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卷首語
看破、放下、自在
撰文/淨因法師
一個人跋山涉水,一不小心,掉進深谷,生命危在旦夕。慌亂中此人雙手抓住崖壁上樹枝,總算保住了小命,但是人懸蕩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進退維艱之際,忽然看到站在懸崖上的佛陀,於是便向佛陀求救。佛陀說﹕「請你把抓住樹枝的手先放下,然後我才可以救你﹗」此人一聽,心想,把手一放,勢必掉到萬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哪裏還保得住性命﹖因此他不但不肯放手,抓住樹枝的雙手反而握得更緊,死也不肯放。因為此人雙手緊握樹枝不放,無法把手伸給佛陀,佛陀也無法救他。
世間之人一聽到「放下」二字,便面現難色,還振振有詞地辯護說﹕我對家庭、兒女、工作有義務和責任,教我如何放下?!於是人們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放不下金錢、地位、愛情、子女、事業、自己的觀點,甚至自己的病痛……一天到晚諸事纏身,要世人放下簡直是比登天還難﹗
其實,我們忙碌了一輩子,到底真正擁有了什麼﹖能擁有的,就一定會失去。《紅樓夢》中的《好了歌》對此有精彩的論述﹕「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在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由此可見,拚命爭來的名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身外之物,若不善加利用,聚集再多,又有何用﹖同樣,世間的榮華富貴、順逆境、成敗等,都如同春夢和泡影那樣虛幻不實,又如同朝露和閃電那樣瞬息萬變。若能看破,就能放下﹔放下的是執著,得到的是自在﹔放下小我的情,才能昇華為大我的慈悲。愈放下,心胸也愈寬,氣度也就愈恢宏,怡然自得的心態自然生起。
2. 勞永樂﹕別把自己看得太大﹗
撰文/邦 攝影/吳偉樂
勞永樂醫生,行醫多年,慣見生死,當發現母親患上肺癌時,還是傻得像無知病人般,希望X光片出錯﹔茹素逾十年,但爆發禽流感期間,卻率先倡導殺雞行動﹔聖公會背景學校畢業,年屆四十卻開始看佛經……放下了嗎﹖不,落選立法會議員一刻,還是放不下﹔但如果有機會再來,會更加懂得處理。
把握逆境提升思想
那年,勞永樂四十歲,正如他自己形容,生活平淡但事事順景。勞母因小病入院動手術,在例行X光檢查時,發現肺部有陰影,並證實為癌細胞。這刻,晴天霹靂,勞永樂愣了﹗作為醫生,面對X光肺片,竟傻到想否定檢驗結果,希望一切沒有發生。但當回復理智,內心的驚慌、痛苦,油然而生。
勞永樂開始思考人生何以如此無常﹖恐懼和苦惱究竟對人有什麼意義﹖因而開始研讀佛經,希望從中尋找答案,「佛經所講的我執,正是恐懼和苦惱的源頭,因為有我執,所以捨不得『我』的母親患上癌症,繼而想到,『我』可能失去母親,『我』會成為孤兒──即使年屆四十,仍然不想接受成為孤兒的感覺,一切無不以『我』為中心﹗」
勞永樂自覺要學習放下我執,並以最簡單直接方式開始──減少食欲,放棄食肉。「我察覺到,朋友同事之間的暇餘時間,幾乎都在吃東西中度過,如果能減低少許欲念,或許有助放下我執吧﹖結果證明,茹素後,人變得輕鬆,更重要的是,有更多時間做其他事情,因為,就連朋友約我外出吃飯也覺得吃素的太麻煩。於是,我有時間便做運動。」勞永樂從逆境情緒中提升個人生活質素,更成為行山高手,多次參與毅行者長途步行籌款。至於勞母,由於病情及早發現,經治療後,復元情況良好,至今仍然健在。
學習忘我放下自我
醫生同是凡人,但我們總是要求過高,甚至問,面對絕症,該如何克服死亡恐懼﹖勞永樂笑言,我講得出,但未必做得到﹗我從再生勇士得獎者中得到的啟迪是「以忘我放下自我」,人之所以恐懼死亡,說破了,是對自己身體有所執著。那位再生勇士是末期癌症病人,除病至動彈不得要臥床治療外,只要稍有力氣,便全情投入義務工作,幫助其他癌症病人,以忘記自己來投入服務世界──那是一個更大的世界。
忘我,就是忘掉自我,勞永樂說,生活上有很多可以學習忘我的例子,如靜坐和朝山,都是放下身段,放下我執的忘我練習。在營營役役的現實生活中,多從公眾利益處想,少從個人私利出發,少計得失,也能忘我﹔當你「視死如失」,便有我執,繼而痛苦。
但正如勞永樂有言在先,講得出,未必代表做得到,「即使行醫超過二十年,每有病人離世,做完一切應有步驟和手續後,返回辦公室時,仍然會情緒低落」。
多年學佛,勞永樂的體會是「別把自己看得太大﹗」但作為公眾人物、政治人物,要放下自我,談何容易﹖勞永樂坦言﹕「立法會選舉落敗的一刻,的確放不下自我。對從政人士來說,站在台上,某程度上也要做騷,但近年心態已變,比從前較能放下,學會降低身分。」可有打算再度參選立法會﹖「有可能,但自處心態已經不同,我會把議會席位視為市民的席位,不單純是我的席位。」
本來打算找勞永樂談生死課題,結果發現他還有很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不但滿載生活色彩,還瞥見勞永樂在生死課題上,如何在放下與執著之間來去游走。醫生──在專業之外,也是凡人,同樣要學習接受病苦與死亡,接受生命無常的遊戲規則,常參箇中道理,生活也會輕鬆得多。
堅持茹素也倡導殺雞
勞永樂成長期間,就讀聖公會聖保羅書院,卻沒有受洗﹔自四十歲以來,學佛逾十年,也沒有皈依,至今仍是一位茹素兼看佛經的無宗教人士﹔1997年,禽流感爆發,勞永樂倡議殺雞行動,一時間,新界雞場遍地哀鳴血染黃土,就連佛教界也派出僧團超度禽畜亡魂,勞永樂從佛經中學到的慈悲心去了哪裏﹖
「我覺得當時是理智決定,參考外國農村爆發疫情例子,看時序結合,總是先有病雞、再有死雞……然後有人病﹔但我倡導殺雞之外,也建議改善雞場環境。看雞農為了把雞催肥,由蛋孵至死亡,畢生在極度擠迫困籠中度過,從未走地﹔為誘騙雞多生蛋,白天把雞場完全遮黑,然後突然開燈,雞誤以為日出,便加倍產蛋,雞長期被苛待與勞役來滿足人類口腹之欲,何其殘忍。近十多年來,雞場愈來愈擠,環境惡劣程度,猶如一個易燃倉,一旦失火,一發不可收拾﹗」勞永樂形容,禽流感爆發,是人類貪婪的業報,雞農應善待雞,大幅減少雞籠密度。
記者問﹕人生八苦*,病苦最苦,但有幾苦﹖
勞永樂﹕好苦﹗好苦﹗當面對長期病患,身體狀況愈來愈差,人的健康、活力、生活質素、社交能力不斷下降,身邊親人也不能支持下去,病患者便會愈病愈孤寂……好苦﹗
*八苦﹕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愛別離苦(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6.怨憎會苦(怨仇憎惡之人,本求遠離,而反集聚)、7.求不得苦(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8.五陰盛苦(蓋覆真性情,不令顯發)。
——節錄自《佛光大辭典》
記者問﹕醫學與佛學的死亡觀點有何分別﹖
勞永樂﹕醫學上的死亡,是當醫生簽了死亡證就表示生命已經完蛋﹔佛學上的死亡,是生命不斷輪迴的開始……但未必是福,來生還得經歷生老病死。
3.醫心佛緣 行山活動積功德
撰文/勞永樂
行山,可以是三五知己在公餘或課餘的健康戶外活動﹔但化成一場四人合作的一百公里比賽,卻是不尋常的考驗。
參加毅行者行山比賽多年,四人一組需在四十八小時內完成一百公里行程。我的步伐速度普通,不緩不疾,約需三十小時才行畢全程,途中必須經過十多小時的黑夜,在郊野中用小電筒照明前行。
在天氣較熱的年份,十一月隨時烈日當空。又或雨水較多的時候,山徑被水淹浸,滿路泥濘。寒冬早來的年頭,在山上飽受刺骨寒風。尤更甚者,曾在整個比賽過程中經歷四季轉變,煞是與別不同的體驗。
某年,行程首天不停下雨。小雨是我喜歡的,因為有助身體降溫,防止中暑。但雨愈下愈大,就不大好受。一個不留神,踏進三吋深的泥濘,舉步維艱。衣服全濕,把身體熱量帶走,體能急劇下降。好不容易才熬過六十公里來到大帽山,心想只要越過這最後的山峰,便成功在望。但人算不如天算,突然雷電交加,天文台亦發出雷暴警告,這時上山有被雷擊的危險。
我們唯有靜觀其變,耐心等待。結果四小時過後,天文台除下雷暴警告,我們重新起行,跨過大帽山的另一邊往下走,穿過雲霧,夕陽斜照。到達終點已是凌晨一時。在大風大雨下,我們共行了三十九小時。
有人將這一類的耐力活動,與佛教徒的修練看齊,甚至與西藏人「朝山」相比,我並不同意。
參加耐力比賽是六根未淨之舉,大部分參加者目的在於挑戰自我,爭取勝利。行畢全程的,自然要向家人、朋友炫耀一番。但有成功的慾望,自有失敗的痛苦,未能完成的參加者,沮喪可想而知。相比之下,佛教徒的修練,是忘卻自我,消除慾念。「朝山」的人更心無異念向聖地進發,藉此解脫為人之苦,早登極樂。
但話得說回來,參加這些扶貧籌款活動,亦屬不能抹煞的善舉,能為參加者積福。至於要提升至修練層次,就要看參加者能否把一己成敗得失放開,放下自我,全心全意為貧窮人的福祉踏上路途。
【註﹕毅行者是每年十一月舉行的一項慈善活動,為樂施會世界脫貧運動籌款。】
4. 錢孔觀法 我要走至穹蒼的背後
撰文/李師成
「乘我還年輕,我要為他做一首詩篇,也許像黎明那般冷峻,而且熱情。」
——葉慈
人們說,大學時代是人生快樂的高峰,不是沒有根據。大學時期,學生在尋找知識的同時,擁有宏遠高尚的理想、擲地有聲的青春、肝膽相照的朋友與無拘無束的自由,哪能不快樂﹖但快樂的象牙塔乃建基(相類於佛家的攀緣)於大量納稅人的金錢、教育工作者的心血、父母的體諒及支持。畢業後,象牙塔隨緣缺而滅,便要面對浮生百劫。
在乍暖還寒的家情、國情及愛情裏,要樹立與眾生之間的道德架構、相處模式及終極狀態,並不容易。理想與現實的差謬,要端賴年輕人的勇氣與幹勁而得以修補。雖吃力,但舒懷。以上種種,鏗鏘有聲如金石。但在生活磨人、節拍急激的社會裏,會化成不堪一擊的彩琉璃,粉碎如點點稜角崢嶸的落星,切割出短暫的光輝及恆久的創傷。「如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面對無常的生命,需要變奏出更複雜的方法,去探索、去演繹生命。但最後對生命真正不負所託的人究竟又有幾許﹖
有人留在象牙塔裏,希望用凡間尖端的學問去繼續解釋生命的種種。有人在高尚而不見盡頭的人道事業上,匆匆上路,以愚公的不屈去拯救滿苦的眾生。大部分香港人卻是實際的,喜歡走進物質文明裏去探求生命的璀璨。所以我們擁有全球最昂貴的豪宅,最叫人欽羨的百家美食,最包羅萬象的購物中心。近來更因西九龍的利益問題,催生了不少附「庸」風雅的所謂文化活動。這些喧譁浮華的背後,往往叫生命變得更迫促而空虛。
(二.待續)
5. 東蓮在線 www.buddhistdoor.com
念佛晚會
逢周日晚上7﹕00
主持﹕妙慧法師
佛學講座
逢周日上午9﹕00
主持﹕傳慧法師
南傳靜坐班(慈修禪)
逢周六下午2﹕30
主持﹕法護法師
互動佛學研習班
逢周六下午2﹕30
主持﹕倪啟瑞居士
瑜伽及北傳靜坐班
逢周六上午9﹕30
主持﹕黃耀光居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查詢電話﹕2572 2437
6. 預告﹕10月18日星期三
張華﹕〈陳裕皇的搭橋之路〉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