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佛教的生命力
撰文/淨因法師

寶蓮禪寺百年變遷的歷程說明,任何一間寺院,只有在不同的時期及時地回應社會的需求,利益大眾,才能有所發展。一百年前,寶蓮禪寺僅僅是荒僻山林中的一間小茅蓬,第一任住持紀修和尚開山種地招賢納眾,奠定了香港佛教「農禪生活」的模式;戰亂歲月,第二代住持筏可和尚倡導「一粒同餐」的佛門平等慈悲精神,安頓逃難的僧人,亦培育大量弘法人才為禪寺的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第四代住持慧命大和尚順應時代的發展,迎請《乾隆版大藏經》,結束了內地與香港佛教界停頓了30年往來的歷史;第五代住持聖一大和尚帶領大眾興建天壇大佛,不僅促進了香港與內地的交流,而且提升了香港佛教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第六代住持初慧大和尚推動大型弘化講座,化世導俗。第七代住持智慧大和尚先後在內地興建了250多所希望學校,以實際行動支持政府「以教育興國」的政策;興建萬佛寶殿,為大嶼山旅遊資源增值;籌建佛教博物館、發展寶蓮禪寺文化網,以實際行動增加香港的文化底蘊,回應時代的需求。

由此可見,寶蓮禪寺之所以由一百年前荒僻山林中的一間小茅蓬發展成今天南天佛國中的世界著名佛教道場,是因為寶蓮禪寺的歷代住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抓住了機遇,及時回應了時代的需求,利益社會大眾的結果。因為佛教正法久住的目的是利益群生;利益群生的具體方法是服務大眾(利他);在服務民眾的過程中才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後,才能在社會中發揮佛教化世導俗這一自身獨特的作用;佛教能在社會中發揮他人不可取代的作用後,自然成為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員,就能得到社會的尊重與認同;得到了社會的尊重,佛教自然就會發展,正法久住才有可能。反之,若佛教連生存都成問題,說什麼正法久住啦?法輪常轉啦?都是一句空話。由此可見,立足於社會、服務於民眾是正法久住之根本。這正是佛教的生命力所在。

Go to Issue Menu2. 【佛寺巡禮】系列之二
興建大佛因緣殊勝 寶蓮禪寺百年變遷

撰文/俞如 攝影/黃永昌 部分圖片由寶蓮禪寺提供

坐落於大嶼山昂平高原的寶蓮禪寺,是氣派恢宏、巍峨壯麗的山林古剎。隨著天壇大佛開光之後,前來大嶼山參拜禮佛的香客遊人更是有增無減、絡繹於途。回首一百年前,這香火鼎盛的山寺,不過是荒僻山林上一間小茅蓬,究竟有何殊勝因緣,得以令昔日的茅蓬小舍成為今日聲名遠播的佛教道場?

清刻龍藏經,為清雍 正十三年至乾隆三年 之版本,寶蓮寺所藏 為最後一套御藏經, 不可多得。


1992 年由斯蘭卡迎請到香港的佛陀舍利,現安放在大佛內的紀念堂中。

如今在寶蓮禪寺雄偉的大雄寶殿後方,仍可見有一列三間的房舍,兩側是藏經閣和金剛窟,中間是大圓滿覺(即舊有的大雄寶殿)。原來這就是禪寺初創建時所有的規模,由第一代方丈紀修老和尚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所興建。寶蓮禪寺的前身原為一大茅蓬,由大悅、悅明、頓修三位從江蘇金山寺來港的禪僧,在1906年所搭建。當時三位志同道合的禪僧不畏行腳艱辛,來到大嶼山昂平高原搭建茅蓬,開啟本地農禪修行形式。

寶蓮寺前身大茅蓬

1924年,在鎮江金山寺參學的紀修和尚來港,大茅蓬長老邀請他出任住持。自此「大茅蓬」改名「寶蓮禪寺」,紀修和尚被推舉為寶蓮禪寺第一代方丈,有人形容當時的盛況是「登高一呼,群山響應」,來此同住同參的僧眾漸多,為此紀修和尚擴建大木屋為禪堂,每天坐禪跑香,一切清規儀軌,悉依鎮江金山寺軌範。

香港早期佛教的重心在大嶼山,寶蓮禪寺從一開始已是山上最著名的叢林,1925年,舉辦第一次傳戒法會,其後聯同屯門青山寺和觀音山的凌雲寺輪流開戒,成為每年佛門大事;直至戰後,各道場的戒壇均告停辦,只有寶蓮寺延續三年一屆的秋期傳戒法會定制至今,是為本地最具歷史和規模的傳戒大道場。

筏可和尚化兩山糧食


筏可老和尚

筏可和尚俗姓李,廣東南海西樵人,1930年被紀修和尚、青山寺顯奇法師和凌雲寺妙參和尚等長老推舉,繼任寶蓮禪寺第二任住持。筏可和尚願力宏大,接任後大事興革,先後為寶蓮寺建地藏殿、韋馱殿、彌勒殿、禪堂、指月堂、山前妙法蓮花經塔、山後羅漢塔、山門「妙湛總持」牌坊等建築;同時積極帶動文化事業和造就僧尼教育,於1938年開辦「嶼山佛學院」,邀請各方大德居士講學;又在1958年出版《大嶼山誌》,對大嶼山佛教寺院和名勝作全面考察,同時記錄當時的大德居士事蹟和藝文創作。魄力非凡的筏可和尚,在1933年青山寺顯奇法師圓寂後,由青山寺監院了幻法師和兩序大眾禮請,同時兼任青山寺、寶蓮寺住持。二次大戰期間,筏可和尚為解決兩山糧食,曾遠赴廣州灣(即今日湛江)講經化緣,將五千港元匯回兩山維持度糧。

叢林制度新展現

其時寶蓮寺法緣日廣,求戒的僧眾日益增加,1963年,參加寶蓮寺秋期傳戒的僧眾近200人,惟大殿只能容納數十人,於是寶蓮寺有意向政府申請撥出大殿前10萬呎花園用地,用作擴建新大雄寶殿。沒想到這計劃後來卻直接促使寶蓮寺成為本地第一間由十方叢林,轉為慈善有限公司的佛寺。

寶蓮寺現任方丈智慧法師

現任住持智慧法師說,一切得由寶蓮寺向政府申請10萬呎土地擴建大殿說起︰「政府說,如果屬私人的話,沒辦法撥出,但如果轉為慈善有限公司,即可免費送給寶蓮寺。」寶蓮寺在1964年正式由十方叢林轉為慈善有限公司,組織董事會,成為先例之後,隨即帶動本地寺院如志蓮淨苑等跟隨轉制,以確保寺產的順利傳承,以及保障十方叢林選賢制的精神。

大佛工程世界創舉

1993年12月,天壇大佛開光,全球矚目。為了讓大佛屹立於海拔482米的木魚峰上,開創了中國首次使用航天科技製造民間工程的先河。其中佛面的銅片,闊30平方米,厚13毫米,是當時的創舉,因全世界仍未有鑄造這麼巨大的單一佛像藝術銅片的經驗;大佛其他部分,分成200多塊銅片鑄造,換言之,要讓200多處接駁地方不留接痕,是鑄造史上的創舉。此外,大佛工程亦被譽為一次科技與宗教藝術的完美結合,今天的大佛造型,堪稱包含了最完美的宗教藝術元素和情操,經由兩地法師、學者及科研專才,再三參照300多尊古佛像後,集其大成,按照佛經所載的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描述,製作出現時福慧具足的圓滿造像。

大佛從籌建到完工歷時17年,消息傳出之初,日本和台灣商人都曾主動向寶蓮寺招手,表示有意贊助大佛一半至全數建設款項;其後中國政府知悉,即邀請寶蓮寺赴內地商談此事。1979年,正值四人幫倒台後,寶蓮寺為第一個率僧團赴內地訪問的團體,對中港兩地宗教門戶正式打通,有重要的象徵意義。最後大佛工程獲得中央在資金和技術上支持,智慧法師欣喜地說︰「中國人的事,應該由中國人來幫。」此行赴京,寶蓮寺還獲得中央送贈「龍藏」大藏經珍本一部,共7173卷,為清朝最後雕刻製造的大藏經,極為珍貴,現收藏於寶蓮寺藏經閤內,成為鎮寺之寶。

寶蓮寺發心興建天壇大佛,帶動了大嶼山以至香港旅遊業發展,智慧法師對中央政府出錢出力的幫助十分感恩,為回饋祖國,智慧法師98年出任全國人大代表時,曾立下5年建校100所的弘願,在內地山區助建希望學校,首間為廣東省新興縣六祖學校。此後一呼百應,至今寶蓮寺助建的希望學校已達250所,繼續積極宏揚佛教慈悲喜捨的精神。

寶蓮寺日趨多元化

大圓滿覺是舊有大雄寶殿,建於1925 年

寶蓮禪寺即將進行大規模擴建工程,大圓滿覺等舊殿會逐一拆卸,然後改建一座佔地萬呎的萬佛寶殿;去年開始強化網上弘法道場,並即將在長沙灣開辦「寶蓮弘法中心」,日後所有講經內容會全部上網,讓有緣大眾同沾法喜。

寶蓮禪寺網頁︰www.plm.org.hk/

廣東系叢林

寶蓮寺是本地重要的廣東系十方叢林,由於是廣東法師開山,唱讚亦跟隨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的廣東腔調。如今寺內佛事如拜大悲懺、焰口等,仍以廣東唱讚為主,其他佛事,則同時有外省唱讚供齋主選擇。

Go to Issue Menu3.

飢來吃飯困來眠
撰文/李潤生

大珠慧海禪師初至江西馬祖道一門下,參拜馬祖,來求佛法。馬祖說:「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什麼?我這裏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慧海作禮,問道:「阿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馬祖說:「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慧海言下即自識本心,踴躍禮謝,事師六載而歸。自撰《頓悟入道要門論》,為時人所推許,學侶漸多,其辯無礙。

時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大珠慧海回答:「用功。」問:「如何用功?」慧海答:「飢來吃飯,困來即眠。」問:「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相似)否?」答:「不同。」問:「何故不同?」師答:「他(人)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即:百種思索);睡(眠)時不肯睡(眠),千般計校。所以不同也。」律師杜口,不能回話。

「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思索;睡眠時不肯睡眠,千般計校」一語,道盡了千古愚迷者所以沉淪苦海的生活實況。正如《紅樓夢》中《好了歌》所說「世人都說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惟有金銀、姣妻、兒孫忘不了」,即使在吃飯,在睡眠,千般計校,百般思索,終日沉醉在妄想、妄念的虛幻世界之中,到頭來也難免是「既從空中來,應向空中去」而已。

求禪者不解「自家寶藏」,或只知「沿門持缽效貧兒」,或枯坐冥想,觀心看淨,而不曉得「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南禪根本就是生活實踐的宗教,所以慧能在碓房工作了八個月,終能悟出「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的道理。昔日龍潭崇信禪師在天皇道悟處學禪,只是終日服勤左右,沒有禪法指示。一日,崇信等得不耐煩,問道:「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道悟說:「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汝心要。」崇信再問:「何處指示?」道悟說:「汝擎茶來,吾為汝接。汝行食來,吾為汝受。汝和南時,吾便低首。何處不指示心要?」崇信低頭,悟得「見(性)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的道理。

禪悟非但不能外求,更得要從日用常行直心實踐中得,從運水、搬柴、穿衣、吃飯、睡眠中得,也可以從神通妙用、榮華富貴中得。

Go to Issue Menu4.

梵天相勸弘法
撰文/賴靜涵

菩提樹下打坐的悉達多太子,經過決定性的那一夜,終於成為了聖者。從此人們以「釋迦牟尼佛」來尊稱他。「釋迦牟尼」(Shakyamuni)是人們尊敬悉達多太子的稱號,「釋迦」意思是指佛陀出身的一個家族「釋迦族」,「牟尼」(Muni)在印度文化裏是指森林裏的禪修者,或成就者。事實上,在佛陀以前,印度婆羅門教曾經出現幾位「牟尼」,也就是聖者的傳說,但是釋迦牟尼佛以後,功德巍巍,「牟尼」與「佛陀」就為「釋迦牟尼佛」專有的稱號。

現在我們開始稱呼成佛後的悉達多太子為「釋迦牟尼佛」,簡稱「佛陀」。

剛成佛時的釋迦牟尼佛並沒有想到要弘法。他擔心自己所領悟的法義實在太深太難了解,在《方廣大莊嚴經》卷十裏面,佛陀提到自己領悟的境界太高,不是普通人所能了解,只有佛和佛之間才能領受。如果隨便講給人聽,恐怕會惹來麻煩,沒有功德可言。所以佛陀怕給自己、也是帶給眾生煩惱,就想還是保持緘默,遠離人世是最好的選擇。

佛陀在樹下成道,不僅是人間的大事,也驚動了天界。佛陀正準備做出「保持沉默,遠離人世」的抉擇時,被梵天(Brahma)知道了。梵天向來是印度人心目中宇宙的主宰,祂發現佛陀在菩提樹下成就如此廣大,超越三界,永離輪迴,這是連祂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卻竟然打算就此遠離人世,保持沉默,不禁焦急萬分,馬上就現身。前來勸告佛陀:「如果佛陀不說法,而只想保持沉默的話,那麼世界上只有走向毀滅一途,我求您慈悲說法開示眾生吧!」祂表示世間上未必大家都能了解佛陀的教法,但是未必就沒有人能夠領受佛法而解脫,這個世間仍然有人在等待他的教法而解多的!

經過了梵天努力地懇求,佛陀終於答應了,願意在人間弘法。事實上,以佛陀這樣高深的境界,要在當時的印度弘法,確實是要很大的勇氣。佛陀沒有把握的原因,確實就是這樣的說法必然遭遇很多的誤解、排斥,甚且會被貼上「宗教亂象」的標籤,人世間各種攻伐所在必有。但經過印度各宗教共同崇拜的梵天,如此懇切的請求,佛陀就答應了,決心向世人說法。

(十七)

Go to Issue Menu5.

合十
文/知歸 圖/本刊資料室

合十梵語añjalikamma,為印度九種禮敬方式之一。據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所載之九種敬儀為:(1)發言慰問;(2)俯首示敬;(3)舉手高揖;(4)合掌平拱;(5)屈膝;(6)長跪;(7)手膝踞地;(8)五輪俱屈及(9)五體投地。「合十」屬於第四種致敬式,即於胸前合兩掌十指作禮,若合掌時十指相互交錯,則稱為「合掌叉手」。

印度傳統認為右手是神聖清淨的,左手是不淨垢穢的,若兩手相合則代表人類的神聖與垢穢合一,即合掌者是以一己最真實面目來作敬禮,無絲毫的欺誑矯飾,這便是《般若心經》所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佛教如實觀。際此新春佳節,筆者亦以真實直心,向各位讀者合十祝願: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Go to Issue Menu6.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丁亥年祈福供諸天法會
日期﹕2月26日
上午9:30

藥師懺法會
日期﹕2月24至3月2日
上午9:30
以上主禮:苑長妙慧法師暨眾法師

周日佛學講座:《地藏菩薩本願經》
上午9:30
主講:傳慧法師

周六瑜伽靜坐班
上午9:30
導師:黃耀光居士

周六禪修課程:活在當下
下午2:00
導師:法護法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以上查詢:2572 2437

Go to Issue Menu8.

誦《瑜伽菩薩戒》
日期:2月24日起(逢每月最後一個周六)下午7:00
主辦:佛教法相學會
地點:九龍旺角白布街2-24號藝興大廈10字樓13室
查詢:2771 8161

禮供諸天——祈福法會
日期:2月24日上午9:00
主辦:香港正覺蓮社
主持:覺光法師
地點:香港跑馬地黃泥涌道31號3字樓

Go to Issue Menu9.

2007年2月28日星期三

張華﹕〈觀像觀想﹕李美賢談佛像藝術〉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