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卷首語 青山藏古寺,何日杯渡還?
撰文/文心

今日之香港,愈來愈多人開始回望香港的歷史,愈來愈多人開始關注香港古蹟的保存及恢復,也有愈來愈多人開始懂得珍惜大眾的集體回憶。從昔日灣仔利東街的改建問題,中區警署、域多利監獄的存留,直至近日天星碼頭的拆遷風波,在香港社會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爭議與討論。經歷了百年殖民史的香港,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重新思考自己失落已久的歷史,重新關注文物建築的保育,這是一件多麼值得慶幸的事情!

與四十八年歷史的天星碼頭、百多年歷史的域多利監獄相比,有着一千五百年歷史的青山寺無疑是香港「古蹟中的古蹟」。青山寺歷經千年滄桑,充滿杯渡禪師乘杯隨水漂流遊歷、收伏為禍屯門的大怪魚等動人傳說;也留下佛門龍象太虛大師的讚歎,啟肇香港佛教的發展;擁有挹曉亭、魚骨墦以及香海名山牌坊等具歷史價值的建築……寺內一草一木,無一不記錄了香港佛教發展的興衰,無一不凝聚了人們對於香港佛教共有的記憶。

松杉、古寺、雲水、青山,是昔日青山寺的寫照。今天,青山寺復修工程正在緊張地進行中,這一幅古意盎然的山水畫卷將於不久的將來再現香江,令人期盼。青山寺遠離喧囂的鬧市,自然景觀與佛教廟宇融為一體,是理想的心靈靜修場所。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同理,寺不在大,有高僧則興。目前青山寺可謂萬事俱備,杯渡禪師何日乘願再來?

Go to Issue Menu2. 【香港佛寺巡禮】系列之一
十里松杉藏古寺 香城佛教肇青山──青山寺

撰文/俞如 攝影/黃永昌

距今一千五百年前左右,屯門有座海拔五百多米的高山,據說山上蒼松翠杉連綿不斷,氣象萬千,是修道的好地方。後來,果然來了一位不知姓名的奇僧住錫,但見他行藏莫測,渡河時乘坐大木杯,時人便稱他為杯渡禪師,為紀念此事,更將這片山清水靈的聖地命名杯渡山,又在山上建立杯渡寺。原來這就是香港第一間佛寺的由來,昔日的杯渡寺,正是今天三大古剎之首──青山寺的前身。

屯門的青山寺,向來以古蹟勝地聞名,「香海名山」牌坊、「高山第一」石碑、魚骨墦、龍骨巖、杯渡禪師石像、杯渡巖、杯渡遺蹟牌樓……其中因杯渡禪師而留名的古蹟佔上一半,就連青山本身,昔日都被稱作杯渡山,可見杯渡禪師的聖僧傳說是如何具有影響力。

杯渡寺是香港第一間佛寺,相傳建於南朝的劉宋元嘉年間,後來隨着朝代更替又被多番改名;隋朝時,朝廷曾將此改為普渡道場,唐代又改為雲林寺,北宋年間,因徽宗信奉道教而改為道教道場,俟後經歷多番世變,及至民國初年,才由顯奇法師發心,修建為具有現代寺院規模的青山寺。

青雲觀到青山禪院

民國初年,香港佛教得以迅速發展成為顯教,實跟顯奇法師中興青山寺一事密切相關。話說顯奇法師出家以前,還是一位傳奇人物。法師俗姓陳,名吉祥,字春亭,生於1859年,宿具善根,素食自持,壯年在香港致富,是有名的慈善實業家。陳春亭初時本信奉先天道,在香港及南洋群島亦有數萬徒眾之多,相較之下,其時信奉正信佛教的港人仍屬少數。在1910年左右,陳春亭和友人張純白因慕青山杯渡聖地之高風,登臨杯渡山,其時山上廟宇已荒廢破落,陳春亭於是發心重修,邀請一眾好友如張純白(後來的了幻法師)、黎乙真(後來接日本豐山派真言宗法脈,在大坑建居士林)等善信集資修建,又得到青山陶氏家族熱心將青雲觀廟宇田產送與陳春亭主持管理,成為初期的青山禪院。

先天道轉佛教道場開先河

青山禪院建成之後,原是要作為先天道信徒聚會的道場,後來得以改為佛教寺院,其關鍵乃是陳春亭在1918年捨道入佛的決定。當時陳春亭的好友妙參法師,見他善根成熟,遂為他演揚佛理,復得高鶴年居士指示,遠赴寧波禮天台宗諦閑法師座下出家,受三壇大戒,法號顯奇。顯奇法師受戒後,回港將青山禪院擴建成一佛教大道場,改名青山寺,弘揚天台宗。青山寺此一重要改變,影響日後先天道道場轉作佛教道場的風氣。

第一期戒壇盛況空前

自從顯奇法師主持青山寺之後,信徒雲集,連帶昔日上萬的徒眾亦隨師皈依佛門,旋即扭轉香港的宗教氣氛,令佛教成為一時的顯教,發展變得蓬勃。1926年,青山寺開第一期戒壇,盛況空前。適逢當時中國佛門龍象太虛大師路經香港,目睹青山寺開戒的規模亦大感讚歎︰「宛然一大叢林,而嶺南佛教聯合會亦設其中。」太虛大師第一次來港是宣統二年(1910年),其時仍覺佛教在香港無甚可談,因此當太虛大師在十數年後第五度來港,得以目睹青山寺開戒的盛況時,著實對佛教在香港的發展速度感到驚訝,字裏行間,亦對香港佛教界寄予無限殷切。

開壇傳戒是佛門中一件大事。在青山寺以外,曾舉辦傳戒法會的,當時還有大嶼山寶蓮禪寺和觀音山凌雲寺。三寺法師(顯奇法師、寶蓮寺筏可老和尚和凌雲寺妙參法師)於是共約,三年一度,輪流傳戒,確立「三山開戒」模式,僧團人數由是逐年遞增,直至抗日戰爭前,經三寺傳戒的僧眾約有一萬人之多。

歷史文化古蹟勝地

由是可見,香港佛教由發源到植根,都和青山寺有着不解緣。如是踏着歷史的步伐前來,今天的古剎仍保有厚重古風,院門處一副筆法蒼潤的對聯︰「十里松杉藏古寺,百重雲水繞青山」,是青山寺勝景一直以來的寫照。寺內有不少關於杯渡禪師的古蹟,大雄寶殿後的杯渡巖上,既刻有「杯渡」二字,岩上安放的杯渡禪師像,據說為南漢乾和十二年(954年)所造;至於一旁的「高山第一」石碑,相傳為韓愈所題,但經許地山等學者考證,應是宋朝鄉紳鄧符協所書。石刻遺址原在青山山頂,直到民國初年才有人將之拓印重刻於杯度岩旁。

古往今來,青山寺都吸引着眾多文人墨客遊訪其中,寺前有一雄偉的「香海名山」牌坊,便是當年的港督金文泰親筆所題,說來當年的青山寺,還具有不可忽視的社會地位,就連英國艦隊來港時,亦會專程到青山寺向顯奇法師拜會,由此可見一斑。

青山寺復修工程

為了讓青山寺回復十方叢林盛貌,寺內現正進行為期兩年半的大型復修工程,預計2008年竣工,屆時將會以新貌開放給市民遊覽,並請僧人講學,弘揚佛法。

Go to Issue Menu3.禪心法語 如何降伏其心?
聖一法師 口述 寶林禪寺眾弟子 恭錄

丁丑年十二月廿三日

戒是無相、無為,釋迦佛不會拿有為法來繫縛人。不殺生是無相,殺生有相,不殺生是慈悲心,佛的心是怎麼樣的?就是慈悲心。一條戒如是,每一條戒亦然。
不偷盜,就有福。
不淫欲,就清淨。
不妄語,就真實。
不飲酒,就有智慧。
五戒果報,近則人天,遠則成佛之因!
*  *  * 
在家人不殺生──行善。
出家人不殺生──持戒。
從體起用,不殺生。
問:微細戒不能盡持怎麼辦?
師:無心無罪,有心作有罪,方便持戒。
*  *  *

戊寅年正月初一日

為常住做事是為大眾做事。
參禪是參究父母未生以前,未生以前就是佛,見佛方可以作佛,念佛也是一樣,見到佛就生淨土,譬如你想出家,來到佛堂見到出家人方可以做出家人,未見到出家人怎可以做出家人。
不求餘物,但求作佛。
*  *  *
問:如何降伏其心?
師:不隨這個心打妄想,提話頭,不動。
問:三心不可得,如何生其心?
師:若過去心可得,就不見現在這個心;若現在心可得,就不見未來的心。
生心!無生而生,若有生而生就頭上安頭。心是無住,如月亮行空不住空。
問:看話頭是有生滅,還是無生滅?
師:告訴你無為法。釋迦佛說的是無為法,不是有為法。譬如不殺生,殺生是有為法,殺了雞、鵝、鴨、幾多條魚。不殺生是無為法,無形相,是個心,這個心有多大?跑到美國不殺生,到香港也不殺生,不殺生這個心不容易明白,它有多大!行到山窮水盡處,就會明白,有生老病死苦迫我們修行,會明白。

Go to Issue Menu4. 遊心法海 佛教放棄苦行的原因
撰文/賴靜涵

打開Discovery頻道,常會到恆河畔有許多老少男女前來這裏沐浴的片段,裏頭也包含了一些修行者,不論是身體、面貌、四肢都有苦行的印記,瘦骨如柴,或是長髮糾結,或是鬚髮落盡,有的是一塊白色的棉布遮身,有的則是全身裸露,這些瑜伽行者,不論是坐在鹿皮上打坐,還是練習各種瑜伽動作,或是不停地念誦經咒,忍受高溫酷熱,躺在荊棘或鋪滿鐵釘的木板上,終日不眠,或是斷食以日、月計,他們就是印度著名的苦行僧人。廿一世紀的今天如此,二千五百年前的尼連禪河畔也不例外。

悉達多想着,非想非非想的禪定,難道就是世上最高的境界了嗎?但仍無法脫離輪迴。若以苦行折磨身體,徹底否定慾望,是否會有所突破呢?悉達多心意已決,來到尼連禪河畔開始苦行,他讓肉體受苦,吃很少的食物,喝很少的水,幾乎就是絕食。經典上說一天只吃一粒野麥與一粒米穀。到最後,悉達多瘦到皮能見骨,呼吸困難,徘徊在死亡的邊緣。

此時,悉達多的父親,淨飯王聽到了他的苦行,特地派遣了五位大臣前來護衛。這五個人:憍陳如、跋提、婆波、摩訶男與阿說示找到了太子,後來也跟着悉達多一起出家修道,按照印度人想法,他們認為太子如此精進,一定能夠得道解脫。

悉達多卻迷惑了,過去修傳統的瑜伽禪定無法解脫,今天修的苦行也無法平息心中的煩惱恐懼,道理在哪裏?他反覆思考,感到很失望。似乎苦行也沒辦法解決問題,這條修行的路該怎麼走下去呢?

此時,遠方傳來歌聲,大意是:「琴弦太鬆,音不成調,琴弦太緊,音不悅耳,不鬆不緊,琴音優美。」聽到這首詩歌,悉達多豁然開朗。他明白問題就在於自己的修行太極端了,就決定放棄苦行。他走向尼連禪河裏,洗淨了身體,由於苦行關係,身體實在太虛弱,幾乎無力從河裏起身。恰巧有位牧羊女經過,看見這個修行人身體如此虛弱,立刻供養一碗羊奶。悉達多接受,並一飲而盡,漸漸有了體力。悉達多明白,畢竟修行也不能忘記照顧身體。所以從此佛陀告訴大眾修行必須不能極端苦行,以身心平衡,中道而行才好方便修行,也就開始慢慢恢復飲食,可是,隨行的五位臣子卻認為太子正在墮落,看不起他而離開了。

(十二)

Go to Issue Menu5. 佛教小常識 山門
撰文/知歸 攝影/黃永昌

指寺院正面之樓門。以寺院多居山林之處,故有此名。

山門又作三門,有智慧、慈悲、方便(或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之義。三門是持戒修道,求至湼槃的入路處,故古德謂:「欲登菩提場,必由此門入。」

在大寺三門閣上,例必設有十六羅漢像,中奉寶冠釋迦如來,以月蓋長者、善財童子為脇侍。今日本京都南禪寺之山門閣,仍奉此制。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東蓮在線 www.buddhistdoor.com

梁皇寶懺法會
日期:1月19至25日
歡迎各界到苑登記各項功德或超薦先人牌位

周日念佛晚會:誦念《阿彌陀經》
念佛 繞佛 坐禪 開示 迴向
晚上 7 : 00
主持:苑長妙慧法師

周日佛學講座:《地藏菩薩本願經》
上午 9 :30
主講:傳慧法師

周六禪修課程
下午2:00
指導:法護法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 15 號
以上查詢: 2572 2437

Go to Issue Menu8. 香江點睛

禪修靜坐班
日期:1月20至31日(共6堂)晚上7:30
主辦:佛教愍生講堂
主持:法師
地點:香港北角英皇道355-361號一字樓
查詢:2808 2373

歲晚圓滿祈福三寶齋天法會
日期:1月28日(周日)上午9:00
主辦:青山寺
主持:衍威法師
地點:屯門青山寺

Go to Issue Menu9. 預告﹕2007年1月24日星期三

俞如:〈訪佛學初級班導師趙國森博士〉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