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卷首語 標月指
撰文/淨因法師

《論語‧雍也》云,「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山水不僅可以使人賞心悅目,而且給人無限的啟示。以登太平山為例,從東邊登山者可以看到灣仔、跑馬地和大潭水塘﹔從南邊登山者可看到香港仔、鴨脷洲,更可遠眺南丫島﹔從西邊登山者,可以看到薄扶林、堅尼地城,更可遠眺大嶼山的迪士尼﹔從北邊登山者,可以看到中環、維多利亞海港,更可遠眺尖沙嘴、佐敦一帶景色。儘管從不同的方向登山,我們看到的景觀不盡相同,然而一旦到達山頂,所有的人就應該看到共同的景觀──凌霄閣。

同理,時不分古今,地不分中西,人不分智愚,大家認識的對象是同一個﹕共同的宇宙、共同的人生﹔以不同的方式對之進行探索,猶如人們從不同的方向登山。由於文化背景之差異、區域之不同,不同根機的眾生自然會以不同的方式對之進行詮釋,因而形成多采多姿的人類文明。文學家用優美的語言來讚美它﹔畫家用鮮艷的色彩去描繪它﹔詩人用真摰的感情來謳歌它﹔哲學家用自己的思辨去總結它﹔科學家借助於各種儀器來定量分析它﹔宗教家則用自己的體驗去覺知它……儘管認識宇宙人生的方式不可勝數,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及其規律,造福人群。換而言之,真理只有一個,智者用不同的方法去認識它。只要方法正確,必能殊途同歸,共同領略「山頂」的無限風光。

基於這種認識,佛教通常把引導眾生離苦得樂的八萬四千法門稱為標月指。換而言之,信仰某種宗教本身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工具。不管你通過何種方法,只要能在正道上不斷向前邁進,領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最終就達到離苦得樂的修道目的,復更何求呢﹗

Go to Issue Menu2. 心靈導師的傷痛
撰文/何濼生 攝影/葉青霖

歷史上,心靈導師總是與「宗教」分不開。然而,對真正的心靈導師而言,這是使人深感遺憾的事情。《地藏經》指「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服。」就是說世人縱使口邊掛著要破除「我執」、「法執」,心裏卻總是執這執那,無法真的獲得解脫。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經常提醒弟子要「依法不依人」,就是要提醒我們,不要執著於宗教或導師的名相,而要老老實實驗證自己的修行,到底是逐步真的解脫了自己,還是始終糾纏不清、原地踏步。

《羯臘摩經》更明言﹕「勿因耳聞而輕信,道聽塗說本無稽﹔不以傳統而妄信,歷代傳說多謬奇﹔眾人謠言不可靠,毫釐之差失千里﹔迷信教條未見妥,經典所載非無疑﹔師長訓示固可貴,懾信權威非所宜。」因此,即使在靈性修行,務實的態度還是十分重要的﹕「凡事合理方可信,且須益己復益人﹔必俟體察分析後,始能虔信並奉行。」

心靈導師的苦心和愛心

心靈導師Krishnamurti在1929年毅然宣布解散其一手創辦的東方星會(Order of the Star in the East),並把位於荷蘭的五千英畝地皮和古堡退還其捐出者。他鄭重地告誡他的追隨者﹕「我是自由的、無條件束縛的……我希望認識我的人也要和我一樣的自由,不要只在形式上跟著我﹔不要把我造成一座廟宇,而創立一個宗教或宗派,再把自己關到裏面去。」

從世俗人的眼光,Krishnamurti這做法簡直難以理喻。當時Krishnamurti的追隨者全球達數萬人。而且每年夏天世界各地的追隨者都紛紛來到那偌大的古堡聚會。Krishnamurti不但不「乘勝追擊」,拓展新的「地盤」,享受崇高的教主地位和追隨者的奉獻,而是反而把多年艱苦經營得來的碩果一下子拋棄。從這件事我們看到一位真正自由的人灑脫的一面,也看到他對弟子的苦心和愛心。

很多人都曾讀《心經》。其實《心經》的要旨就在教人認識一切皆「空」。即一切事物,不論是物質的(色),還是精神的(受想行識),都不過是因緣和合所造成的現象或概念而已,沒必要也不應該執以為實在永恆。《金剛經》中啟動六袓慧能求佛道的一句,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同樣也是告誡我們切勿固執於名相和印象。當然,不固執於名相印象談何容易﹗《金剛經》明確指出﹕「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一個真的能夠做到徹底不再囿於名相印象的人,一個能夠以平等心直觀任何事物的人,已是圓滿大覺的成就者﹗

一念之間

可是不少宗教人士偏就往往自囿於名相。我是佛教徒,你是基督徒,他是回教徒,某甲是猶太教徒,某乙是印度教徒,等等。殊不知號稱佛教徒的人中,即如號稱任何其他宗教教徒一樣,當中可以有正信者也可以有邪信者。所謂正信者就是一心向真善美進發、誠心誠意尋求由貪瞋癡等人性弱點解脫出來的人﹔邪信者則反是。

其實,覺與迷不過是一念之間。所以有「一念三千」的說法。即是說﹕一念可以使你達至佛的境界,一念也可以使你墮落至餓鬼、畜生的境界。在我們的生命裏,沒有一樣東西比由心魔自我解脫出來更為重要。哪管你是貧是富、社會地位是高是低、宗教是佛是耶,一個歪念可以使你、甚至使你的家人墮入痛苦深淵,一念也可以使你由黑暗解放出來,讓你步向光明。
《四十二章經》載有弟子問佛何者為「善」、何者為「大」。佛的答案十分直接也十分清楚﹕「行道守真者善﹔志與道合者大。」

真正的教化

佛在臨終的時候,再三提醒弟子要以戒為師,以他的教導為師,以自己的良知為師(自皈依)。佛家常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要自己不時忠實地反思﹕自己心中有沒有種種成見偏見呢﹖自己內心有沒有自大或自以為是呢﹖自己是否仍受貪瞋癡等困擾、是否一心要提升自己的靈性修養﹖一個人如能這樣不斷鞭策自己力求進步,進步應是毫無疑問的。

靈性修行不是空談而是躬行實踐。佛教強調「煩惱即菩提」,遇上煩惱的事情不妨視之為測試自己和鍛煉自己的良機,是以《六袓壇經》指「離世覓菩提恰似覓兔角」。

筆者相信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靈性導師的教化免不了會用上不同的詞彙、並以不同的人物為背景,再賦以若干神秘的宗教色彩。但是真正的教化無非是使人解脫、使人自由、使人內心平安平和。然而心靈導師不可能代眾生修為。眾生若然不覺醒,老是要渾渾噩噩互相殘殺互相猜疑,妄分彼此,則他們一生乃至來世仍只會繼續為業障所牽動。即使最好的心靈導師也將無能為力﹗

觀乎中東目前的戰禍,連年戰火發生在西方宗教發揚之地,而且回教查實亦奉摩西、亞伯拉罕等猶太教的先知為先知。兩個最熱中宗教的民族(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竟互不相讓、互相殘殺。能不教他們的心靈導師傷痛乎﹖

Go to Issue Menu3.遊心法海 印度的婆羅門教
撰文/賴靜涵

上周三提到,雅利安人所帶來的種姓制度,造成了社會不平等的問題,成為佛陀提倡眾生平等的緣起。但是讓雅利安人有這樣思想的緣起,是他們所信仰的婆羅門教(Brahmanism)。這個宗教是雅利安人神權統治,與不平等社會待遇的思想根源,也是佛陀思想重要緣起之一。因此,我們先了解一下所謂的「婆羅門教」。

我們講過,雅利安人的種姓制度,最上的階級就是婆羅門,婆羅門教就是這些擔任祭司的婆羅門種姓的信仰。這個宗教是公元前一千五百年,雅利安人居住在印度河流域後所發展的宗教。婆羅門教傳統上是以口傳的《吠陀》(Veda)為聖典。Veda在梵文的意思就是「知識」,內容是被認為「永恆的真理」,是以祭祀的讚歌形式來呈現。吠陀總共有四部﹕即《黎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與《阿闥婆吠陀》。其中《黎俱吠陀》被視為最古老,大約是公元前一千兩百年前形成。而環繞於此四吠陀的,有另外六個「吠陀支」,是用來輔助理解吠陀的途徑,包含了古代印度的音韻、星相、數學、科學等各種知識。此外還有許多解釋吠陀的書籍,稱為「奧義書」。這些都是建構婆羅門教教義的教典。

婆羅門教認為「梵」生諸神,是宇宙的本源,宇宙之主。所以他們崇拜「大梵天」,也崇拜相關許多神明,如魯陀羅(Rudra)和因陀羅(Indra,即佛教所說的「帝釋天」)等等,與被稱為維持宇宙生滅運轉的三大主神﹕「大梵天」(Brahma)、「毘濕奴」(Vishnu)與「濕婆神」(Shiva)。

傳統的婆羅門教有三個主要的信仰綱領,分別是﹕「天啟信仰」,相信古代流傳下來的吠陀就是神的啟示﹔「婆羅門至上」,婆羅門是人間最高階層,這是神的啟示﹔「祭祀萬能」,祭祀是婆羅門種姓的天職,神與人的關係必須仰賴祭祀,人們可以獲得的贖罪與神的賜福多寡,是靠著祭祀,以其供養的數量來決定的。婆羅門教對印度造成極大的影響,這可以從其教典《摩奴法典》看出。《摩奴法典》說﹕「為了繁衍人類,祂(指梵天)從口、臂、腿、足,各自生出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與首陀羅。」這種不平等的四個種姓的說法,就是從這裏出來。所以婆羅門教就是古代雅利安人用來掌控社會資源的主要根據。

Go to Issue Menu4. 自在閒 手多多
撰文/溫綺玲

每次做嚮導帶朋友探訪佛寺,發覺人人看見大木魚、大鼓時,都很自然地敲打兩聲,好奇地要聽聽出來的音聲。有一次讓師父看見了,慈悲地告誡我們說﹕

「佛門鐘、鼓,最好不要隨便敲打了。」

各人好奇地問原因。師父笑笑地解釋﹕

「寺院裏的一鐘一鼓、一魚一磬,都有其功用和意義。出家人很重視睡醒起的那一刻,能把持著自己的正念,那一念能夠清晰,那一天便是好的開始。」

「敲鐘,是將心裏的願力和正念,藉著這個鐘悠悠地打出去。鼓,是承接著鐘的願,所以,打鼓的人要觀想,藉著這個鼓聲,喚醒一切眾生,凝聚大眾的願力,盡虛空遍法界,令整個法界的運轉,風調雨順,令一切眾生,在如法的地水火風內得到好的生活 。」

怪不得每次在法會中,聽到法師打鼓的聲音,都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尤其是天寧寺那位老和尚打鼓時,身子直直,兩肩不搖擺,打出來的鼓聲,直入心扉。

「師父,那個木魚有什麼意思﹖」

「木魚和磬,都是我們修行人常用的重要法器之一。魚,是唯一在動物中,沒有閤著雙眼睡覺的。磬,代表大鵬金翅鳥,以前真有此等大鵬鳥,是恐龍的同伴,一拍翼,可遮蓋半邊天,牠每天要食過百噸重的大鯨魚。鳥在空中飛,魚便怕,要警覺逃走。我們便是觀此相,在生死輪迴中,如何醒覺。」

「所以打磬和魚的意義,是要我們醒覺。咚咚咚咚,一子一魚,打動諸佛菩薩,來臨此間,助轉法輪。」

在寺內手多多隨便敲鐘鼓,就像是自己送出請柬,卻原來沒有準備接待一樣,多尷尬﹗

Go to Issue Menu5.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6. 東蓮在線 www.buddhistdoor.com

周日念佛晚會
晚上7﹕00
主持﹕苑長妙慧法師

周日佛學講座﹕《地藏菩薩本願經》
上午9﹕15
主講﹕傳慧法師

周六瑜伽靜坐班
上午9﹕30
導師﹕黃耀光居士

周六互動佛學研討班
下午2﹕30
主持﹕倪啟瑞居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查詢電話﹕2572 2437

Go to Issue Menu7. 香江點睛

書法抄經班──楷書
日期﹕11月24日(逢周一)晚上7﹕30
主辦﹕佛教愍生講堂
主持﹕陳海川居士
地點﹕香港北角英皇道355-361號一字樓
查詢﹕2808 2373

Go to Issue Menu8. 預告﹕11月29日星期三

謝兆霖:〈百千劫難何日了——佛教文物流失實錄〉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