖父來到山寺帶他回家,但他拒絕了。自拒絕祖父的那一刻開始,愚覺大宗師已是一位真正的出家人了。

流相萬殊 本源唯一

談及中韓佛教異同以及對香港佛教界的展望,愚覺大宗師認為,中國佛教對韓國佛教的建立和發展影響深遠。只不過中國是佛、道並行,韓國則少有道教之傳承。一千多年前,佛教由中國傳入朝鮮。歷史上,參禪訪道而雲游中國求學者代不乏人,他們帶回韓國的,不僅是大量經卷及法物,更重要的是卓識與睿智。其中之佼佼者,有從南岳思大禪師習天台教觀並親證法華三昧的玄光,有兼通律藏與華嚴的慈藏,也有禪宗馬祖道一門下的道義禪師。大約到了南宋時代,韓國的普照禪師創辦「曹溪山修禪社」,曹溪宗由此創立。到了元代,普愚禪師和慧勤禪師相繼來華求法,兩人均是臨濟宗第二十代傳人,亦是朝鮮臨濟宗的始祖。後經多次發展整合,形成今日的曹溪宗,所以韓國的曹溪宗乃源自中國的臨濟宗。愚覺大宗師強調,佛教流別雖千差萬殊,然而其本源卻只是一。西藏的、南傳的、中國的、韓國的等等,源流複雜,不可究詰;但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卻只有一個。大宗師認為不應被流派之殊相所迷惑,而要參透本然心地。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共同一致的認知,才能得到真實的法益。

香港佛教 充實成長

在韓國,佛教和其他宗教都有長足之發展。問起兩位大宗師對佛教在韓國的發展與自處有何看法?平和安厚的愚覺大宗師樂觀地答:「其實沒有什麼問題,作為佛教徒,最重要乃明白佛之正法,明白了便能安樂自在。」佛教在韓國有優良的風氣,這風氣在一代代僧人的努力之下形成了一個深厚的傳統。這一傳統曾經因李朝的排佛及日本殖民時期(1910-1945)的鎮壓而受破壞,但在上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韓國佛教界進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改革,不但重修許多寺院,而且在教學上重拾古風,呈復興之勢。而曹溪宗更博取眾長,逐成韓國佛教之主流,如今在全國已有25個教區本山。至於作為大都市的香港,大宗師認為藉港人豐富和健康的生活,香港的佛教亦將更充實地成長。

面對金融海嘯 心靜如鏡

由美國次按所引發的金融大海嘯席捲全球,中國大陸、香港等亞洲出口地區亦深受影響,許多人苦陷困境,難以自救。面對持續性的危機,到底需要以怎樣的心理去面對?佛教如何解決這些煩惱?愚覺大宗師認為:「諸法由心生,錢財產物等亦不例外,處於困境時不應眼於困局,惟當推至本心,身處其中而心不亂,計執自然消泯。」人生的譽譭得失是非來去,難定真假,執則有,不執則無,就像有兩個人都因意外而喪失一條腿。一個終日抱怨消沉:「我失去了一隻腳。」而另一個則慶幸:「我還有一隻腳。」禍逆當前,既成的事實已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選擇寬廣的角度和積極的心態。

其實歷代有很多修行人以其體悟來啟發我們,禪宗的案例更是不勝枚舉。百丈懷海禪師侍奉馬祖道一禪師二十多年,有一回陪師遠遊經過郊外,突然天邊飛過一群野雁,馬祖指雁群問懷海:「那是什麼?」「野鴨子。」懷海答得快。「往哪裏去?」馬祖續問。懷海也不怠慢,指野雁飛往的方向答道:「往那裏飛去。」話還沒說完,馬祖已轉過身,一把緊捏懷海的鼻子,痛得懷海直喊。馬祖無動於衷,但說:「看你是否仍往那個方向飛去。」

「身處其中而心不亂」,大宗師的睿智真是良藥良箴。

Go to Issue Menu3.

水車與水
文/李焯芬

一名雲水僧在行腳時感到口渴,剛好看到不遠處有個年輕人在河邊蹬水車。雲水僧於是向年輕人要了一碗水喝。年輕人恭敬地說:「師父,如果將來有一天我能放下這水車的話,我很願意跟隨你學習佛法,並雲游四方。」

雲水僧含笑地回說:「好的,活在當下,你先為大眾做好水車的工作,日後有緣時再隨我雲游吧。」

年輕人解釋了一下,說:「是的,師父,我們這一帶就數我最了解水車的性能了。全村的人都以此為主要水源,若能找到一個接替我照顧水車的人,屆時沒有責任的牽絆,我就可以找自己的出路,追隨師父了。」

雲水僧又問:「你最了解水車,如果水車全浸在水裏,或完全離開水面會怎麼樣昵?」

年輕人答道:「水車的運作原理是靠下半部置於水中,上半部則逆流而轉。如果把水車全浸在水裏,不但無法轉動,甚至會被急流冲走;同樣的,完全離開水面就不能把水送上來。」

雲水僧當下有所感悟,並開示說:「水車與水流的關係其實也可說明個人與世間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完全入世,縱身江湖,難免不會被五慾紅塵的潮流冲走。假如純然出世,自命清高,不與世間來往,則人生必是漂浮無根,空轉不前的。因此,一個人,要出入得宜,光看破紅塵還是不夠,更要發大宏願廣度眾生才好。出世與入世並容,這才是學佛的正確態度。」

Go to Issue Menu4.

宗炳
撰文/知歸

十八高賢中,宗炳是一位善於琴、書、繪畫的藝術家。炳字少文,河南南陽鎮平人,生於375年,其母聰慧,教授諸子皆有所成。炳既精於琴書,復擅於玄理,深受當時名吏殷仲堪及桓玄的賞識,力邀出仕,皆不允。劉裕掌荊州時,欲徵他為主簿一職,亦不仕。東晉義熙八年(412),入廬山築室隱居,依慧遠大師入蓮社修行。

宗炳之兄臧後為南平守,逼他從廬山還江陵,炳無奈辭別遠公,於江陵仍過着隱居生活,與沙門慧堅研學般若空觀,奉持阿彌陀佛反觀音信仰。一日衡陽王義季在荊州,親至其居所,炳著布衣角巾,引見不拜。王欲置重祿招攬他,但炳淡然道:「祿如秋草,時過即枯。」以明心志。其妻羅氏,性亦高遠,往生時,炳甚為悲痛,及多閱佛典,方能釋懷。

炳晚年時有冶城寺沙門慧琳著〈白黑論〉,主張軀體凋弊心神亦滅,另有一位何承天又著〈達性論〉批評佛教的因果報應說。炳承遠公在〈沙門不敬王者論〉卷五之「形盡神不滅」之義,著〈明佛論〉揭示兩種「神不滅義」,即(1)輪迴之神識不滅;(2)法身之神識常住,並將二者結合而闡述人於輪迴過程中如何漸除煩惱,以復歸至本來清淨之法身而得成佛,與何承天往復論辯,他又著〈難白黑論〉以破慧琳之歧說。

炳性好遊山玩水,若至名山勝境,往往流連忘返,凡遊覽歸來,必將風景繪畫於室中,以待暮年老病俱至,不能再涉名山時,可作卧遊。他又善彈琴,常對人說自己對畫撫琴操曲,欲令群山皆響,可見其醉心山水之情。宋元嘉(447)安然往生,世壽69歲。

Go to Issue Menu5.

成為居士有何資格?

問:請問稱呼信佛的人為「居士」有何根據?要有什麼資格才可稱為居士? 答:佛教有四眾弟子:出家二眾,即比丘、比丘尼;在家二眾:即優婆塞、優婆夷。

通常學佛的在家二眾,尊稱一聲居士,猶如稱呼先生和夫人一般,習以為常。今人恆常以某某居士自稱,寫作不冠姓氏,或只以皈依法號兩字署名,令人感覺到僧俗混淆,莫衷一是,均非適宜。

居士,梵語Kulapati,譯作迦羅越,意譯為長者。依經據典解釋如下:
《維摩經疏》曰:居士有二:一、廣積資財,居財之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

《法華經玄贊》曰:居士有四德:守道、自恬、寡欲、蘊德。

儒家對居士一詞的說法,出自《禮記‧玉藻》篇,指頗有道藝而不求仕宦之處士,謂之居士。

事實上毋須執著如何稱呼,禮多人不怪,一句尊稱,一臉微笑,令對方心生歡喜,便是修行法門。即使不是佛門弟子,尊稱一聲「居士」,又有何妨?

(以上內容輯錄自嚴寬祜居士和內地學生之間的佛學答問。)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誦讀《金山御製梁皇寶懺》

日期﹕農曆每月初一及十五
時間﹕下午1:30至2:30
地點﹕東蓮覺苑 跑馬地山光道15號
查詢︰2575 6312

Go to Issue Menu8.

阿彌陀佛聖誕

皈依三寶傳授五戒
日期:12月14日上午 9:30
地點﹕天台精舍 荔枝角九華徑新村 133 號
查詢︰ 2336 0437

靜坐班——宣隆內觀襌修

日期﹕逢周四晚上7:30至9:00
地點﹕普明佛學會荃灣沙咀道270號廣發大廈三樓(電梯2字)
電話﹕2499 1606/9141 4104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