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推動宗教與藝術之間的聯手合作
文:淨因

隨著科技的發展、經濟的繁榮,人們對宗教與藝術的需求與日俱增,呈現出一幅宗教復興、藝術繁榮的時代畫面。在當今社會各種形式的對話及跨學科的交叉研究蓬勃發展之際,宗教與藝術之間的對話管道仍然顯得不太暢通。一方面,以宗教為題材的藝術作品,因表現手法缺少時代氣息而難以被大眾接受與認同。另一方面,藝術作品因缺少高層次的宗教精神引導,而在市場潮流的催化下迷失了方向,淪為人們茶餘飯後的娛樂工具。在這種態勢發展下,我們能否站在歷史的新高,結集人類的文明,來創新宗教與藝術之間對話、交流、合作的空間?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不管何種宗教無不借用藝術作為傳播教義、化導群眾的重要手段。這主要是由於宗教的哲理十分深奧,其所追求的究竟目標很抽象,宗教家們不得不借助於藝術創作,來表達玄妙的心靈證悟境界。普通民眾藉由圖畫、符號、色彩、音樂、唱詠等來認識宗教內涵,契入和體會宗教超凡脫俗的美妙境界。

其次,宗教豐富的精神內涵本是藝術家們創作的源頭活水。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宗教發展的輝煌期總是密切地與藝術創造的鼎盛期形影不離。

更重要的是,上品的藝術創作與宗教超然脫俗的精神境界,緊密相關。譬如說,藝術與禪宗都強調悟性。藝術創作的技巧與禪宗的打坐一樣,都只是手段而已,重要的是在於「任運自在,隨處領悟」,而不拘泥於手段的形式,藝術所展現的境界即是禪宗悟性的體現。

由此觀之,非宗教無以成就藝術的極致,非藝術無以展現宗教的超然,兩者交互成就、彼此昇華。

令人欣喜的是,專業表演藝團「進念.二十面體」面對傳統的挑戰,勇於創新,致力為文化藝術拓展新領域,積極與佛教界合作,通過多媒體和現代舞臺藝術再一次將《華嚴經》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圓融曼妙境界重現在觀眾面前。這一嘗試展示了宗教與藝術聯手合作所產生的感染力、創造力與生命力!

 
 
文:張華 圖:黃永昌 部分圖片由進念提供

僧徹法師說,「進念」對演出《華嚴經》的熱誠很令他感動,因此今次再度合作把佛法搬上舞台。

于逸堯坦言參與《華嚴經》的演出不獨是為了物質上的報酬,也是為了精神上的追尋。

《華嚴經》再度公演,也許曾經觀賞的觀眾會問:那豈不重複?

然而,佛陀的話,從來沒有起始,也沒有終結;正如《華嚴經》的題旨:重重無盡的境界。

因此,今次「進念.二十面體」把《華嚴經》再次搬上舞台,並非形式或內容上的重複,而是佛法的無盡延續……。

去年由「進念」及本港佛教團體共同在台上演出的《華嚴經》,是跨宗教與藝術的一大突破,並得到很大迴響;今年的2.0版本卻有別於去年,包括舞台編排、音樂、唱誦等,都會圍繞「重重無盡」的題旨作重新演繹。今次會採用全部現場演唱,並有樂師現場以法器,例如大磬、木魚、鐺、大鼓,配合西式樂器如鋼琴、鋼片琴、敲擊樂器等,來個crossover的演出;舞台上的編排也注入新元素,把文字、意象、形體動作相互融合作重新演繹;另外,去年頗受注目的華嚴字母唱誦部分,也由八分鐘增至約二十分鐘,並特別邀請了兩位江蘇(華嚴字母的唱誦以江蘇省的唱調為標準)法師加入唱誦,提升唱誦的水平。

華嚴字母多元化

《華嚴經》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首次宣講的佛法。今次演出的創作顧問(華嚴字母唱誦)僧徹法師表示,華藏世界所說的正是重重無盡的境界,因此在唱誦華嚴字母時也以多元化的方式去表達佛法的非單一化。華嚴字母共有42個字母,是從梵文翻譯過來,每個字母以下由多個字音組成,而字母又可分「一合」、「二合」和「三合」。一合只有一個字種,以一拍呈現一個音韻;二合由兩個字種合成,一拍有兩個音韻,三合則由三個字種合成,一拍有三個音韻,每個字母都包含很多義理,例如「阿」,指光明、增添智慧;二合字「 」,指斷煩惱……等等,唱誦時藉由字母的不同組合做成抑揚頓挫的韻律,帶出般若智慧之門。

僧徹法師解釋道:「我們說佛法多元化,並非主觀的,而是客觀的,像我們說『一念三千』,一個念頭可以影響好多事情,可能會影響到家人、工作、其他人等;像你來訪問我,我會感到開心,能夠跟人分享,這又會影響到其他人,所以一個惡念頭也會影響到整個環境充滿惡和恨……唱誦由一合到三合,是漸進的,多變的,透過唱誦可以感受重重無盡的境界,進入般若之門,息貪瞋癡,不留戀生死之苦,這樣便可以幫到自己。」

忘了音樂的色相

唱誦和音樂是《華嚴經》的一大特色,經中記載善財童子往53個有德行的菩薩處學習菩薩行,來到眾藝菩薩處,以世間的技藝修持,所以靠唱誦的抑揚頓挫達到經中所說的般若智慧。

因此,要表達《華嚴經》的義理,當然少不了音樂。負責音樂總監及創作的于逸堯指出,今次的演出特別著重音樂,因為《華嚴經》所講的是抽象的意念,在舞台表演上,光、影在結構上沒有音樂所能表現的那麼複雜,音樂能表達文字所不能表達的。

在創作過程中,于逸堯認為,現代舞台音樂與佛教音樂的分別不大,但由於這次演出以佛教為主題,因此非佛教徒的他便要多了解佛教音樂的特點,例如法器的應用及經文的義理。他笑言最初接觸華嚴字母時像外星文!後來發覺它跟自己以前學的中國音樂有微妙的平衡,例如樂譜數拍子的方法便很相似,其後學了很多,待一切準備好後,就自然隨心地寫出了有關的樂曲。

他細道:「今次我試用一些西方樂器去演繹一些好中式的佛教音樂,你會發現原來是沒有中西之分的,一切只是表面色相,忘了那是樂器,到最後都是音樂。另外,在音樂中我借了華嚴字母和『心如工畫師』的中式小曲,好有旋律的,但又跟唱誦字母很不同,字母的意思就是唱出本身的意思,可說是直接的,又可說是間接的,因為那始終要經過文字;但另一方面又可說是直接的,因為字母不是經過文字,而是經過你的感受才能被悟出來的一些道理。」

藝術與宗教共通

僧徹法師認為,佛教唱誦其實已是藝術的一種,從宗教藝術的角度來說,欣賞和表演的人心裏會更開闊,不會只局限於佛教徒,這樣可以讓佛法接觸更多人,是一件好事。他猶記得去年的演出最深刻的,就是多媒體那部分,有些觀眾讚好,有些則覺得很煩擾甚至不明所以。他說:「每個人心裏的感受不同,這是很正常的,亦可以看到每個人的心境到達哪一個境界,這個『境』考驗人的心境,如果有一定禪定功夫的,如何嘈吵也不受影響,不會產生任何抗拒。」

于逸堯亦坦言,藝術與宗教確有其共通的地方,那是屬於精神上的。「我時常覺得香港人好功利,所要求的東西好單一,所以看演出時也好功利。《華嚴經》就提醒了自己,做藝術就是要做好溝通,而這種溝通是高層次的溝通,不一定要求(觀眾)是否完全明白。」就如一件藝術作品,每個人所接收到的都不同,不是只有一個解釋,可以有無窮的意義,如佛說的義理,重重無盡,端視你的悟解。

梵唄,指佛教唱誦。「梵」有清淨、淨化身心之意;「唄」指透過經文唱誦,培養我們的信仰及情操。梵唄在佛陀時代已經有,傳至中國,配合當地文化的發展,形成現今法會中的唱誦。中國傳統的梵唄可以分為三種:

  1. 叢林式唱誦:以江蘇、浙江唱誦為代表。旋律緩慢,以莊嚴為主,一拍可能呈現幾個字,一板一眼沒有花巧,重抑揚,如海潮的聲音。
  2. 地方式唱誦:以廣東、福建和潮州唱誦為代表。節奏較為輕快,較花巧,依據當地的地方文化來配合佛教的唱誦。
  3. 混合版唱誦:是第一、二類的結合。
    華嚴字母屬於第一類較古法式的唱誦,但不及其他類型的唱誦普及,以江蘇省的唱調為標準,現時在當地仍有不少承傳,如常州天靈寺、金山寺、寶華山等。

公演資料

日期:7月25、26日及31日,8月1及2日
時間:晚上7時45分
另增設日場:7月27日及8月2、3日 時間:下午3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網址:http://www.zuni.org.hk/

 

Go to Issue Menu3.

一代高僧圓寂
文:溫綺玲

二十年前,與香港電台電視製作部開會商討拍攝天壇大佛一事,當時張敏儀大姐一力支持。師父告訴我,張大姐任職編導時,曾為港台拍攝了一部關於香港佛教的記錄片,非常成功,還得了獎呢!

如何成功?上一代的老法師,通常都不容易接受訪問,更遑論是出鏡?張大姐竟然可以在妙蓮老和尚閉關時,敲門做拍攝採訪,最終老和尚打開了一扇小窗讓她訪問了幾句。
妙蓮老和尚是誰?老和尚祖藉安徽,1922年出生,9歲出家,20歲到南京大寶華山隆昌寺受具足戒,之後在蘇州靈岩山寺參學,1949年避難到港,在大嶼山及青山閉關專修20年,期間修持多達10次「般舟三昧」。

什麼是「般舟三昧」?是定行的一種,修持一次「般舟三昧」,歷時90天常行,不坐不,24小時中不間斷地一步一聲阿彌陀佛、繞佛或拜佛,除了每天中午一次用餐外,完全投入念佛中。

香港修行,何故駐錫台灣?1979年老和尚為了「大智度論」出版事宜,親到台灣,有感當地學佛風氣興盛,加上善信們的擁護,遂留在台灣創建靈岩山寺,弘法利生,直至上月25日下午一時圓寂,世壽88歲。

妙蓮老和尚有何遺示?老和尚生前指示弟子,「不發訃聞,不舉辦傳供、讚頌會等儀式,唯以簡約為要。入殮後靜心念佛七天後進行荼毗。荼毗後,寺內住眾念佛四十九天,再將遺體以海葬的方式,與水族眾生結緣。」寺內住眾為表哀悼,封山一年,停止一切法會活動,專心用功,以報答師恩,奉行遺教。

一代大德修行者,生死早已通透,以老和尚的慈悲,定必再來住世,度化眾生。

Go to Issue Menu4.

孤山智圓
撰文/思顗

天台宗十四世傳人高論清竦門人有螺溪義寂及慈光志因二人,義寂一系再傳至四明知禮而中興天台。志因傳慈光晤恩,見智者之《金光明經玄義》有廣略二本並行於世,遂撰《金光明玄義發揮記》,專解略本,謂廣本的十法觀心是後人擅自添上。其弟子奉先源清及靈光洪敏秉承師教,共構難詞二十條,廢去廣本。山家派義通為救廣本,遂著《金光明玄義贊釋》及《金光明文句備急鈔》以作抗辯,其門人知禮亦撰《釋難扶宗記》正顯廣本十法觀法是真撰,兼破斥山外派援引華嚴真心學說以釋天台之非義。

源清大師門下有梵天慶昭及孤山智圓二師,為救《發揮記》而撰《辯訛》、《答疑書》、《五義書》及《釋難書》以斥知禮大師的《問難書》、《詰難書》、《問疑書》、《覆問書》、《十義書》,最後知禮作《觀心二百問》總破晤恩大師以下的山外派學說,其間歷時七年,後由智圓大師請當地郡守出面調解,論戰始息。

智圓大師字無外,號中庸子,或稱潛夫,俗姓徐氏,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出生於浙江杭州。少聰慧,八歲那年由父母送至龍興寺出家。師廿一歲隨侍源清大師,學習天台教觀。1016年,師於西湖孤山夕陽坡瑪瑙院養病,其時社會上淫祠氾濫,尚燒紙錢,師遂有詩謂:「草堂閑坐念編民,多尚浮虛少尚真;禮讓不修難致福,唯知燒紙祭淫神。」而瑪瑙院東廡下原奉有土地、五通神三座土偶、師至撤去五通神二座土偶,僅保留土地神,易其名為「護伽藍神」。初弟子懼怕撤神而遭禍,唯一月後並無禍事,遂向師請示撤去土地神,但師卻說先前撤去二神是由於他們不合禮之故,今留下土地神則是遵從佛制以報恩德,可見師能融通儒佛,以佛修心、以儒處世的精神。師生平另一特別之處是極重視寺門結界,他認為僧眾的戒定慧三學的成就,須由寺院結界開始,然後能圓滿法王的事業,故在其所著《閑居編》中有為數不少的結界榜文。1022年,師自知時至,預誡門人示寂,世壽47,諡曰「法海大師」。

Go to Issue Menu5.

輪迴
文/賴靜涵

輪迴這個字是從梵文samsara翻譯過來,原意是輪迴徘徊、從今生移居到另一生,或透過一連串的階段回到原來狀態,又從新再來的意思,所以如車輪旋轉,循環不已,就是所謂的「輪迴」。此種輪迴思想,本為印度各派宗教、哲學所共同的思想。婆羅門教對人死後之命運,有所謂的「五火二道」之說,認為人死經火葬,即赴月亮。若前生行為符合婆羅門教善法,則可生於梵天,不再返回,此即「神道」。否則,從月亮隨著雨水返回世間,成為植物種籽,變成生靈食物,滋養其生命的精子,再出生為人犬。所生為何物,端視前生善惡多寡而定。這就是婆羅門教的「輪迴」。但佛陀的觀察特別深刻,指出「輪迴」的現象是來自「無明」而起,眾生因為迷惑,造作諸「業」,影響所及,則在「六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之間流轉生死。如《過去現在因果經》所說︰「貪欲、瞋恚及以愚癡,皆悉緣我根本而生。又此三毒,是諸苦因,猶如種子能生於芽,眾生以是輪迴三有。」其間六道中,以地獄最為恐怖,天道最佳。即使是婆羅門所說的「梵天」,也非究竟,福報享盡,仍從地獄繼續輪迴,毫無保障,痛苦不已。這就是為何要求「畢竟解脫」的道理。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在今天揭開序幕,東蓮覺苑於「佛教坊」設有兩個攤位(1C38及1D37) 。《明覺特刊》特將本刊專欄文章,結集成《明覺叢書》,於書展期間出版,讓讀者回味細讀和珍藏。

明覺叢書簡介:

《愚子心耕》──愚子
如何耕耘心田,才能安頓世人煩躁不安的心?若你也正在尋找安頓之法,本書定能助你除去心田上的雜草,獲得輕安自在的人生。

《禪是一朵花》──李焯芬教授
巧妙地運用我們周遭所發生的故事,點出生活中的智慧,往往讓人有當頭棒喝或會心微笑之感。

《遊心法海》──賴靜涵
透過佛陀的一生,以配合時代思潮的筆觸帶領讀者一步一步的了解原始佛教的背景、形成、發展和流傳,可說是一部濃縮了的佛教史。

《佛學小常識》──知解
以淺白的文字闡釋佛教世界,人們對佛教的各種迷思,都在書中為讀者一一解開。

《禪是一朵花》新書簽名會

作者李焯芬教授親臨書展舉行新書簽名會,切勿錯過!

日期:7月27日(日)
時間:下午4:15至5:30
攤位:1C38及1D37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