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敦煌石窟藝術
撰文/岑飛

佛教自印度東傳,經由西域傳入中國,甘肅省敦煌為其必經之地。中古時期的敦煌多教共融,但以佛教最為發達,留下極多佛教藝術及文獻資料,使敦煌在中國佛教史上有特殊的歷史地位。如今敦煌學的內容多姿多采,牽涉很廣,舉凡佛學、政治、經濟、文學及藝術等都涉及到。

今日的敦煌,已是一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藝術寶庫,悠悠歷史和燦爛文化,延續至今,令人嘆為觀止。敦煌的石窟,更是一本深奧難懂的天書,在精美絕倫的藝術傑作背後,蘊藏難以窮盡的豐富內涵,是一千年歐亞大陸四大文明接觸匯合的結晶。

印度傳統的石窟,其造像以石雕為主;敦煌石窟則因巖石不適宜雕刻,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其設計一般是前面為圓塑,再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形成一部形象化的佛教思想和佛教史,反映了千年人間的歷史文化長廊,凝聚古人深邃的思想、智慧的創造。

敦煌石窟藝術,是壁畫、彩塑和建築的三位一體。敦煌壁畫,所描繪的內容可分為佛像畫、經變畫、故事畫和供養人的畫像等。所謂「經變畫」,就是用圖畫形式描繪某一佛經的全部或部分內容,例如「淨土經變畫」,畫家多是把西方極樂世界,描繪得秀麗莊嚴,有七寶樓台、蓮池樹鳥、香花伎樂等。

敦煌彩塑,大致可分為立體圓塑、貼壁半圓塑、浮塑和影塑,所用材料,主要是草泥、膠泥、土坯、木料、柴草和色料等,其數量之多,延續時代之長,塑繪技藝之高,堪稱佛教藝術的瑰寶。而不同時期的敦煌彩塑,也有其不同風格。早期作品,如北魏、北周等朝代,特色是古樸渾厚;到隋、唐兩代,人物造型便趨豐滿圓潤,衣飾華麗。

至於敦煌藝術的建築設計,更提供大量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的資料,壁畫上所繪建築,準確而詳細。中國建築到唐朝是高峰期,而敦煌壁畫的建築物,讓人們可以窺知唐代佛寺的全貌。而且除了佛寺外,還有宮殿、佛塔、城垣、住宅以至監獄、墳墓、高台、草庵、橋樑和棧道等,都可在敦煌的石窟藝術找到樣版。

《明覺》從今期開始,每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三,專題介紹敦煌石窟藝術,讓讀者重溫中國千載文化,發思古之幽情。

 
 
撰文/李美賢 圖/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明信片

菩薩像莫高窟#194 盛唐

菩薩像莫高窟#159 中唐

位於甘肅省最西端的敦煌,面積不算大,但位置十分重要。漢代時,敦煌是河西四郡之一(其他三郡為酒泉、張掖、武威),握絲路的咽喉。西來東去的旅客、商賈、僧侶、使節、學者等均途經這裏,給此地帶來不同的文化。當時,敦煌也是個少數民族聚居之地,是華戎集處、東西文化交匯的城市。文/李美賢

敦煌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原因何在?這要從佛教藝術談起……。明覺特刊將於今期開始,按月專題介紹敦煌藝術,與讀者重溫我國千載文化。

唐代文化  融匯中西  繼往開來

佛教傳入中國後,漸與中國文化接軌、融攝,更大大地刺激了漢地文化的發展。自南北朝隋唐以來,無論在倫理、哲學、文學、藝術、民俗各方面均受到佛教的影響,從而衍生出一些新的文化元素。如藝術方面,除了音樂、舞蹈外,雕塑(佛像)、繪畫(佛像及佛教繪畫),也因佛教的傳入而有了更大的發展。原已融匯了古印度、希臘、波斯、西域諸文化元素的佛教藝術,在傳入中國後又結合了中國本土的文化元素,這樣又進一步豐富了佛教藝術作品的內涵,成為多元文化的結晶。

佛教自南北朝以來,非常興盛,僧侶數以百萬計,佛寺林立。當時著名的雕塑家、書畫家等均參與繪製各大寺院的佛像及壁畫,如唐代長安的千福寺,就匯集了當時各大藝術名家的精品:包括楊惠之的雕塑;吳道子、楊廷光、韓幹的佛畫;王維的山水畫;顏真卿的正(楷)書;李陽冰的篆書;懷素的草書;還有唐玄宗及其寵臣高力士的題額等。可以說,寺院就是當時宗教與高水平藝術的展示中心,同時也是百姓們文娛活動的主要場所。僧人經常在那裏舉行俗講*1、說唱變文*2、有時還有歌舞、雜技、幻術(魔術)的演出,熱鬧非常。但隨三武一宗的滅佛運動,即北魏太武帝(446年)、北周武帝(574年)、唐武宗(845年)、後周世宗(955年)的三次滅佛,加上自然和人為(戰爭)的破壞,寺院中的雕塑與壁畫已絕大部分消失了。北方一些著名石窟寺如雲崗、龍門、麥積山等還保留了不少精美的佛像,但木結構性寺院的壁畫則已消失殆盡,即使是非宗教性的絹本和紙本繪畫,唐代或以前的作品能保留下來的也是絕無僅有。而敦煌莫高窟卻保留了大量的壁畫,合計有45000平方米,如按1.5米高計算,總長達30公里,時代由北涼(四世紀)至元代(十四世紀)。這些延續上千年的繪畫,有些還保存得很完美(如西魏時期的285號窟),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敦煌壁畫  千年畫史  藝術寶庫

唐代的放妻書(即離婚書),現存於英國。

從壁畫中除可見到千年來繪畫的技法、構圖、用色、顏料、風格、中外文化的影響等外,更從中可窺見當時人間萬象的社會生活,例如「彌勒經變」中的婚禮、農耕場面;「槃經變」中的喪、殯情況;「西方淨土變」所展示的宏偉宮殿建築、菩薩、天人們的舞蹈、樂器和服飾,(有些服飾竟與現今流行的出奇地相似)。「法華經、觀音變」中的行刑圖和胡僧遇盜等是難得一見的現實寫照。從洞窟中的歷代供養人像,則可見到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服飾和化妝。還有當時的科技、交通、居室、體育、天文……等等,可說是一部連續性的圖說宗教史,同時亦是反映社會生活的畫本。此外,洞窟內的藻井、龕楣及其他的裝飾圖案也非常精彩多姿、千變萬化。所以,敦煌壁畫除了是一部千年畫史外,還是一個創作藝術的寶貴資料庫。

除壁畫外,敦煌的彩塑也十分出色。二千多尊塑像,展示千年雕塑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如造型、風格及特徵等),是難得一見的真實彩塑史。

一九零零年,藏經洞古文獻的發現掀起了世界性的學術研究。可惜大部分文獻都被取走和存放在國外的博物館及國家圖書館內。這些古文獻大部分為漢文典籍外,還有古代少數民族的文字和古藏文、梵文、回鶻文、于闐文、茲文、利亞文等十五種古文字的寫本。其內容涉及的範圍非常廣,除佛教、道教、儒家的經典外,還有文學、哲學、語言、民族、醫學、科技、天文、地理、民俗、軍事、社會資料、東西文化交流等等。這些珍貴的文獻,為不同學術領域的中外學者提供了一個豐富的研究寶藏,並導致了敦煌學的成立。著名學者陳寅恪曾說:「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可見其重要性。其中許多在中原已佚亡的資料,在敦煌幸運地保留下來,如一些官府文書、田制、賦役、戶籍等。還有一些有趣的社會資料如至今發現於中國最早的相書,唐代的放妻書(即離婚書)(見圖)、兒童課本、教材、寺院檔案、民間契約等,這些百科全書式的資料,正好填補了歷史研究的空白。

歷盡艱辛  守護敦煌  德貫後世

從上述種種,可見敦煌不單是個佛教藝術的石窟群,還是個延續上千年的繪畫雕塑中心,更是一個東西文化交匯點,其藝術作品,還結合了中國、印度、希臘、羅馬、波斯和西域的風格,是多元文化的結晶。可以說,世界上很難找到另一個像敦煌這樣可將東西文化融集於一點,而又垂直延續上千年的寶庫。這要感謝歷代的虔誠信徒和能工巧匠所賜給我們的藝術財富,同時,更要感謝數十年來歷盡艱辛、忍受嚴寒酷暑、默默獻身守護敦煌的幾代工作人員——敦煌人。從敦煌研究院的歷任院長,包括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到研究院的藝術家和學者們,還有修護專家如李最雄及其工作人員。他們數十年來的研究,與國內外各機構的合作,引進了不少綜合性和富科學性的保護維修技術,並取得了不少成效和佳績。正是由於他們多年來的努力,才使敦煌由破敗荒涼、風吹沙虐、受盡各種損害而得到重視和保護,並得以重放光彩。

今年一月十九至三月二十一日,筆者參觀了北京中國美術館和敦煌研究院合辦的「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是歷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敦煌藝術展,展品包括十個複製洞窟、一百二十幅壁畫臨本,還有雕塑、文獻真等。展覽盛況空前,參觀人數逾六十六萬之眾,最多的一天有二萬八千人。

回想百年前藏經洞文物不幸流失海外的慘痛教訓,今日目睹國人對敦煌文化的熱愛,筆者深感欣慰。在這裏,除了向古代的敦煌先賢及近代獻身保護敦煌的工作人員致以崇高的敬意外,更希望我們對這人類瑰寶繼續好好學習,研究、珍惜、保護,將其精美的文化藝術發揚得更光、更亮、更遠!

*1:俗講——僧人用通俗方式向世俗大眾演譯佛經的一種說唱形式,在唐代十分流行。
*2:變文——唐代流行的通俗文學,將佛教經文「轉變」為韻白結合的文體,稱為變文。轉變為圖畫的稱為變相。文中的經變是將佛經以整幅圖畫展示出來。唐時僧人講經時流行一邊說唱經文故事,一邊展示圖像。

Go to Issue Menu3.

向謝醫生致敬
撰文/溫綺玲

謝建泉醫生退休前,是本港一位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學生無數,從工作中遇上無數觸動心靈的生死故事,令他投入善終服務,是本港生死教育學會主席,生死教育30年,樂此不疲。

知道謝醫生6月21日於寶覺中學有一個名為「喜樂人生」的講座,即放下手上的工作,直奔將軍澳的校舍。

謝醫生的幽默感,帶動了全場的氣氛。在笑聲中,他教曉我們,要得到快樂,第一件事,就是要自己懂得感恩,不單是心裏要感恩,還要不吝惜地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有感恩之心外,還需學懂放下、懺悔和活在當下。

醫生說,要放下,便先要有同理心,理解對方的問題後,多為他/她著想,自己便容易放下了。謝醫生喜歡用生活上的故事,解釋問題的重心。

「我太太是在醫院裏辦事,每次相約,她多是遲到,還要是遲大到。我不會怨她,試想想,太太在辦公室,一定是遇到大件事,才不能準時出門,我再催迫她,徒令太太分心添煩惱,這樣想,我便會處之泰然。」

「在醫院門口等,我也不會悶,抬頭看看天空上的藍天白雲,觀賞地上的青草黃花,欣賞日常忽略了的大自然,時間便過得很快。」

在座一觀眾問:「如果相約在彌敦道,你又如何欣賞大自然?」

醫生笑笑口地答:「那更好,我會留意街道上的行人,你會發覺很多人的面容,流露無奈、煩躁、擔憂等不快樂表情。我會替他們祈禱,求天主恩賜他,佛教徒可以求佛陀,讓他得到安樂和順意。所以,看見一個祝禱一個,都挺忙的,時間過得更快 !」

(後記,原來在講座中,謝醫生已感到不適,但仍能談笑風生,沒有驚動大眾,回家後才入院就診,現已康復中。在此,謹向謝醫生致敬。)

Go to Issue Menu4.

安然和尚
撰文/思顗

智證大師在福岡四王院等待入唐船的兩年時間,完成了一部大作《大毗盧遮那經指歸》,書中「摠判釋」之部分是批判弘法大師空海的《十住心論》的判教方式不合《大日經》原意,到了台密的集大成者安然創立「大密教論」變成更具體系性地批判空海的判釋,認為空海的九顯十密說法有五失,即違反《大日經》、《金剛頂經》、《守護經》、《菩提心論》及眾師所說。

安然於841年出生於滋賀縣,幼年跟隨慈覺大師圓仁出家,19歲受菩薩大戒,勤研天台章疏。圓仁示寂後,他便師事遍昭,受胎藏法,深得天台顯密之教法。據《阿婆縛抄》卷195所載,安然曾準備入唐求法,但因緣條件未備而擱置。從此,他便留在比叡山五大院著述了百多部教典,有「五大院大德」之稱。

空海所弘揚的真言密法教義與華嚴宗的義理密不可分,安然則循天台教學精神,融攝密教義理,創立台密五教之說,即在天台化法教藏、通、別、圓外,加入「密」教而成。他舉出真言宗不空門人含光與荊溪湛然在五台山金閣寺的對話,認為天竺僧眾亦知道天台教判「理致圓滿」,但若據《蘇悉地經疏》所說,在理秘密教之外更立事理俱密之教,故有五教之判釋。

在密教的分類上,安然成立了(1)胎藏界、(2)金剛界、(3)蘇悉地、(4)瑜祇經、(5)雜秘密藏的五藏說。在五藏中,他特別強調《瑜祇經》的修法,認為此經是「兩部大法之肝心」。他的《金剛樓閣一切瑜祇經修行法》說明「吽」字一字心明,能成就一切瑜伽悉地,以之修法觀心,可破天台所說的見思、塵沙、無明三惑,疾速成佛。

安然畢生精研各宗經論,目的是為圓滿結合天台教觀與真言密法,令台密的義理及修持更臻慎密,亦由於他的努力,天台密教在日後得以繁興發展,開出了十三流派,大盛於日本。

Go to Issue Menu5.

五戒
文/賴靜涵

這是從梵文panca silani翻譯過來,指五種制戒,主要是佛陀為在家男女學佛入門,所須受持的五種戒法:1.殺生2.偷盜(不與取)3.邪婬(非梵行)4.妄語(虛誑語)5.飲酒。這五條戒規又稱作「優婆塞五戒」、「優婆塞戒」。

在部派佛教裏的「經量部」,受三皈依即為優婆塞,許可分別受持五戒,但在說一切有部則須先受三皈依,後全受五戒,才算是優婆塞。因此後代便有皈依典禮時是否並受五戒有不同的看法。

而五戒的解說,亦有不同說法,大抵上前四戒屬「性戒」,也就是屬於學佛根本的戒規,最後的酒戒屬於「遮戒」,雖非根本戒,仍須提高警覺。亦有此說,認為前三戒用於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護前四戒。《灌頂經》、《優婆塞五戒威儀經》與《四天王經》則強調第四戒總攝口業之惡,蓋由十惡之說轉來。

密教則對五戒內容有不同主張,如《大日經‧受方便學處品》認為在家菩薩的五戒為:1.奪生命2.不與取3.虛妄語4.欲邪行5.邪見,也就是除去前列五戒中的「飲酒戒」,代之以「邪見戒」。是所謂的「密教五戒」。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金剛法會

日期:農曆每月初一及十五日
時間:上午9:30至中午12:00
主持:苑長僧徹法師
誦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念佛晚會

日期:逢周日
時間:晚上7:00至8:30
主持:苑長僧徹法師及如淨法師

Go to Issue Menu8.

講座:美化人生佛學講座

日期:6月27、28日(五及六)
時間:晚上7:30至9:30
地點:九龍窩打老道84號冠華園二樓 佛香講堂
查詢:2715 7933

活動:讀誦瑜伽菩薩戒

日期:6月28日(六) 晚上7:45
地點:九龍彌敦道328-342A儉德大廈14字樓F&G室(佐敦地鐵B1出口) 佛教法相學會
查詢:2771 8161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