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生命在呼吸間
撰文/淨因法師

對飢餓者而言,糧食是他們的生命;對癡情男女而言,愛情是他們的生命;對生病者而言,健康是他們的生命;對充滿權力慾的政客而言,權力是他們的生命;對商人而言,利潤是他們的生命;對專家而言,專業是他們的生命……但大徹大悟的佛陀卻說:「生命在呼吸間」。 從理論上講,我完全明白這一論斷的哲理性,但感覺上卻總認為自己來日方長,根本無法感覺到死亡的威脅。直到我有機會坐飛機旅行,才算明白佛陀這句話的真實含意。

記得有一次,我乘飛機從四川返回北京,離開四川時還是晴空萬里,孰料天有不測風雲,快到北京時突然雷電大作,強大的雷電軌跡在飛機外面延伸,天空好像隨時都有爆炸的可能性……在強大氣流的衝擊下,飛機劇烈的震動起來,我真擔心飛機會突然解體,把我抛到空中;有時飛機突然下降,我的心也隨之墮入萬丈深淵;有時飛機引擎又發出雷鳴般的怒吼,艱難地向上爬升……就這樣在北京的上空盤旋了幾圈後,這班航機最終才載著膽戰心驚的乘客安全降落在天津機場。

這次空中驚魂,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感受到死亡的威脅,而且這種感受是如此的真實,也因此對「生命在呼吸間」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此次事件之後,我出門時會不自覺的選擇坐火車,但天不遂人願,因種種原因,一個月內不得不乘坐好幾次的飛機。其實在各種交通工具中,飛機的安全系數是最高的,然而一旦出事,死亡率也是最高的。坐在飛機上,我深知我已經將自己的生命交給了機長,也才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脆弱、無助與不由自主,因為你隨時都有可能消失太空中……此時此刻,我才領悟到,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後幾分鐘,所謂的成敗、榮辱、得失、貧富早就抛到了腦後,想得最多的恐怕還是親人間的溫情、同事間的友情與同學間的真情。但願在這花好月圓的中秋佳節,平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求名和利」的人們,珍惜人世間難得的真情,多抽點時間與家人團聚,給平時無暇理會的親朋好友們打個電話, 送上你衷心的祝福。

 

 

撰文/黎樹基 攝影/黃永昌
死亡是禁忌話題?踴躍參與的觀眾以熱誠化解禁忌。

生死是大課題,洋洋萬字亦不足以探討。但有人說,未知生,焉知死?亦有人持着生有何懼、死不足惜的瀟灑態度,馳騁於人生賽道上;要像楚留香,來得安去也寫意,確要下一番苦功。面對一線間的生死,無論自己,或別人,其實各有各取向。《明覺》特刊在剛過去的周日主辦「生死兩相安」分享會,有緣請來葉青霖、王廷琳及謝建泉醫生跟觀眾分享對生命的感悟,解開這條生死線的執念。

攝影家葉青霖﹕「死亡就像從一座危樓遷出」

上周三晚,葉青霖在港台節目《思潮作動》裡,談自己涉獵攝影30年的進程,也談生死,一句「死亡就像從一座危樓遷出」嵌進筆者的心裡,到是次講座,他又把同一句說話跟觀眾分享。

「1989年,我的母親過身,父親曾想過退休,但怕寂寞,繼續幹,直至1994年才正式退休,卻發現患上末期肝癌。」那時葉青霖舉家剛移民澳洲兩年,爸爸撐着身子飛往彼邦跟他一家相聚,讓葉青霖想起以往種種──自小跟祖母住在窄小的天台屋,過著貧苦生活,但他還是帶著一顆赤子心,勇往直前。在中學時期曾寫下一首又一首中文詩,於今年佛誕才悉數找回,細閱下,從字裡行間發現自己早有求道之心。

直至成名之後,「那時初嘗攝影界的五光十色,不期然自傲輕狂起來,沉醉於奢華物質的享受,但常感到,歡鬧過後,是排遣不散的寂寞。」遂放下執傲,步入修心靜思之道,剛巧一對夫婦朋友送他兩本談佛理的書,他便讀給臥病在牀的父親聽,一句「死亡就像從一座危樓遷出」,讓父親安然面對病情惡化的事實,也讓自己更珍惜跟父親一起走過的最後日子。

今天,他發念會把握當下,除即將出版《生死兩相安》圖片集,推動生死教育外,亦繼續辦攝影展,藉鏡頭讓觀者的心豐盈起來。相機鏡頭能模擬人的視野,但無法百分百複製出人的視覺甚至心靈世界,正如葉青霖1999年的攝影作品「心塵泊岸」,他從懸崖上三張騰空的長椅看到坐着三個人──原來早已從看山不是山,回到看山還是山,踏進另一階段。

舞蹈家王廷琳﹕「生命像四季交替,冬天未必是完結」

一個傳意力強的藝術家,如舞者王廷琳,渾身的表演欲來自對生命的感悟,藉此迸發能量,感染台下觀眾。

「我習慣每天跳舞,用身體表達感受,就這樣跳了二十多年,要我細說從頭,反而有點困難。」但重組過去,正好給自己回望的機會:「我的人生,就是從缺乏和尋找走過來。」

王廷琳自小住在河北省某城巿內的四合院,每星期只能吃兩次飯,其他日子則以雜糧充饑,生活困苦,自幼體弱多病。

回憶初來香港,事事皆不適應,「第一次來,從紅磡火車站乘的士往黃大仙,結果吐足全程。」更重要是不諳廣東話,加上文化落差及父母親工種的逆轉,王廷琳不諱言感到自卑,直至16歲,喜歡上跳舞,發現可藉此忘記煩惱。在母親支持下,讀畢四年的舞蹈課程,毅然投身專業行列,先後加入香港芭蕾舞團、城巿當代舞蹈團,然後於1990年代中組團,為舞蹈界譜上佳話。

鋒芒初露,正準備往紐約表演前夕,向來反對他跳舞的父親給車撞倒重傷入院。在醫院深切治療部,面對已昏迷多天、頭腫如球的父親,王廷琳跪在他床前,對他說:「我以往有什麼做得不對,請你原諒,但我想跟你講我愛你。」數天後,父親被宣布腦幹死亡。王廷琳同意捐贈父親的器官,遺愛世間。「生命就像四季交替,而冬天未必是完結。」

那段日子,他仍勸勉其他病者的親人堅強,正如現在他藉著舞蹈,把一群處於社會邊緣的長者、愛滋病患者、精神病康復者及智障人士等連結起來,跟他們一起跳,一起笑。

從自覺缺乏、渴望攫取到付出,王廷琳終活出他滿載意義的玫瑰人生。「我今年41歲,參與紅白兩事的次數開始均等,昨天才出席我一個舞蹈老師的追悼會;也有位童年好友,至今昏迷了七年。」語畢,他想起每一趟死別總會感化他的生命,唱起歌來:「只可活一次……編織動人故事。」聽得觀眾滿眼通紅。

謝建泉醫生﹕「臨終者獲得歡愉,生者也會安樂些」

退了休的謝建泉醫生,幽默健談,愛說故事。因在醫療工作中,經歷過不同的生死故事。

「在南朗醫院,曾經有對老夫婦,80歲的妻子患了癌症,行動不便的丈夫每天探訪。妻子臨終前的十數天,他索性住在醫院,不時握著妻子的手喁喁細語,直到她離世。後來伯伯跟我說,他找回拍拖的甜蜜。原來,臨終者獲得歡愉,生者也會安樂些。」同樣,平日能寫下一封情感家書,說出感謝,臨別時留給至親,對在生者很重要,尤其「對突然離世者的家人,更是適當的安慰」。

迴避談死,往往引發更深的不安,難以釋然。他指出,末期病患者和親人最重要坦然面對:「有個內科護士的父親患了癌症,醫治了很久仍沒起色,脾氣變得暴躁,家人不敢告訴他病情實況,但伯伯心裡是知道的,只是雙方都不肯面對。直至我引導他慢慢描述病況,了解病情,反而解開他恐懼死亡的鬱結,亦讓家人把握剩餘的日子陪伴病人,讓他安心快樂。」他補充,需了解病者的意願,他們往往只需至親陪伴和支持,不用過度噓寒問暖。

「睡夢中大去?別以為這麼容易!想想,之前要安排多少樣事情?」為免遺下牽掛,他提倡好好生活,好好交帶:「到時候,就算想一個人死在深山,也能做到生死兩相安。」

 

追月夜 憶故思今

此文見報之日正值追月,不妨給逝去的親人、朋友遙寄一份思念,也問自己今天可有活得好?理智與感情,時刻跟我們玩着「相煎何太急」的遊戲,我們一邊接受死亡是必然的階段,另一邊卻很矛盾,忌諱死亡,企圖跟它劃清界線,報紙上的死亡事故,我們只是隔岸觀火,加幾分惋惜,直至埋身那一擊,才頹然倒地。

一篇短短的蕪文,不足夠,更不需對生死曉以大義,需要明白的倒是,人怎麼生活,就怎麼死去;要怎麼死去,必需先怎麼生活。

Go to Issue Menu3.

解脫情慾的加留陀夷
撰文/賴靜涵

加留陀夷原為侍奉釋迦牟尼佛在家時身邊的隨從優陀夷,出家後法名為「加留陀夷」。他雖然跟着佛陀出家,卻非發自真心,只是一時間受佛陀威德的感召所致。加留陀夷生性浪漫,無法控制情慾,常因異性的事情被批評,也受佛陀呵斥。每當他發現自己迷戀女色時,就浸在水中,希望藉此抑制自己的情慾,改變自己的性情。加留陀夷雖如此浪漫,但他知道反省,故佛陀肯定他是好人,常常寬大加以包容。

如此浪漫不羈的加留陀夷,有天遇到一位婆羅門階級的美麗女孩子,使得他神魂顛倒,而這個女孩子對加留陀夷也很欣賞,兩人狹路相逢,邊走邊笑,走到寂靜無人的地方,加留陀夷忍不住親吻了女孩子。但就在親吻的那一剎,加留陀夷忽然感到驚嚇,接着就把女子推開,獨自逃走了。這個舉動傷透了女孩子的心,認為加留陀夷出爾反爾,侮辱她的自尊。她就把自己打傷了,把衣服撕破了,向父母親哭訴遭加留陀夷暴力輕薄。父母親怒不可遏,隨即採取行動,在一個地方埋伏,等待加留陀夷經過,便施以一頓棍棒,還把他丟到王宮的護城河去。狼狽的加留陀夷,幸得宮殿守衛救了上來,帶去見波斯匿王。雖然加留陀夷在王宮可以來去自如,但這次遭遇,教他羞愧萬分,便信誓旦旦地說以後再不會發生這種事情。波斯匿王替他包紮好了,派人送他回祇園精舍去。

經過這件事後,佛陀再不讓加留陀夷離開身旁,說法時,讓他坐在身旁,坐禪時,也要他在身旁坐禪。

這樣,有一天,加留陀夷忽然發現了坐禪的好處。他靜下心來,看見自己的煩惱就像給太陽光照射一般,全部化成煙霧,整個人身心光明自在。出定以後,立刻稟報佛陀:「佛陀啊!以前我有很多惡習,無法斷除,幸虧遇到佛陀,才能過着安穩的生活。我發現比丘一定要有正念、正定與正智慧,這樣佛法才能撫慰人心,讓我們身心快樂。今天追隨佛陀坐禪,我終於發現了佛法的好處,真的快樂得無法形容。」聽完了加留陀夷的話,佛陀微笑地說:「你已經知道出家修道的意義了,真正知道快樂的人,才能了解涅槃是什麼樣的快樂!」

加留陀夷非常開心!他第一次獲得了佛陀的讚賞。足見禪定,正是破除情慾和習氣的良藥。

(四十八)

Go to Issue Menu4.

典座
文/知歸

道元禪師輯成《典座教訓》一書。

上周提到「典座」一職乃佛教叢林東序六知事之一,負責典次床坐等九事之職,即按次第付予床座、差請會、分房舍、分衣物、分花香、分果蓏、知暖水人、分雜餅及隨意舉堪事人。其主要工作是掌理大眾齋粥,令受用者得到清潔衛生的飲食;又須檢點廚中常住齋料,不得浪費;亦要定時與庫司知事商量,打點醬醋醃藏收菜等事;撫恤園夫合時栽種;訓示行者,循規蹈矩,行令不得太嚴或太緩,嚴則擾眾,緩則失職。故此職事必須選擇有道心供養之僧眾,以成就叢林之安泰。而修行者亦應以「為成道業,應受此食」之態度以報答典座之恩。

典座之居室,稱為「典座寮」,隸屬此職之下尚有飯頭、粥頭、米頭、柴頭、園頭等僧職。過去很多著名之大德如雪峰、道匡、義懷等皆曾在叢林擔任上述職事。日本曹洞宗開山祖道元禪師初到寧波參學時,亦是受到阿育王寺一位老典座的對話而得到啟發,終成為一代之宗師。他回到日本後,創建永平寺,更對寺中典座屢作開示而輯成《典座教訓》一書。

Go to Issue Menu5.

惜緣惜福
文/李焯芬

一對夫婦,結婚三年了,妻子有點倦意了。一天她向丈夫提出分手,丈夫沉默了一會才問: 「我怎麼做你才會改變心意?」

妻子晦氣地說: 「如果我非常喜歡懸崖上的一朶花,而你去摘花的結果是百分之百的死亡,你會不會摘給我?」

「明天早晨才告訴你答案好嗎?」妻子聽完丈夫的話,心裏有說不出的失落。
早晨醒來,丈夫已不在了,只有一張寫上字句的紙壓在溫熱的茶杯下,那上面寫着:
「親愛的,我不會去摘那朶花,但請容許我陳述不去摘的理由:

你只會用電腦打字,卻總把程序弄得一塌糊塗,然後對着鍵盤哭,我要留着手指給你整理程序;

你出門總是忘記帶鎖匙,我要留着雙腳跑回來給你開門;

酷愛旅遊的你,在旅途中常常迷路,我要留着眼睛給你帶路;你在公司遇上了不順心的事時,我得留着嘴巴替你解悶,消除煩惱;

你總是盯着電腦,眼睛給糟蹋得不太好了。我要好好活着,等你老了,給你修剪指甲,幫你拔掉頭上的白髮,拉着你的手,在海邊享受美好的陽光和柔軟的沙灘……

在未完成上列工作前,我不想去摘那朶花……」

妻子的眼睛濕潤了,她想立刻出去找回丈夫,她擔心他不會再回來。拉開門,她看見丈夫的臉,淘氣得像個大孩子,手裏提着她最喜歡的鮮奶麵包。相識是緣分;能結成夫婦,是更大的緣分。當惜緣惜福,互相尊重包容,家庭才會和諧幸福。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把握當下 超視聽慈善音樂會

善寧會主辦,葉青霖攜手呈獻,一次集合攝影、音樂、歌舞藝術互動演繹你我人生歷程的演出,目的為響應世界紓緩關懷日,門票收益撥捐善寧會推動「生死兩相安」大行動。

表演者包括攝影家葉青霖、舞蹈家王廷琳、演奏家譚寶碩、陳雋騫,以及林子萱、Yvette Nie、梅維瀚、原子鏸、法鼓山青年禪鼓、Sheng It Up中樂團、心飛舞蹈團等,通過攝影、洞簫、舞蹈、唱歌、禪鼓、樂隊的即興互動演出,進行一次跨藝術、超視聽音樂會。歡迎觀眾攜帶相機進場,與表演者互動拍攝。

日期﹕2007年10月12日(星期五)
時間﹕晚上7﹕30
地點﹕灣仔伊利沙伯體育館表演場
票價﹕$980、320、220、120、70
查詢﹕票務2734 9009、善寧會2868 1211

 

 

Go to Issue Menu8.

襌修課程﹕活在當下

日期:9月15日起(逢周六,為期8周)
時間:下午2﹕00至4﹕00
導師﹕法護法師
費用:$120

周日念佛晚會:誦念《阿彌陀經》

晚上7:00
念佛 繞佛 坐禪 開示 迴向
主持:苑長妙慧法師

瑜伽、瑜伽行與智慧禪

周六 上午9﹕30;下午2﹕30
導師﹕黃耀光居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以上查詢:2572 2437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黃夏柏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