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在香港推廣多年,仍然是一條艱辛路。像肝臟移植,守候者眾多,每年卻只有十多個遺贈肝可供移植。 保留完整遺體的觀念,植根中國人心中,要突破傳統思想,作出施予器官的決定,似非易事。然而,軀體寂滅,生機消逝,把有用的器官捐贈,卻能延續逝者的愛,成全另一個人的生命。一個佛教徒因別人的肝臟而活過來,作為受者,她對施和捨有了更深的體會。 一切由「捐」字開始……呂潔卿的肝臟移植故事,由一個「捐」字開始。 1983年,第一次捐血後,接到紅十字會的血液報告,意外的獲悉患有乙型肝炎黃疸病。「我既無聽過,亦根本不認識,只覺得身體沒有毛病,也就沒有理會。」熱愛運動的她,認為前面走的還是健康大道。 然而,身體內卻悄悄的翻起巨變。踏入1990年代,她的病情已惡化成慢性肝炎,「1998年,更發現變成肝硬化,醫生話我個肝愈來愈小,需要寫紙到瑪麗醫院排期換肝。」對於日期和小節,她記憶清晰,畢竟是一件大事,「第一次聽醫生講,我是拒絕的,不認命,認為終會痊癒的,直至第二次再講,我才聽他勸」。 這樣,呂潔卿便排到等候肝移植的遙遙大隊上。那時,她已非當初一無所知的病人,至少她有個概念:「聽說等到死那天都未必等到。」醫護人員一般會徵詢患者有沒有親人能夠捐出肝臟作移植,對此一問,呂潔卿感到無助。婚姻失敗後,女兒隨父親移居外地,她就一個人生活,那時女兒還小,沒想到由她捐贈。年復年過去,身體每愈下,女兒亦長大至17歲,捐贈亦變得可能,但母親一直沒有告訴女兒近親捐贈的事,站在那個岔路口,她心下掙扎:「不跟女兒講,是否對她不公平?如果我因病而死,她會否埋怨我不告訴她?所以,很無奈的,我還是告訴了她。」 最終,女兒的血液化驗顯示合適捐贈,「作為母親,我不太雀躍聽到這個消息」。但女兒尚未滿18歲,法律上不容許捐贈器官。「站在慈悲心的角度,我更加不想女兒捐出肝臟,我算什麼;生死沒什麼特別,有生就必有死。」但女兒施予的心意成為她的後盾,「女兒和我說:『你要等我回來捐肝,我會捐給你整個肝。』女兒便成為我生存的目標,有了戰鬥心,要盡能力戰勝」! 臨危一刻獲遺贈肝肝功能日益轉壞,身體狀亦持續走下坡。「那時穿的衣服,已去到XXL尺碼。」她如同談笑的說。由於肝臟運作損壞,腹內積水嚴重,身形瘦削的她懷如孕婦的肚子,嚴重時,連小腸亦擠到肚臍外。雖然到醫院放水能夠紓緩,卻不能頻密進行,有時即使脹得要命,也要守候,「我請教授替我放水,實在脹得很辛苦!最終是攬枕頭,念佛號,然後便很舒服的入睡了」。 多年來,呂潔卿都茹素,2003年,更皈依了大嶼山觀音寺的融靈大和尚。談說肝移植,彷彿是醫學事件,但她覺得信仰強化了個人的意志,面對難關。2004年,她成為醫院常客,進進出出,這年8月,女兒便屆18歲,在生日前夕,她提早回港進行檢查,以便一夠年歲,便立刻捐出肝臟予母親。那時,呂潔卿的狀已十分嚴峻,她知道自己跟離世只差一線。就在原定和女兒一起動手術的前兩天,她獲得了一具屍肝,動了9小時手術,挽回一命。 「我很好彩。」她如此說。事後回望,要不是有這具遺贈肝,她或許無法等到兩天後女兒捐出的肝臟。那個昔日的她,早已離開,「2004年,我已經死了」。她認真的訴說。一個轉折,生命跨進另一階段,「能夠返回來,日子就是賺回來的了,我還有什麼是放不下的」。 故事由「捐」字延續……呂潔卿的肝臟移植故事,繼續由一個「捐」字延續。 還未患病前,她已是個活躍的義工,替不同志願機構擔任義務工作,在生命垂危時,仍期望能有機會重拾義務工作。越過死亡幽谷,身體慢慢恢復過來,她又返回義工崗位,送飯給獨居長者、探訪老人和癌患者等。義工工作讓她的生活充實,內心感到快樂。在生死邊緣徘徊期間,一名囚犯在報章讀到呂潔卿女兒無法捐肝予母親的報道,冒昧的來函鼓勵,收到信時,她已動了換肝手術,依然很感動,並回信予對方,之後更加入定期探望囚犯的工作。 和換肝前不同,現在她不再是一個人參與義務工作,而是與體內的「肝仔」共同進退。她深深感激捐獻器官者和其家人,但她無意逾越規條去查探對方是誰,每年新年前,她會委託器官移植主任,把一封問候信交予捐贈者,「我會談談近,怎樣帶『肝仔』去做義工。我很明白喪親之苦,只想他們知道『肝仔』精神不死,希望能減輕親人的傷痛」。 捐獻照亮他人生命能夠捐獻,是福氣。呂潔卿明白親人離世一刻,家人面對傷痛時,還要作出捐器官的決定,實非易事。「如有不捨,就是苦,能夠捨,就沒有問題。」她覺得中國人大多有留全屍的傳統觀念,所以不捨得,只是,「無論土葬、火葬,到頭來都化成灰,何不把有用的東西給予有需要的人……人有業障,中國人亦說福有褔報,何以不捐出親人的器官,照亮他人生命,讓人離世後仍能做這樣的好事。」 既是乙肝患者,現在亦要長期服抗排斥藥,她一直遺憾無法加入施予行列,直至去年,好奇之下向護士查探,才知悉合符捐獻資格,像捐出眼角膜、皮膚,「那一刻,我很開心、很雀躍,便簽下器官捐贈卡。現在的生命是他人給予的,若沒有能力捐獻,我感到不開心」。 軀體雖逝 生命不死進行移植的肝臟,包括來自近親,或腦幹死亡者的遺贈肝。瑪麗醫院為香港唯一提供肝臟移植手術的醫院,該院深切治療部護士劉嘉敏,多年來接觸不少肝病患者,由於遺贈肝的數量極少,不少患者因等不到肝臟而逝世。她認為:「人死後,就只遺下軀殼,把有用的器官捐出,不但救活他人,更完成逝者的心願,延續生命。」去年,她參與了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的教育工作,為了進一步推廣護肝和器官捐贈信息,該會將於11月22日起免費派發《天下無雙之肝康縷析》一書。 查詢:2566 4363 聖嚴法師的金錢觀
|
以上內容輯錄自嚴寬祜居士和內地學生之間的佛學答問。 |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資源 |
課誦 |
連結 |
下載 |
賀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