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乘願再來
文/李焯芬

學界的人都會記得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講過的一句話:一所大學的成就,不在於它的大樓,而在於它的大師。佛教的發展亦如是:大師輩出的時代,是佛教興旺的時代。二十世紀的中國佛教,大師輩出,帶動了中國佛教的復興。剛於二月三日圓寂的聖嚴法師,便是其中的表表者。

《明覺》特刊今期刊出聖嚴法師的紀念專輯,香港佛教界領袖覺光長老、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教授、法鼓山香港分會前會長陳柏楠居士、專門研究法師佛學思想的吳有能教授,以及為聖嚴法師撰寫傳記《枯木開花》的著名作家施叔青女士,為今期專輯撰寫紀念文章,反映了大眾對法師的無限追思和景仰。
每提起聖嚴法師,人們會很自然聯想到法鼓山。從佛教發展史的角度來看,法師的貢獻當然遠遠不止於創建法鼓山道場,至少還包括:

(一)文字般若方面的巨大貢獻:法師是歷史上罕見的高產學問僧。他從小就有個願心,覺得佛法這麼好,可是誤解的人卻那麼多。他因此要竭盡所能把佛法的智慧傳播出去,和全世界的人分享。他畢生勤於筆耕,以深入淺出的文字,條理分明而又生動活潑的筆觸,把佛法的智慧介紹給大眾。他以中、日、英三國文字出版了逾百種著作,包括了大量的學術論著及生活智慧叢書,深受讀者歡迎,不少還成了暢銷書;其中《正信的佛教》一書流通量數以百萬冊計。

(二)禪修方面的巨大貢獻:法師繼承了中國禪宗源遠流長的農禪家風,還把臨濟宗的話頭禪與曹洞宗的默照禪有機地結合起來,開創了知見與實證並重的禪修法,讓禪修變得更生活化,更面向社會和大眾。

(三)法師長期努力推動國際間的宗教對話,藉以促進世界和平。

(四)作為一代宗師,他言傳身教、身體力行。這裏且舉兩個例子。自一九九二年開始,法師帶領法鼓山開展「心靈環保」運動,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法師指出:要避免生活環境受到污染,關鍵在於改變人的觀念。因此,環保應從心開始。例二是法師在捨壽前,充分反映了一代高僧的修持和面對大限時的從容。他真正地做到了放下,包括放下自己色身和對身後名的任何罣礙,給我們上了寶貴的最後一課。

覺光長老勉勵大眾應以大悲心秉承法師的行願,讓法師的精神久住世間,並誠心祝禱法師寂滅為樂,早日乘願再來,廣度眾生。

 
聖嚴法師(葉青霖攝)
起龕儀式暨荼毘大典(照片由台灣法鼓山提供)

2009年2月3日下午4時,一代佛教宗師、台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色身捨報,享壽八十,台灣上下和佛教界均表哀悼惋惜。

聖嚴法師13歲出家,自此立下終生弘揚佛法的宏願。法師是實修實學的教育家,具有廣闊的胸襟與視野。1989年,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創建「法鼓山」,大力推動「心靈環保」、提倡「心五四」、「心六倫」等社會運動,又先後興辦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培育弘法人才。聖嚴法師自喻為「風雪中的行腳僧」,六十多年來,經常奔波於亞洲、美國和歐洲等地弘揚佛法,足跡遍及全球。

聖嚴長老不僅是大德高僧、著名禪師,也是國際佛教學術界知名學者和思想家,常受邀出席國際佛學會議,與世界宗教領袖會談;如97年訪問梵蒂岡,會見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又曾與達賴喇嘛進行漢藏佛教世紀大對談;98年,聖嚴法師獲選為「四百年來台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

04 年,聖嚴法師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自然與禪境的戶外空間,為僧伽大學的學僧上課(照片由台灣法鼓山提供)1996 年4 月,聖嚴法師(右)於灣仔伊館主持講座時留影(照 片由佛教青年協會攝影組提供)

長期被腎病纏繞的聖嚴法師,醫院曾建議換腎,但法師以「我老了,浪費一個腎是不慈悲」為由婉拒;身體違和的聖嚴法師常說﹕「這一生走來,雖然多病、雖然艱苦,卻總是充滿感恩。」

為悼念尊敬的聖嚴法師,《明覺》今期誠邀多位佛教界大德及學者,包括︰香港佛教界領袖覺光法師、為法師撰寫自傳《枯木開花》的著名作家施叔青、理工大學榮休校長潘宗光、當代人間佛教專家,曾專研聖嚴法師佛教思想,並參與推動「心六倫運動」的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吳有能教授,以及法鼓山香港分會前會長陳柏楠居士分別撰文敬悼,讓讀者從不同角度認識這位一代佛教大宗師。
如欲對聖嚴法師了解更多,可登入法鼓山網頁瀏覽﹕
www.ddm.org.tw/ddm/homepage/index_event.aspx

Go to Issue Menu聖教嚴淨娑婆界 法音鼓震遍虛空 行履願心貫梵剎 無相盡報同光塵
文/覺光法師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

1997 年5 月,聖嚴法師(左)於灣仔伊館主持講座,在後台休息室留影(照片由佛教青年協會攝影組提供)聖嚴法師於關房內閱讀(照片由台灣法鼓山提供)

楞嚴經云:「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此一句經文,正可反映聖嚴法師畢生度生的願力,法師曾發下弘願「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他創建法鼓山,以觀世音菩薩的大悲願力及大乘法鼓的獅子吼,利用文字般若、釋尊教法,供養一切眾生;開辦佛教教育、學術研究、修行弘化,提升人的品質;提倡心靈環保、生活化禪法,從東土步向西方,普及教化,超越種族、宗教、文化隔閡,消弭人與人、心與心之間的冷漠與疏離,建立人間淨土;最重要的是他以歡喜心看破生死,法體違和,仍堅持度眾,最後以寂滅為樂,啟蒙眾生,了生脫死。

法師一生以佛法為本懷,弘化為家務,大悲為體,明心為力,教育為作用,度眾為因緣,菩提為究竟,正如普賢菩薩的廣大行願「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法師把一生奉獻予佛教、奉獻予眾生,盡此一報生續佛慧命,可是他的捨報並不代表他的行願終結,而是為眾生們作一種表法:「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今生做不完的事,願在未來的無量生中繼續推動;個人無法完成的事,勸請大家共同來推動」。因此,法師只是在常寂光中親近諸佛菩薩,大眾要以大悲心秉承他的行願,才是把釋尊慧命、法師的精神久住世間;大眾要以至誠心祝禱寂滅為樂,早日駕返娑婆,乘願再來,廣度眾生。

Go to Issue Menu「虛空有盡,我願無窮」 ——懷念聖嚴師父
文/施叔青 著名作家、聖嚴法師傳記《枯木開花》作者

名揚國際,集文學博士、宗教家、禪師於一身的聖嚴師父圓寂的消息傳來,令遠居紐約的我不勝唏噓。

1994年,我離開一住十七年的香港,回到人事已然全非的台北重新找尋屬於我的位置。人到中年,質疑自己在文學的創作能力能否持續,加上獨生女離家上大學的空巢期,就在對未來何去何從的諸般惶惑中,皈依聖嚴師父座下,找到了安頓心靈的所在。
受命為師父寫傳記,我除了研讀著作等身的他,對淨土、戒律、禪學的論著,又重踏師父半個世紀以來足跡遍到之處,重溫師父弘法、指導禪修的歷程。我把寫傳記當做修行,深深地體會到佛法的妙用。

聖嚴師父一人承繼禪宗臨濟、曹洞法脈。二十八歲從虛雲老和尚的傳人靈源老和尚的接引,破參見性悟道,成為臨濟義玄之下第五十七代傳人,又承繼二度出家的剃度師東初老人的曹洞宗焦山法系,美濃六年閉關中,體悟宏智正覺的默照禪法,師父復活了明末以來曹洞宗寺院已經少為人知的默照禪。

聖嚴師父於1976年開始在紐約大覺寺教授禪修,他將釋迦世尊以來諸種鍛煉身心的方法加以層次化及合理化,令有心學習的禪修者獲得益處,此後三十年先後在皇后區的東初禪寺,以及紐約上州的象岡道場指導禪修,至今象岡道場已然成為國際重要的禪修中心,吸引了世界各地求法心切的禪眾。

移居紐約後,我有幸親炙師父的禪法,放下塵緣,靜坐內觀,當攝心達到深度的境地,爆發出始料不及的靈感,令我文學創作的泉源得以汩汩不絕地流著。

2002年追隨師父到大陸參訪禪宗的根源,體會歷代禪師的行止機鋒,回來後我以師父的默照禪為經,歷代禪門高僧事迹為緯貫串起來,如此將師父這位現代禪僧的風貌融入整個的禪宗長河之中,寫了《心在何處》一書,師父以「禪法長河增一瓢」為此書作序,其實何止只增一瓢,師父也太謙虛了。

Go to Issue Menu法乳滋養眾生 鼓聲警醒人間 聖嚴法師思想一瞥
文/吳有能 多倫多大學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

聖嚴法師是當代禪門巨人,身兼臨濟與曹洞法脈,2005年法師開創中華禪法鼓宗,是法鼓宗的開山宗師。

法鼓山是當代台灣四大人間佛教教團之一,弟子百萬,化眾無數,提倡「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法鼓宗發揮的是涉入現世,拯救眾生的大乘菩薩道精神,聖嚴法師是當代人間佛教最重要的精神領袖之一。

聖嚴法師在入世宗教中,自有特色。法師學修並重,本身是佛學博士,兼擅佛教各宗,對藏傳、乃至日本韓國佛教,皆有相當高的理解。盱衡整個二十世紀,大概只有太虛、印順等佛門龍象可以跟法師等量齊觀。除學養廣博,法師的專論,如明末佛教研究、法華經研究等,論證嚴密,資料詳盡。最難能可貴是他的普及著作如《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等,深入淺出,故而流傳久遠,破惑釋疑,度人無數。近年,他的《學佛五講》更是入門學佛的重要資糧。

除學術成就,更重要的是法師本身證量極高。早年他在閉關中,已對禪境有深刻體悟。日後,法師弘傳禪修,竟能將失傳許久的默照禪法創造性地復興起來,可說是中國千年禪修史中的重大事件。

弘法手法上,聖嚴法師以佛法帶領社會運動,以教育厚植信仰基礎。高深教育研究方面,法師創建中華佛學院,晚年致力籌建法鼓大學;普及與關懷教育方面,他的《108自在語》,以精煉語句,讓法音滋養眾生智慧,鼓聲響徹人間淨土,譬如教導世人用「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對治煩惱、開示世人「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舉重若輕,一語道破悲智雙運的法門。智者法音,發人深省,為救世良方,也是俗世清泉。

更重要的是法師以精煉的理念框架,倡導種種啟蒙社會,端正世風的社會運動,如心五四運動、心六倫運動等。法師更將當代社會所亟需的重要理念,如家庭、校園、職場、生活、自然與族群六大倫理等都連結一起,把支持相同理念的社會能量,通過框架連結,大量結集到法鼓山倡導的社會運動中來。中國佛教向來對社會運動都不積極,近年部分從事佛教運動的,卻不免走到抗爭的偏鋒。聖嚴法師既要提振人性,也要建設人間,運用高度的智慧,創製理念框架,成功動員社會力量,而不製造社會衝突。這種以理念啟蒙社會,以悲智引領人生的佛教社會運動,鼓舞大家「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共同淨化人心,建設淨土,就此而言,聖嚴法師豎立佛教社會運動的里程碑。

Go to Issue Menu悼念 聖嚴法師
文/潘宗光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校長

與聖嚴法師初次結緣於多年前,有幸到台灣法鼓山參加一次名為「精英襌三」的修行活動,這次襌修非常感恩得到聖嚴法師的引領及開示。第二次再遇,是特別為香港智度會會員安排的襌修活動,當時我擔任領隊,透過這次活動,加強了我對聖嚴法師的認識。法師是一位出色的學者,才識淵博,擁有博士學位,無論在做學問、佛學修為、襌坐修行,均功力深厚,他的刻苦耐勞、慈悲之心,不但成就了法鼓山,也讓大眾,尤其是一些身在高位的管理層在修心方面,均起了正信作用。

其後,香港理工大學有幸邀請到聖嚴法師到校作貴賓演講,讓理大的職員及學生,有機會領受法師的親切關懷和諄諄教誨,這次令我更為感動,他的慈悲心,感悟了在場不少聽眾。

聖嚴法師一直希望佛教能在中國得到弘揚,發願自己的佛學書籍能夠在內地發行,這個心願,在他圓寂前,終能達成。聖嚴法師在早期出版的一本著作《正信的佛教》,據說在首十年間只銷出二千五百本,但直至今日,在世界各地已賣出超過三百萬本,這證明他的佛法,於中國及各地已得到廣泛認同。他曾說過:「從小就有一個願心,我想『佛法這麼好,是誤解的人卻這麼多!知道的人這麼少。』因此我要竭盡所能把我所知道的佛法的好處、佛法的智慧傳播、分享給全世界的人。」現在他的著作不止在台灣、海外,以至內地也能傳播,也就是完成了他一項重大的心願。

聖嚴法師近年的健康情一直不佳,大家也發願他能長壽。無奈,法師在春節後圓寂,深感悲痛之餘,也是當代佛教文化事業的重大損失。我衷心希望聖嚴法師所創立的法鼓山及其使命——「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不單在台灣廣傳,亦能在中國弘揚,世世代代,永不止息。

祈願聖嚴法師,不捨眾生,乘願再來!

2009年2月6日

Go to Issue Menu肉身捨壽、法身尚存
文/陳柏楠  法鼓山香港分會前會長

還記得十年前我到台北法鼓山參加短期出家,我接過僧服布鞋,依照儀軌在佛前立誓「此生盡形壽皈依三寶,度脫眾生遠離苦海。」體驗過為期七天的出家生活後,師父給我的開示是:「能捨棄世間塵勞,專心致意出家故然很好,但在家修行同樣能夠荷擔如來事業。」他說:「出家、在家,處處是家,亦處處不是家;出世、入世,繫乎一念。」

如今師父捨壽而去,正如他的出家誓言﹕「盡形壽度諸眾生」,在他一生中,以深入淺出的演繹和表達方法,對佛經以簡單易明的筆觸著作無數,感動中外人士無數。

回想十餘年前的一次菁英禪修活動裏,師父給我們開示,教導我們如何先肯定自我,再而自我消融,最終還是要把自我放下。他教我們用方法攝心,安住自心,再將方法放下。這些年來,我從事金融業務,期間經歷了幾番風浪,包括亞洲的金融風暴、美國的科網股爆破、美國的「911」恐襲、香港的SARS疫潮,以至今天的全球金融海嘯,我一直都帶師父給我的「護身靈符妙咒」,即「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當遇到一切困難、災難,不要逃避,要面對、要接受,但同時亦要找尋處理的方法,但對結果却要放下,不要期盼,不必患得患失。」師父告誡我們說他不會神通,不能施法術助我們趨吉避凶、或逢凶化吉。可是他提醒我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起心動念,要小心造業,但一旦業報現前,我們無需逃避,反而應該豁然面對,放下執著。師父又忠告我們要惜福,對一切順緣、逆緣要常感恩;要知足,要時刻反省什麼是自己能要、真正需要、該要的。千萬不要老是追求自己想要,卻是不需要、不該要,亦沒有能力要的東西,否則便是自尋煩惱。

師父臨終前提醒各弟子不要將他的追思禮儀變成哭哭啼啼的喪事。對佛弟子來說,生命流轉不息,神識猶如過客,寄居在身體這個旅舍。一期的生命終結,放下生前悲喜哭笑,準備另一期生命的開始。

如今,師父的肉身雖死,但他的叮嚀、他的法身慧命卻長存在我們心中!我期待師父承願再來!

Go to Issue Menu聖嚴法師與香港早結法緣
1947 年, 當時聖嚴法師為小沙彌,法號 「常進」(照 片由台灣法鼓 山提供)

聖嚴法師弘法足迹遍及歐美和亞洲各國,早在1988年始,每一至兩年,便應香港佛教青年協會暢懷法師的邀請,來港主持佛學講座,與本港信眾廣結善緣。佛教青年協會曾主辦聖嚴法師的佛學講座:

1988《佛法要義》北角大會堂
1990《禪——如來如去》《禪——解脫自在》 《禪——平常身心》沙田大會堂
1991《心經》尖沙嘴文化中心
1992《金剛經》尖沙嘴文化中心
1994《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灣仔伊館
1996《無量壽經》灣仔伊館
1997《華嚴經》灣仔伊館
1998《華嚴經正行品》灣仔伊館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