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卷首語 緣起的人生
撰文/淨因法師

人生猶如京九直通車,其意義在於運行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因為每一個人的「終點站」並無多大不同。當一個嬰兒呱呱落地之時,猶如直通車由紅磡站開出;人一生的旅程,猶如二千五百公里的車程;為了順利安全地抵達終點站——北京,直通車必須嚴格按照交通規則運行,即遇到紅燈時停止,遇到綠燈時行走;同樣,人一生的順境猶如綠燈,而逆境猶如紅燈。一個人若要平安順利地度過一生,就必須了知宇宙人生的自然運行規律,並以此為準則決定我們的行止。佛教將之稱為緣起法。

緣起法定律告訴我們,宇宙、人世間的任何一件事物都不可能憑空產生,而是由種種的條件組合而成。在現實生活中,當客觀條件具備時,是人生的順境、命運的綠燈。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善用手中的資源,精進努力,促成飛躍,成就自利利他的偉業;反之,當所處的環境對自己不利的時候,是人生的逆境、命運的紅燈,凡事不可強求,而應學會隨緣,重新調整自己,等待時機,走出困境;當一個人的地位、工作環境和事業發生急遽變化時,應以平常心來對待,因為存在是暫時的,有生必有滅才是人生必須面對和接受的自然規律。

由此觀之,緣散緣滅的道理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確有其自身的規律。我們理應認識這種規律,並隨順因緣(如自己所擁有的資源)、隨順事物與事物之間、人與人之間、各種條件之間的關係而決定我們的行止(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這就是佛教所主張的緣起的人生,它引導人們用如實觀來看待人生中所遭遇的風風雨雨,做到「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達摩祖師在《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中對此有簡明的闡述,「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Go to Issue Menu2. 潘芳芳的自然智慧──新生命帶來的苦與樂
撰文/張華 攝影(部分)/黃永昌 相片提供/Francis Chan 鳴謝/NUTMEG GRILL提供採訪場地

去年,潘芳芳誕下了首名兒子,至今已七個月大了。

生命,是奇妙的;生命,也是苦難的。

當初,芳芳發現有了孩子,也是帶點驚訝,有點手足無措;漸漸,她學會接受和喜樂。自然隨緣,是佛家的思想,也是她的人生觀。

今天,看著未懂世情的兒子,她想送給他一句話,是來自佛家《心經》的:心無掛礙。

孩子,但願你懂。

一切都來得很突然,孩子的到來,並非計劃中的事情。潘芳芳跟丈夫前年才結婚,對於生育,二人本想順其自然,沒料到這個驚喜卻來得那麼早。

芳芳笑道:「我還未來得及適應二人世界,便要迎接三人世界了,最初一個星期仍未能接受,有時心情起伏,我就會自然拿起《心經》閱讀,加上丈夫也很支持我,花很多時間陪伴我,很快就接受了,而且整個過程也算順利,我連嘔吐也沒有呢!」

雖然芳芳仍未正式皈依,不算是佛教徒,但她一直都有閱讀佛教的書籍,尤其是《心經》。早在她年少時,因為家人的關係,芳芳早就接觸佛教;後來到夏威夷念大學時,她認識了一位喇嘛,還跟他學習繪畫了一幅釋迦牟尼的唐卡(一種西藏佛教畫)。到了1989年,她更開始吃素,不為什麼,只是很自然的就不想吃肉了。

讓孩子選擇出世

順應自然,是芳芳一向做人做事的態度,就連如何生孩子也一樣。「本來我是高齡產婦,醫生不建議自然分娩,但我想如果我能欣然接受他的來臨,相信他會自己決定哪一天到來,我不想由自己去選擇哪一天開刀讓他出世;但後來因為情況有變,醫生要我入院開刀,我也不會固執地不聽醫生指示。」就這樣她迎接了孩子的來臨。

「我覺得順應自然,人會開心點。我相信人與事走在一起,是會起化學作用的,所以有時有些人事會令你懊惱,有時又會令你感到大家好合得來,當你能用這種心態去接受時,就不會有不快的情緒;也能體諒每件事情的發生是由很多因素聚合而起的,這樣便能對人有多一點的體諒。」芳芳說,姑且稱之為自然智慧,當然這種智慧,是由很多經驗累積而成的。

苦難中選擇修練

記得很久以前,芳芳的弟弟曾問她:「怎麼你所做的事都是在為別人設想?」那一刻她才驚覺,原來在很多事情上,自己都像是受害者般。但她細想,自己固然不願意當受害者,但她也不會拒絕每件事情的發生。

她說:「就當是一次學習吧,我不會介意。或許是我愚昧,或許是我看錯了人,每件事的發生總有其原因,只要你預計了後果,就不必介意。例如人家問你借錢,你有能力借又預計了對方不還,就不會有怨恨心。我個人比較樂觀,會美化地去看事情,但又不會欺騙自己。每個人做事都有其原因,我想用多角度去看,也不是包容,我想這樣會開心點。」

佛陀說,眾生皆苦。人生一定有很多不如意事,所以人們才需要修練;有人上山獨自修練,也有人在俗世生活中修練,芳芳是後者。她相信,這樣才能有慈悲心和憐憫心,這對做人處事很重要。

所以,順應自然,不代表什麼事也不做。當新生命來到的時候,芳芳坦言這對自己是多了一個層次的磨練。這樣她更要做好自己,因為她所做的一切,孩子都會接收到。對於兒子,她希望他能學懂自處,學懂怎樣自己玩樂。

不依賴不怕孤獨

芳芳認真的說:「人不可以太依賴,也不可害怕孤獨,我希望他能學懂自處,這樣才更能欣賞身邊的人與事。這樣說好像很深奧,有時大人也未必能做到。像我在娛樂圈工作多年,也未必能靜心的想想自己到底在做什麼,尤其是早年剛入行時;後來思想沉澱了,四五年前工作也開始穩定,才有多點時間去想想自己的事情,多作休息和留意身邊的人事。

「我總覺得,世界有太多事情是不可預計的,而人唯一能做的是令自己穩定一點,才能懂得怎樣去疏理問題,不會一個浪打來就倒下。況且我年紀也不小,未必能照顧他很久,如果他的性格能夠穩定一點,自然能處理問題。我只希望他能做一個有學養、有誠、有心的人。我帶他來到這個世界,當然有責任教導他怎樣準備去面對這個世界。」這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期望。

其實孩子跟大人一樣,也會有很多掛慮,例如他會怕黑,怕大人不理會他……等等,惟有當他心無掛礙的時候,才能平和地面對世情。所以,現在芳芳給兒子餵奶時,也會跟他說:「很快準備好了,不要扭計呀,凡事都有秩序嘛……」這樣跟他溝通,讓他摒除掛慮。那麼從孩子的眼裏,便能看到整個世界。

Go to Issue Menu3.禪心法語 什麼是道?
聖一法師 口述 寶林禪寺眾弟子 恭錄

丁丑年七月廿八日

空──無住,無煩惱,食不知其味。
無事──掃地不覺掃地,
念佛不覺念佛。
偷木瓜供佛,將來有錢都會給人拿去,有得睇無得食。
教育兒女如孟母,也學方便,隨方取便,適可而止。
別人罵你一句,怨恨幾個月,上他的當,應以德報怨。
父母心情不好,更加要孝順。
你對人好,又要求別人對你好,你估做生意咩!
*  *  * 
韓國法師問什麼是道?
師:無明即非無明,行住坐臥不知行住坐臥,名真行住坐臥。
問:如何得道?
師:有所得即非道,無有法得阿耨菩提。
問:大和尚圓寂往哪裏去?
師:無去處,親近諸佛。
問:諸佛在哪裏?
師:不住。
問:不住哪裏?
師:我所知有限!
韓國法師請師父發問,他答。
師: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
《金剛經》中「不住色生心,不住色香味觸法生心……。」是破法執。
問:如何修道?
師:向恭敬心中求。
問:這個「心」在哪裏?
師:無在無不在。
韓國法師曰:「我知道這個心在哪裏。」
師:在哪裏?
法師向師父恭敬一拜。
師笑答:不敢當。
*  *  *

丁丑年十二月廿三日

台灣法師領徒拜訪,問臨濟在黃檗出坡時,雙手放在鋤頭柄上,站着。黃檗禪師問他:「累麼?」臨濟曰:「還未有做!」黃檗想拿柱杖,臨濟先把他推倒,侍者在旁不高興。黃檗要拿柱杖打人,台灣法師問師父:「你會打哪個?」

師:這是黃檗家風,未生以前下手,棒下無生忍,臨機不見師,古人機鋒,只可參究,不可忖度。《金剛經》內釋迦佛在燃燈佛所授記,無有法得阿耨菩提,若有法可得,就不得菩提。

對出家女眾開示:八敬法很妙,可令比丘尼轉做比丘。恭敬大僧,將來可以成大僧,是女恭敬男,不是男恭敬女,若男恭敬女,將來做女身,恭敬是無心。

Go to Issue Menu4. 遊心法海 走在解脫道上
撰文/賴靜涵

前面提到,悉達多太子遇到安詳自在的沙門,使他生起追求解脫的意願。就在那一夜,萬籟俱寂,所有人都入了夢鄉,太子乘車離開王宮到了邊界,下了車便拿起刀子剃髮,決心出離那個輪迴之源的「家」不再回頭。

當時印度有兩個新文化的中心,在恆河的北邊有憍薩羅國,南邊則有摩揭陀國(巴利文就與此地的語言為主),很多著名的沙門、哲學家都群聚在這兩個地方,求道者自然都到那裏。太子首先來到恆河邊的「吠舍離」,走過恆河,向南方的摩揭陀國走去。因為自己的國家離憍薩羅國太近,很容易被找到。況且當年的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就像今天的紐約、倫敦、巴黎那樣人文薈萃,正是各種宗教,也是著名的「六師外道」聚集的地方。

悉達多來到王舍城,向許多沙門學習,白天托缽乞食,晚上睡在郊外林中。這和以往多麼大的不同!華服美食、榮華富貴彷彿不曾發生過在他身上一樣。帶著強烈求道的心,悉達多每天在城外森林裏探訪沙門和哲學家們。當時印度最流行的就是瑜伽禪定,也流行苦行,不論是哪一家,哪一派,悉達多都不放過,只要能夠完成解脫生死的夢想,他都要去一一學習,一一實踐。真正是法門無量誓願學。
印度傳統的瑜伽是禪定的功夫,修行人盤腿而坐,調節呼吸,使精神集中,進入禪定境界,去除妄想,心如明鏡,便能清晰觀照宇宙人生的問題,也能開發不可思議的神通力量。當時在這方面有兩位行者阿羅藍仙人與鬱陀仙人,悉達多都曾經拜他們為師。阿羅藍仙人的成就達到了「無所有處定」,也就是超越了物質世界的禪定,心中已經是無念無想,無可執著,這可是他著名的成就。但是悉達多短期間內達到了他的境界,但他發覺到,一旦出定,就恢復煩惱情況,就知道這個法不究竟。後來悉達多向更高成就的鬱陀仙人求道,鬱陀仙人的境界更加高超,畢生之力已經達到了「非想非非想處」的禪定境界,雖然心中有所念頭,但已經起不了作用,可說是世間最高的禪定了。但悉達多也是很快就達到了這個境界。這讓鬱陀仙人驚奇地要求悉達多留在他的教團來領導弟子,當他的接班人。可是悉達多還是發現到這還是沒有脫離輪迴,無法達到真正解脫的目的。
還有誰的境界比鬱陀仙人更高的呢?悉達多該怎麼辦呢?

(十一)

Go to Issue Menu5. 佛教小常識 卍字
撰文/知止 圖/本刊資料室

卍字,梵語srivatsa或svastika,本為一種德相符號,意譯為「吉祥雲海」、「吉祥喜旋」義,為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一。

此符號在不同佛典中分別出現在佛陀的胸臆、髮間、手足或腰間,皆具光明吉祥之義。卍字可能因為與俗體「万」字形相及意思相近,後世遂通稱為「萬」字。
有學者認為卍字與十字同是阿利安族先祖居住在巴克特里及鄂斯河流域時代的重要宗教符號,故兩者皆成為日後神聖的標誌。

有趣的是:泰國佛教徒向人問候時,皆是雙掌合十,口稱「sawaticap」,有人認為此詞的音義,可能是源自梵語「svastika」,即「卍」字的祝福。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東蓮在線 www.buddhistdoor.com

周日念佛晚會:誦念《阿彌陀經》
念佛 繞佛 坐禪 開示 迴向
晚上 7 : 00
主持:苑長妙慧法師

周日佛學講座:《地藏菩薩本願經》
上午 9 :30
主講:傳慧法師

周六瑜伽靜坐班
上午9:30
導師:黃耀光居士

禪修課程:行禪、坐禪、誦念巴利經文、講課、分享及迴向
日期:2007年1月13日(逢周六)下午2:00
指導:法護法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 15 號
以上查詢: 2572 2437

Go to Issue Menu8. 香江點睛

講座:淨念與禪修
日期:1月14日(周日)下午3:00
主辦:青山寺慈善信託理事會
主持:妙光法師
地點:屯門嶺南大學演講廳(MBG22)
查詢:2441 6666(須索取免費門票)

歲末感恩繽Fun
日期:1月20至21日(周六日)
主辦:法鼓山文教基金會香港分會
地點:香港薄扶林傷健營
查詢:2865 3110

Go to Issue Menu9. 預告﹕2007年1月17日星期三

俞如﹕〈香港佛寺巡禮系列之一﹕青山寺〉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