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不生不滅
撰文/張仕娟

一點水,在太陽的蒸發下消失了,但美麗的雲彩出現在空中,暴風雨後,天空的雲消失了,山河大地卻因雨水而活躍起來。從表面看,蒸氣、雲、雨水、大雪、水隨著氣溫等條件的變化而有生滅,但如果靜心觀照,並無生滅,只是從一種形態轉換成別一種形態罷了;一個大西瓜爛了,並未憑空消失,而是轉化成肥料,被其他植物吸收後,以新的生命形象出現;一張紙,焚燒後從表面看便化為烏有,但並未消失,而是轉變成能量和灰燼;同理,人死並非如燈滅,物質的部分回歸大地,而精神的部分成為重組新生命的核心元素。生命就是在各種物質和精神元素不斷重組與分離中得以延續。因此說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新生命的開始,這就是佛家所講的不生不滅的道理。

因為無知和局限性,人的一生可能會做出種種傻事,等到造成嚴重後果時,悔之晚矣!但人若總是活在過去的陰影中,無法擺脫沉重的包袱,便無法開始新的生活。這不僅會直接影響生活的質量,而且給別人帶來不便,給社會帶來不安定的因素。一行禪師抓住了問題的關鍵,要求他們把痛苦的經驗記下,然後把紀錄燒掉,以示從新做人,從此得到自由。以此開導退伍軍人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開始新的人生。然後再引導他們珍惜短暫的人生,受戒五種覺醒修習(五戒)、發誓不再殺害時,多做有益的事,「也許你以前殺害了一個孩子, 但此後每一天,在每一個當下,你可以拯救五個孩子,令他們免於死亡;去做和從前相反的事吧!」

然而,並非每一個人都有機緣聆聽到善知識的教誨,不少人帶著怨恨離開了人間,心結一直無法解開,佛教才舉辦各種超度法會,希望怨死的亡魂得聞佛陀的智慧後,看破放下,重新開始新的生活,以此來撫慰千萬死難的亡魂。這也許是超度之本意。



文、圖/馬靄媛

一行禪師獲准返回越南舉行法會

中國人慎終追遠,在清明節悼念親人,透過清明水陸法會追薦、普度「法界聖凡」,施齋食供養水陸有情,讓生者死者得到安慰。同一份對摯親的追思,最近在越南大規模進行,為和平奮鬥奔走半世紀的一行禪師,在外國流亡四十年後,最近率領僧團第二度返回祖國越南,舉行史無前例的超度法會,以最殊聖的功德,普度五百多萬死於越戰的亡魂,也為在生的釋放了縈繞心頭多年的夢魘。

為世間締造心靈淨土


一行禪師開示完畢,越南信眾已學曉法國梅村的開心手勢,揮動雙手。

生和死,綿延不斷,無始無終。3月17日,在越南胡志明市的永嚴寺內,一萬個越南信眾舉起雙手在空中揮舞,這是一行禪師在法國的道場梅村表示歡呼雀躍的傳統,現在傳到越南的永嚴寺萬人空巷的法會上。他剛才的開示,以無邊的愛啟發內心被戰爭炮火摧殘多年的枯竭心靈,教化利樂有情,逝者仍能與生者聯繫,積善的因緣,能綿延數代,身口意的業力,無遠弗屆。在場萬名信眾,聽著一行禪師的開示,默不作聲,有老者偷偷拭淚,鬱壓多年的傷痛,在仿效法國梅村舉手揮舞的手勢中,悄然化解,然後,同是越南人,也是一行禪師得力助手的真空法師的優美唱頌在佛壇旁響起,傳遍佛堂……

一行禪師是當代著名的禪師、詩人、學者及和平主義者,也是現今其中一位最具影響力的佛教精神領袖,他曾於1967年被馬丁‧路德‧金提名諾貝爾和平獎。一行禪師亦於2006年獲選《時代雜誌》「亞洲英雄六十載」。禪師通曉越、英、法及中文,詩集、小說及其他著作超過一百本;並曾在歐美各地巡迴演講。禪師於1966年到美國宣揚和平後,自此被禁回國,在海外流亡,並在法國梅村創立道場,弘揚活在當下,為世間締造和平的心靈淨土。

超度五百萬水陸亡魂

一連三天的「啟建水陸解冤平等救拔大齋壇」超度法會,一行禪師得越南佛教團體支持,在永嚴寺舉行,超度五百萬死於越戰水陸的亡魂,這在越南是首度公開進行。期間,除了上供、施食、誦經、放蓮花燈等儀式外,一行禪師率領僧團到越戰戰壕超度死難者,為他們頌經。

一行禪師說:「任何人死於不公義,死於無辜戰禍的,我們邀請這些亡魂歸來,聽佛法和開示,和我們一起行禪坐禪。對死難者的家屬來說,被壓抑的痛苦,唯有浮到有意識的層面,讓它消散,才不會把痛苦代代相傳。」

在超度儀式中,一行禪師帶來了一首向亡魂唱誦的經文,開示前,他向記者用英文念出頌唱歌詞內容,輕緩的語調,就像安慰著十方法界的六道眾生:

「對死去的摰親,你勇敢的去為國家而戰,我們為你感到驕傲,但你們無辜慘死,或死於戰火、或饑餓,或姦殺、或死於絕望痛苦,死於不公義,你們支離破碎的屍體在大海、在森林飄浮,我們無法找到你們的屍骸……在佛法的護庇下,我們懇請你們一起回歸,解開不平的舊業,展開新一頁,團結奮鬥,不要國家再分裂,我們無分彼此,一切善業,祖先的傳承,今生來世,生生不滅……」

一行禪師專注的誦讀,動人心弦,他為和平奮鬥,走過戰火,出家人行入世事,多年來感召了中西方的善信,甘心追隨他的足跡,這次三星期的越南超度法會,在越南三地舉行,當中,不少也是懷著和越南人同等的傷痛,參與超度亡魂的行列。

一位美軍縈繞廿年的噩夢


美國人Gerald Madison在放蓮花燈的儀式上,感到越南人已原諒了自己。

在晚上放蓮花燈的儀式上,美國人Gerald Madison穿上代表是一行禪師弟子的灰袍,雙手虔敬的捧著蓮花燈,隨大隊由永嚴寺走到河邊放燈。他注意腳步和呼吸,望著那一絲炫目的火光,偶而抬眼望向人群,看到越南百姓向他虔敬鞠躬,那瞬間的眼神接觸,融化了Gerald縈繞多年的夢魘,洗滌了沾滿血腥的心靈角落。

60年代越戰期間,Gerald任美軍機師,負責架駛飛機轟炸越南中部順化一帶,至66年他完成任務,回國前接獲任務射殺懷疑是運送武器的水牛,由看到水牛流血倒下的一刻,他帶回美國的,便是縈繞廿年的噩夢,每夜夢見自己和一群水牛對話,對自己曾有份在越南塗炭生靈,越南亡魂的陰霾揮之不去。

本身在夏威夷居住,也是基督徒的Gerald,直至參加過一行禪師的正念禪修營後,他鼓起勇氣,這次和法國梅村的僧團一起回歸越南,視之為「靈性回歸之旅(Spiritual Return),盼望得到越南百姓的原諒。」

放蓮花燈那夜,他小心翼翼捧著手上那代表亡魂的燭光,在越南百姓影影綽綽的身影中,感受到徹底的寬恕,得到了救贖,踏著一行禪師教導的正念步伐,Gerald自覺真正到達了心靈的淨土。

在永嚴寺的三天法會,高峰期連寺內外約共二萬人,頂著三十多度的高溫,越南百姓卻毫不叫苦,他們有秩序的到佛殿擠著去誦經、聽開示,當中,對死難親屬,承受著無法言喻的切膚之痛。

60歲的Dieu Ngoc,一連三天都留在寺內,穿戴亮麗的參加法會。她說,有個弟弟在越戰中死了,也有親人偷渡到香港、馬來西亞時死掉,說得輕描淡寫,但從她三代親友也來出席法會,便知全家族視這為大事。

「一行禪師搞這法會,聽開示,令內心好安靜,一起向佛走,信心大了。」更大的信心,是她感覺親人真的走了,去了西方樂土。

機會難逢,Dieu Ngoc清晨四時多,也隨僧團們一起行禪、坐禪,「感覺人很輕,很幸福。」活在當下的幸福,就如梅村的簡單的偈誦:「我已到了,已到家了。」

一行禪師五月重臨香江

一行禪師與其僧團超過60人應邀於5月來港,主持由5月11至18日舉行的5天覺醒生活營、1天覺醒禪修日及兩場公開講座,據他的弟子法印法師說,這可能是禪師最後一次來港,這次的機緣是經禪師的弟子游說一行禪師,無論如何在越南三次法會後再次來港,讓香港信眾獲益。

「一行禪師香港之旅2007」覺醒生活營及禪修日

「步步安樂行」覺醒生活營
2007年5月11日晚至15日(周五晚至周二 )

「化解壓力 超越變改」覺醒禪修日
2007年5月16日(周三)上午8:00至下午5:00

查詢電話:2948 8279
查詢電郵:[email protected]

公開講座

平安與喜悅——覺醒生活的成果
2007年5月13日(周日)
下午2:30-4:30

愛與了解——幸福之道
2007年5月18日(周五)晚
上7:30-9:30

以上門票由4月15日起免費於六間指定通利琴行派發。
查詢電話:2241 5078
查詢電郵:[email protected]

全部活動詳細資料及報名方法,可瀏覽﹕
www.ied.edu.hk/crse
www.buddhism.hku.hk
www.tszmingbuddhistc.org

主辦單位:
香港教育學院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慈明佛學園地

贊助:
東蓮覺苑
明覺特刊
PRESSROOM PRINTER & DESIGNER
通利琴行

Go to Issue Menu3.

「如何理解「空」?
撰文/潘宗光

《心經》 是一部重要的佛經,跟我很契心,我修為膚淺,憑著一股赤誠撰寫了《心經與生活智慧》、《心經與現代管理學》和《佛教與人生》等書,希望結合生活,以淺顯的文字接引初基,也藉此拋磚引玉,求教高明。由於篇幅有限,我僅在此歸納經文總義,粗淺的談一個佛教的重要概念「空」。《心經》專門講「空」,它僅有260 字,言簡意賅,涵蓋了佛法的理論和修行方法。

《心經》開篇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意思是說觀自在菩薩(如觀世音菩薩),透過甚深修行,生起超越世間聰明的智慧,澈見一切事物包括佛法的無常「空」性,由此破除執著,包括對佛法的執著,斷除煩惱,證得究竟涅槃,度人離苦得樂。應用在常人的身上就是說,人可以透過自利利他的修行,開發出高度智慧,如實了知身心無常變化,認識自身和事物的真相,體悟萬物包括佛法的「空」性,放下執著,去除煩惱,獲得解脫。當然,觀自在菩薩修為極高,對「空」有透澈的體悟;那麼平常人應如何理解「空」呢?

(《心經》在生活中的應用‧一)

後記﹕

吾師慧老法師曾有「寂寂禪風千載後,庭前柏子待何人」之歎!我常以其開示自勉,故以《庭前柏子》作專欄名稱,期望百年樹木,培育柏子成林,己立立人,聊報師恩!

我雖學佛多年,自慚仍一無所成,言不盡意,請讀者包涵。

Go to Issue Menu4.

第一次降伏外道——三迦葉的歸依(下)
撰文/賴靜涵

優樓頻羅‧迦葉的兩個弟弟擔心哥哥出事,連忙趕到長兄住處,只見大哥和五百弟子都理光了頭,穿起了袈裟,作了沙門。兩個弟弟怒不可遏,質問大哥說:「你的智慧與成就都受到天下人尊敬,但你為什麼要改成這樣?是誰讓你墮落的!?你這身裝扮真讓我們這兩個弟弟感到羞恥!」優樓頻羅‧迦葉心平氣和地說道:「如你們兩位所看到的,我已經改信佛陀了。因為聽過佛陀一席話,我就從迷途上走向正道,所以決定改邪歸正。以前我和你們想法一樣,以為自己已經獲得了正覺,可是遇到佛陀以後,才知道自己的心靈仍然充滿塵垢,內心不淨,哪裏算得上是解脫呢?我這麼大的年紀,從不曾有像現在皈依佛陀後心靈如此安靜!」優樓頻羅‧迦葉再告訴兩個弟弟說:「我過去曾經受到國王的供養,廣大群眾的愛戴,可是都無法解決心裏面的問題,沒有什麼值得驕傲與尊貴的,現在能夠遇到大聖佛陀,我相信必然能夠達到我們修行者心目中的理想——涅槃。兩位弟弟,你們都知道我的智慧不差,我尚且要改邪歸正,你們也不要執迷不悟了,就一起來當佛陀的弟子吧!」

這一席話讓兩個弟弟啞口無言。因此優樓頻羅‧迦葉便將兩個弟弟領到佛陀面前,佛陀的氣質與慈悲把他們深深感動了,當即領會到大哥所說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以兩個弟弟也請求佛陀收留他們,其座下的五百弟子都加入佛陀的僧團。佛陀便召集了迦葉三兄弟與一千弟子開示,祂用「火」來做譬喻:「種種的妄想,就像是一塊打火石,引起愚癡的黑煙,燒起貪瞋癡的猛火,這讓自己與眾生都會受苦。貪、瞋、癡就是三毒的煩惱之火,眾生就是因為這三種火長期輪迴在生老病死的苦惱當中,生生世世都無法解脫。所以三毒之火就是痛苦的根源。」

「要消除這三毒之火,首先要斷除『我執』;三毒之火消滅後,所有的痛苦輪迴也才會隨之而止息。諸位弟子,我們不但要遠離這三毒之火,更要滅除這三毒之火,不要沉迷在生死煩惱的家中,這才是最要緊的大事!」座下一千弟子聽到佛陀的開示都非常歡喜讚歎,內心感到無比清涼。

由於摩揭陀國的國王,頻婆娑羅王曾經與佛陀有約,希望佛陀證果以後能夠前來度化他,所以當佛陀度化了三迦葉兄弟以後,便率領著這一千個比丘向著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的方向走去。

(廿四)

Go to Issue Menu5.

無間道
文、圖/知歸

電影《無間道》大受歡迎,揚名國際,以致「無間道」一辭亦深入民心,代表著受苦無間的地獄煎迫。究竟佛教「無間道」是何意義呢?

近時流行的「無間道」說法,大抵是由「無間業」所引申的。「無間業」是指眾生犯下五逆惡罪,在臨命終時必定墮入地獄而無間隔。此「無間地獄」為八熱地獄之第八,音譯為「阿鼻」,意指:(1)趣果無間——即命終直接墮此地獄受苦,無有間隔;(2)受苦無間;(3)時無間斷;(4)命無間斷及(5)身形無間——地獄縱橫無量寬廣,但受苦者身形遍滿其中而無間隙。因此,若我們是要談論此種苦迫交煎的狀態,便應該說「無間業」而非「無間道」。

「無間道」其實是佛教修行者由初發心至成就佛果漸次證得的五大階位之一。此五階位分別是:(1)資糧位;(2)加行位;(3)通達位;(4)修習位及(5)究竟位。菩薩修行至「通達位」時便能最初證入真如,不為煩惱所障礙。此活動是從「加行位」無間而生,進入解脫道,故名「無間道」。在三大阿僧衹劫修行成佛的時間中,屬於第二個阿僧衹劫的開始,是一個很高的修行境界。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周日念佛晚會:誦念《阿彌陀經》
念佛 繞佛 坐禪 開示 迴向
晚上7:00
主持:苑長妙慧法師

周日佛學講座:《地藏菩薩本願經》
上午9:30
主講:傳慧法師

周六瑜伽靜坐班:
上午9:30
導師:黃耀光居士

周六禪修課程:活在當下
下午2:00
導師:法護法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以上查詢:2572 2437

Go to Issue Menu8.

菩提道次第廣論研討班(招生)
日期:4月18日開始(周三)下午2:30
主辦:福智基金會
主持:眾居士
地點:九龍尖沙嘴彌敦道192-4號協成行九龍中心二樓
查詢:2601 0881

Go to Issue Menu9.

2007年4月18日星期三

〈佛寺巡禮﹕觀音寺〉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