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 第10期

1. 卷首語 換過活法
撰文/愚子

我原以為學校有很多假期,所以選擇了教書。然而正式工作後才發現,一年只有二十二天的年假﹗真有點悔不該當初。可隨著時間的流逝,有做不完的工作、寫不完的文章、開不完的研討會,還有沒完沒了的應酬,周末也利用起來了,時間還是不夠,哪有心情度假﹖時間久了,感覺只有一個字──累。

正當我感到力不從心之時,政府大力推動五天工作周,這確實是提升香港市民身心健康的有益之舉。根據我個人的經歷,一周中員工心情最好的一天是星期五,辦起事來也比較容易成功,也許有周末休假之美好企盼吧。而星期六雖說有半天的工作時間,但因是輪流上班,工作人員少了,工作氣氛明顯不同,很難讓人完全進入工作狀態,所以工作效率並不理想。五天工作周的實施,可以讓員工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拚命工作五天,然後換過活法,再拚命「玩」兩天,使身心得到充分的放鬆,星期一到星期五工作起來效率定會有明顯的提高。畢竟在現代社會中,提高工作效率比延長工作時間更重要。

然而,在快節奏生活的香港,即使實施五天工作周,所有的員工真的會拚命「玩」兩天嗎﹖我對此持有懷疑態度。因此年假倒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換過活法的有效方法。沐浴在明媚的陽光下,踏著柔軟的細沙,任憑海風拂面,傾聽自然界天籟之音,回歸大自然,進入夢幻世界,能讓人的肉體得到充分的放鬆與休息。 問題的關鍵是,身體的壓力固然可以通過旅遊而得到減輕,但伴隨著工作而產生的困擾和煩惱時常把我們的心靈揉搓得疲倦不堪。心累了,又當如何解決﹖俗話說,心病還需心藥治。若能利用年假,在暢遊名山大川之餘,飽覽名勝古蹟,或到寺院中小住,體驗一下不一樣的生活,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若有條件甚至可以考慮加入禪修中心,徹底地換過活法,讓心靈插上飛翔的翅膀,徹底掙脫地球的引力,像鳥兒一樣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地在太空中飛翔,探索人生的奧秘……領悟了人生的真諦,還有什麼放不下的呢﹖輕鬆自在的心情隨之而生起。由此可見,換過活法的本意不僅是生活方式的改變,更重要的是思維模式的昇華。

2. 閒居寺院的日子Go to Issue Menu
圖文/劉泳斯 張雪松

因緣殊勝,以前我們常常可以找到機會在寺院裏小住幾日,參訪學習。現在身居香港的鬧市之中,常常回憶起閒居大陸寺院的日子。

無情歲月增中減
河北省趙縣柏林寺世稱「古佛道場」、「畿內名剎」,是大陸少有不收門票的大寺院。因為趙縣的梨花節,引來的遊客太多,我們是從人相對較少的旁門進寺的,所以剛一跨入寺中,就看到了宏偉的「萬佛樓」。當時很震驚,沒有想到在這裏還有如此的「佛國淨土」﹗

像少林寺、白馬寺這樣的大廟,我們也去過不少,若說秀美,開封的大相國寺的八角亭最有園林的味道﹔若說宏偉,則當推柏林寺的萬佛樓了,有天安門那般殿宇的氣派。一座樓就堪稱是一個佛的宇宙,眾生的淨土了。

我們住在僧房中,樓下亭門上有一幅對聯,上聯很有意思﹕「無情歲月增中減」。以前我總覺得,人不是過一天少一天,而應該是過一天多一天,事實也的確如此,我們過一天就多活一天,而不是少活一天 ,過一年就長一歲。因此時常奇怪為什麼那麼多人不懂得這樣簡單的道理,總誤認為人是「過一天少一天」。此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的流逝,雖覺這個問題也許沒有那麼簡單,但也並未深入的思想下去。今日見到「增中減」一句,感慨良多﹗忽然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頗有參透了一個「話頭」的禪悅。在樂觀之外,又多了幾分豁達,幾分睿智。

說是在寺中閒住,但因為要參見「早課」,清晨四點半就得起床。當時想來似乎很難,還曾戲言道﹕「平時在學校,這個時間剛躺下去睡覺,不想現在已經起床了。」但沒有想到自己不到四點就醒了。獨自在空蕩而漆黑的大廟中,惟有趙州和尚那已逾千年的舍利古塔上的一角殘月,在地上撒著銀光,真有一種別樣的感覺在心頭。提起清晨的寺院,不覺想起了山西五臺山普壽寺的早晨。

華嚴為宗
經過了一夜的顛簸,我們清晨趕到了五臺山普壽寺。一下車,便來到寺內的五觀堂前,等候過早堂(吃早飯)。五觀堂前地勢十分開闊,正好坐落在菩薩頂和黛羅頂之間的谷地。這種兩山夾一谷的地勢,彷彿一隻正要展翅高飛的大鵬,十分有氣勢﹗當時還不到六點,太陽剛剛開始升起,但被東邊的群峰擋住,不過在谷地四周的山尖上,都已映出太陽的金色的光輝。早有耳聞,普壽寺以「華嚴為宗」,眼前的情景不僅讓人想起華嚴五時判教﹕佛陀出世,先講《華嚴經》,次講《阿含經》,再講大乘般若、涅槃諸經,如同日出先照高山,後照深谷,再照平原……以眼前的壯麗景色來看,普壽寺真是處於一塊風水寶地上,諸法實相,處處都可以借景抒情,應機說法。

普壽寺是一座新興寺院,但沒有先蓋大雄寶殿,用各種神像吸引信眾向功德箱裏放錢(普壽寺不對外開放,寺院中也沒有功德箱)﹔而是先蓋了據說是亞洲第一大、作為教室的會堂,這裏同傳統寺院建築比較,採光很好,而且中西合璧,採用了一些教堂建築的風格。新建殿堂,音響、投影、錄像設備都十分齊全先進,還有專門的網絡中心。可以說寺院管理者的觀念是與時俱進的,將寺院建設成為一個可以終身學習的地方。

戒律為行
六點鐘,過早堂的梆子響了,數百位比丘尼師父整齊地排好隊伍,順次進堂,有條不紊,於無聲處透露出一種大氣和威儀。在師父後面,我們也進入五觀堂,吃了一頓非常好的早餐。

飯後,法師教我們在寺院裏的各種禮儀規矩,正面闡述完,她總愛說﹕其實這也很科學,若不這樣,就會造成如何、如何的混亂。我們同去的許多學員,覺得這很像軍訓,但我卻不以為然。因為這些戒律規矩,不僅「科學」,而且還美﹗舉個小例子來說﹕每次吃完飯,磬聲一響,行堂師父送來溫水,各位比丘尼師父便坐在座位上,用小刷子幽雅地刷起缽和筷子、湯匙。刷乾淨後,用毛巾將它們擦拭乾淨,將筷子和湯匙順次斜放在缽內,再用毛巾將它們整個蓋住,樣子就像一張十分舒適的躺椅。然後隔著毛巾在缽上再放上碗墊,儼然一個鋪了厚厚墊子的躺椅,美觀大方。望著這一排排的「躺椅」,是那麼地惹人喜愛。

淨土為歸
普壽寺的方丈如瑞法師是一位女中豪傑,「文革」中也是紅小兵,上山下鄉。返城時,她不願受照顧,並對領導說﹕不是我立志不回城,而是要留下看事不公,堅決與資產階級法權做鬥爭,不把人身作商品……後在五臺山旅遊,在一個亭子中避雨時,遇到通願老法師,就此決意出家。往事如煙,不過如瑞法師的氣概不減當年。臨別聯誼會上,如瑞法師還朗誦了毛主席詩詞「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不過她是為了說明學佛的機會來之不易,需要珍惜,對生命要有一種緊迫感。

普壽寺的比丘尼師父還教我們唱《五臺山歌》,最後兩句讓我特別有感覺﹕「拍手呵呵,不知幾世修得住清涼﹔稽首文殊,不知幾時心地得清涼。」

其實我們最終要達到的無非是自己內心的清涼而已,無論修什麼,怎樣修,最終都是要我心的自在,這便是淨土了﹗

普壽寺中的黑板報抄錄了一首大陸高考滿分作文詩《選擇》,最後一段是﹕
人生,是一篇做不完的選擇題,
向前﹖向後﹖往左﹖往右﹖
如果你已迷失方向,瞧瞧你心靈中
的真、善、美吧,
那,就是你的答案。

3. 禪宗公案 並無功德Go to Issue Menu
撰文/李潤生

依時序言,中土初祖菩提達摩說梁武帝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記,可是卻並無功德,這可說是禪家的第一宗公案。雖然胡適先生撰《菩提達摩考》,極力指陳此公案自日僧最澄著《佛法記》、保唐寺無住作《歷代法寶記》以降,此種傳說,如滾雪球,愈滾愈大,故論定其為杜撰﹔不過,在今傳敦煌本的《六祖壇經》中,慧能大師卻因韋璩刺史的請問,而把造寺、度僧所以並無功德的底蘊詳為申說。所以此段禪史容或有真假可辨,然而此宗公案在禪學的涵義上,始終值得我們去探究明白。

《敦煌壇經》記載韋刺史向慧能請問﹕「弟子見說(菩提)達摩大師(在南朝梁武帝普通八年來華),化梁武帝。帝問達摩﹕朕一生已來,造寺、布施、供養,有功德否﹖達摩答言﹕並無功德。武帝惆悵,遂遣達摩出境(然後有一葦渡江、於嵩山作九年面壁、傳法慧可諸傳說)。未審(評梁武帝並無功德),此言(究是何義﹖請和尚為我等無知者解說)。」

《敦煌壇經》載慧能六祖答言﹕「(梁武帝)實無功德,使君勿疑。(因為)……造寺、布施、供養只是修福,不可將福(田誤)以為(是)功德。功德(唯)在(能契證)法身(而說),非在於(能得)福田(而說﹔能契證)自(身本具)法性(始配稱為)有功德,(因為能自證)見(真如自)性是『功』,(能以本具自性般若智慧)平直(起用)是『德』。……若輕一切人,吾我(之執)不斷,即自無功德。」

此公案涵蘊兩重意義﹕一者、愚人修福不修智,造寺、布施、供養、度僧等等都是只種福田,是生死因,不能導致出離解脫,不能說是「功德」。在禪家思想體系之中,只有明心見性,契證法身,直了成佛,才是「功德」﹔所以學人當知「功德」與「福田」有別,有所取捨。二者、習禪當以明心見性、啟動本自具足的生命智慧為宗旨。因此要強調直心而行,念念實踐平等真心﹔心生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是釋迦,平直即是彌勒,而不應如小乘人的耽於寂滅,人天愚者之沉醉於人天福報。

4. 佛經故事 妄求日月Go to Issue Menu
撰文/李葛夫

佛陀住世時,在王舍城有一位非常吝嗇的婆羅門,他有一個兒子名叫瑪達昆達理,他雖然疼愛瑪達,但卻不願花錢為他找工匠打造飾物,他於是自己親自製作兒子的佩飾。瑪達在十六歲那年感染了黃疸病,父親為了節省診金,到處向人問些處方,致令兒子病入膏肓。當瑪達彌留之際,婆羅門怕別人來探病時看到他家中的財富,他索性將兒子抬到屋外走廊讓他等待死亡。

第二天早上,佛陀在「大悲正受」中見到可憐的瑪達躺在走廊上,出定後,佛陀帶領僧眾往王舍城乞食,途中經過瑪達的門口,佛陀在身上發出一道光芒,令瑪達轉身觀察,當他順著光見到佛陀,心中產生極大的喜悅而皈依佛陀,就在這一剎那的敬信,瑪達安然逝世,往生到忉利天。

瑪達死後,婆羅門父親每天都到他的墓前哭泣。瑪達在忉利天見到父親的愚昧,他便化成一個少年,在父親不遠處飲泣起來。婆羅門覺得很奇怪,便問少年為什麼哭泣。少年說﹕「我有一輛金碧輝煌的戰車,但找不到兩個相配的車輪,所以為此事煩惱而泣。」婆羅門見到那少年酷似已死的兒子,他便答應替此少年尋找一對車輪。少年接說﹕「我需要日和月作為車輪。」

婆羅門聽罷便說﹕「你真是傻瓜﹗你在找尋一些永不能得到的東西﹗」

少年接著說﹕「我為不能得到而存在的日月而泣,而你卻為一些不存在的東西而泣﹗究竟誰是大傻瓜﹖」

婆羅門聽了少年的說話,覺得有點道理,便繼續問道﹕「你是誰人﹖」

少年說﹕「我是你死去的兒子瑪達,由於佛陀的慈悲,我已經往生忉利天了﹗你有那麼多財富,應該多作布施,去聽佛陀說法﹗」說罷,少年便突然消失了。

婆羅門聽了少年的說話,便與一眾人等到佛陀處聽法。在法會上,佛陀請投生忉利天的瑪達再來述說他的經歷,會中大眾因而感恩歡喜,皈依佛陀。吝嗇的婆羅門亦將大部分財富布施出來。

南傳《法句經.雙品》第二偈﹕「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便是描述少年瑪達這個故事。幸福快樂是人自己創造出來的,貪婪執著好比妄求得到日月更加愚不可及﹗

5. 素食菜譜 咖喱鮮腐皮Go to Issue Menu
圖文/羅莎

材料﹕
鮮腐皮 6張 油 半杯
雜豆 2杯 糖 1湯匙
椰奶 1罐 五香粉 半茶匙
薑 1片 鹽 1茶匙
咖喱粉 1茶匙 黃粉 1茶匙
bay leaves 2片

做法
1. 將鹽及五香粉灑在鮮腐皮上,然後摺好,切成2吋x1
吋件備用。
2. 將腐皮煎至金黃色。
3. 用熱水沖走腐皮上多餘的油。
4. 將雜豆解凍加薑炒熟。
5. 將椰奶、咖喱粉、糖、鹽、黃粉及bay leaves加入雜
豆中作調味,煮3-4分鐘。
6. 然後將腐皮加入,再煮約2-3分鐘即可。如果喜歡汁
厚些,可加入生粉水埋芡。

Go to Issue Menu6. 東蓮在線 www.buddhistdoor.com

念佛晚會 逢周日晚上7﹕00
主持﹕法師

瑜伽及北傳靜坐班
逢周六上午9﹕00
主持﹕黃耀光居士

南傳靜坐班(慈修禪)
9月9日起逢周六下午2﹕30
主持﹕法護法師

互動佛學研習班
9月9日起逢周六下午2﹕00
主持﹕倪啟瑞居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查詢電話﹕2572 2437

香江點睛
「智慧人生」系列講座 晚上7﹕00
修行應從念佛起 9月16日
主講﹕泉慧法師

活出智慧人生 9月23日
主講﹕演慈法師

如何活得安詳、慈和與真淨
9月30日
主講﹕妙光法師

迷與悟 10月7日
主講﹕衍空法師
以上地點﹕香港銅鑼灣東院道11號
香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3樓禮堂
以上查詢﹕ 2574 9371

Go to Issue Menu7. 預告﹕9月13日星期三

衍空法師﹕〈用條理感培養學生〉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