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菩提道侶
撰文/多跢

明天是西方的情人節,情侶均喜歡贈送鮮花、禮物及共聚晚餐,但是除了物質消費之外,情人節還有其他意義嗎?

在動物界,兩性結合原是繁衍後代的行為,而萬物之靈的人類,男女相愛除了肉慾上的滿足外,是否應有更高的層次呢?記得近代大儒唐君毅先生曾討論過男女雙方如何能和諧容讓,他說:

「只有了解亦尚不夠,最重要的是相信彼此之間尚有一理想的合一之人格在上。……我們只要真相信了宇宙間有大精神大人格,人與人精神相通人格相感即是去實現那大精神大人格。則我們必須相信男女間有一共同之精神人格在上,亦即全人類的大精神大人格之一部。我們可以說男女之愛的目的亦即在實現那共同之精神共同之人格。」(《致廷光書》第六信)

唐先生將男女之愛昇華至共同追求宇宙的真理,但是在現實世間上,我們最初往往只能在外面去觀察對方,從肉體上得到一些滿足,進而尋求其他千奇百怪的滿足感。追求異性,希望對方堅貞不變,共同追求宇宙的真諦,多是無法保證的。那,人類愛情的昇華,是否會終成泡影呢?唐先生在此處提出了一種實踐的方法:
「最後只有推己及人,因自己有而相信人有。這就是信念。離開我自己的信念,便一切都是無常的了。然而此無常的事也會出現。所以最後所能作的事只能盡他自己現在的心。」(同上引信)

唐先生所提出要成就對方共同達致宇宙的大愛,是要由自己的正見信念去實行的,這正如佛陀在《法句經》第160頌教導弟子說:

「自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自己善調御,證難得所依。」

這首偈頌與南傳《長部‧轉輪王獅子吼經》所說眾生必須依正見作為自己的大地及明燈,透過一己的信念自依自持、調伏心識去發展出「正念」,有了正念,才能入正定解脫煩惱而得到生命的自在。

際此情人節前夕,我們特別造訪了福慧基金會的創辦人嚴寬祜伉儷,他們的人生經歷,正是實踐著「以法為侶」的信念,讓我們看到男女小我的愛情是可以昇華至菩提道侶的宇宙大精神。

 

 

文/黃夏柏 生活圖片/受訪者提供

1954 年還是拍拖階段,嚴寬祜和崔常敏同遊志蓮淨苑。1955 年二人結為夫婦,婚後嚴太太協助丈夫打理生意,亦一起營運佛經 流通處。1967 年嚴太崔常敏和兒子崇恩母子樂,拍攝地點為荃灣東林念佛堂,也是嚴氏夫婦當年相識的地方。嚴寬祜伉儷攝於肇慶學院,嚴太說照片捕捉到他們同步前行的姿態。

貴價晚餐、高昂鑽飾,不知為情人節的「情」增值還是貶值?徒具形式,微妙的情意有時卻淪為配角。

嚴寬祜和崔常敏夫婦,相知共行半世紀,沒有擠出恩愛狀,一切盡在不言中;歲月如河流東去,千帆過盡,唯有那美好景致不變,在人生旅途中踏實的並肩共行,只因大家都抱持一顆不變心——弘揚佛教的心。

訪問進行前三天,剛好是嚴寬祜伉儷結婚53周年紀念,究竟怎樣慶祝這大日子?
「工作慶祝。」嚴太太崔常敏輕鬆平常的回答。

記者問他們取一些舊照片,嚴太一下子想起一張近照:「拍得很美的。」驟看照片的背景雜亂,原來那「美」是捕捉到夫婦二人同步前行的姿態,那一起一落的相同步伐,從遙遠的五十多年前走過來。

為人尊稱「嚴老」的嚴寬祜,祖籍潮州,於1940年代來港。他19歲便在汕頭皈依了虛雲老和尚,來港後一直到荃灣的東林念佛堂禮佛讀經。同樣,嚴太約在此時期從廣州南下香港,亦經常伴隨母親到東林念佛堂,後皈依了定西法師。

相遇東林 念佛緣起

他們在佛堂認識到熟絡,嚴太笑言:「一如佛教說的是『緣』,若非內地解放,我們不會相識;要不大家都信佛,我們就不會見到對方;香港有眾多佛堂,恰巧大家都到東林念佛堂。」

嚴太說當時周日還得上班半天,下班後坐輪船到佐敦,再乘巴士到荃灣,跟著要步行上芙蓉山,才抵達東林念佛堂,如此轉折,還是遇上。回憶半世紀前的事,恍若走進時光隧道,隧道內影影綽綽的背景風光,正是香港佛教發展的片段,勾出一雙同行的剪影。

鑑於當時經書難得,嚴老便設立了「佛經印送處」,印贈經書,婚後夫婦合力營運,後來沒有資金再送贈,便改為「香港佛經流通處」,按成本價收取費用,流通經書,利便信眾。

「我們的觀念很一致,就是要弘揚佛教,但並非單單念經修行。為佛教,就要做文化教育,弘揚佛教文化。」談到他們的「同修」生活,嚴太強調了大家都抱持這共同念理。嚴老亦補充:「我們不太傾向禮懺,有些人愛去法會,我們亦很少去,弘揚佛法,應在文化教育入手,拜懺只是為自己而已。」

眼前一對年逾八旬的夫婦,沒有靠得緊緊的坐,言談間卻有種充滿趣味的快慢節拍和應。嚴老說話不徐不疾,一句起兩句止,卻不會胡亂定案,「還是問問她(嚴太),她記性比我好。」說話伶俐、記憶力較佳的嚴太,總能把事情的細節圓滿補充,但偶有說錯,嚴老也不會打斷糾正,他微微輕笑:「因為我們互相尊重,正如現在每年有這麼多工作,如果太太反對,便不能成事。」

雖然他們都強調理念和興趣一致,亦留空間給對方,互不干涉,但衝突時刻還是有的吧?嚴太亦承認,「一個人不主觀,就不會信佛信了幾十年。我們雖有同一理念,但做某些事時,會有不同理念。大家便拿出來討論,看看他的理念正確點,還是我的好一點。若覺得他的好,便隨他的。」

移民美國 分歧最大

1973年決定舉家移民美國,既是生命中的大事,亦是夫婦意見分歧最大的一次。他們只育有一子崇恩,嚴太當時認為兒子不適合香港的教育制度,希望他能在純樸、有書香氣息的環境下學習,計劃移居得州的大學城。嚴老當時在香港的生意已發展得甚具規模,他亦笑言那時的心態是「想多賺點錢」,加上礙於語言環境,不適應外國生活,故此不同意移民。

結果,嚴老還是接納了。嚴太笑言:「我的理據強一點。」因為她看到「捨」和「退」的重要。原來她當時在東蓮覺苑聽到苑長林楞真和寬慧法師談論退休,提到把事業發展得愈大,退得愈難,嚴太把這話記在心,後來和丈夫分享:「現在努力賺很多錢,但將來可以如何退下來?」

終於,她先行帶兒子到美國,嚴老花了三年留港逐步結束生意,兩地分隔,太太牽掛丈夫,丈夫惦念妻兒,他們都形容那是「辛苦」的三年。直至1978年,他們參與籌建休斯敦的道場,開展當地的弘法工作,便決定在彼方定居。

緣來緣去,生活都由一線佛緣牽引。今天,嚴太很篤定的說:「我們現在的生活是百分百行佛法,毋須賺錢營生,做每一件事都為佛教。」他們都同意,由認識到結婚,他們的共同理念是不斷增長,當中信仰確實起到助長作用。「佛教徒容易擁有一個共通的理念。佛教說『因緣』、『因果』,沒有這些是無法結成夫婦,佛教徒明白佛理,照佛法行持,夫妻關係肯定不會出問題。」不過,嚴太亦補充,即使沒有宗教信仰,家庭中亦要有共同理念。

菩提眷屬 理念一致

夫婦二人曾於2006年曾參加國際佛光會舉辦的「菩提眷屬祝福禮」,向來低調的他們,起初不想參加,之所以答應,還是「想給別人一份鼓勵」。現在家庭問題無日無之,他們不無嘆息。嚴太認為婚姻如同一紙長期「合約」,大家應遵行承諾,經常吵嚷,關係無法長久。即使他們在認識時已有相同的旨趣,仍需要婚後的培養,嚴老便指出:「我們婚後亦不斷加強雙方的共同理念,假如一方面信念不堅固,婚姻便會出現問題,要是一直加強,便不會有問題。」

因緣和合 創立福慧基金會

1997年,嚴寬祜夫婦決定回歸香港,成立香港福慧慈善基金會,十多年來,親力親為,捐助建設內地的教育工作。基金會的設立,背後亦有一段因緣。

嚴老於1993年,在台北進行了一次心臟手術,情況危急;恰巧嚴太卻身在杭州靈隱寺,受海峽兩岸交通阻隔,她無法立刻動身,「我便靜下心來,念《大悲咒》,並且立願,若他的壽命不該盡,希望他早日康復,之後便和他一起到靈隱寺拜佛。」

之前嚴老一直不想返內地,康復後,二人便一起到靈隱寺拜佛,隨後到上海、北京遊歷,在河北省的旅途上,目睹窮鄉僻壤之苦,生起了興辦助學工作之念。

今天,他們每年仍為基金會工作而奔走,和昔日美國悠然的生活,兩個對照,但嚴老卻忙得快樂:「在美國只為一所佛堂工作,較狹窄;但現在則意義較大,能把佛法弘揚開去,播下種子,讓佛教深入年輕人思想,希望將來開花結果。」

 

Go to Issue Menu3.

明天的落葉
文/李焯芬

一位住在農莊裡的小男孩,他家門前有一大片樹林。秋冬之際,樹葉落了一地。父親於是囑咐他每天上學前將樹葉打掃乾淨。男孩每天天剛亮就起床掃落葉,感到是一件苦差。

有一天,男孩忽然想到了一個好主意,那就是掃地之前,先將樹使勁地搖動,這樣就可以將第二天的樹葉搖下來。如此一來,豈不省事許多?這個主意令男孩興奮不已,於是他起了個大早,掃地之前使勁地將樹搖了又搖,要把第二天的葉子先搖落下來。

第二天,他起來後到門前一看,依然是落葉滿地。男孩傻了眼,可他還不死心,依然抱著樹搖了又搖。但無論男孩怎樣用力,翌日清晨,總仍會看到滿地的落葉。
男孩站在滿地落葉中,突然醒悟到無論今天怎樣用力,明天的樹葉還是會落下來的。明天的太陽也會依舊明天升起。他終於明白:無論自己未來有怎樣遠大的理想,活在當下、活在今天才是最實在的生活態度。

Go to Issue Menu4.

懷海
文/雲影

懷海(720年至814年)唐代禪宗高僧,主張農禪並舉,制訂叢林制度的規範,在中國禪宗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懷海是福州長樂人,因為他後半生皆居於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稱百丈禪師。懷海從潮陽西山慧照禪師落髮,依衡山法朝律師受具足戒。於大曆初年(766年)頃,聞馬祖道一禪師在南康豎立南禪法幢,師遂前往投其座下學禪。道一寂後,懷海住大雄山開法講經。四方聞訊,奔湊而至,門下人才輩出,上首弟子有溈山靈祐、黃檗希運。靈祐與其徒慧寂創立了禪宗五家之溈仰宗,希運創立了臨濟宗。

《祖堂集》卷十四載懷海禪師風範,說他生平苦節高行,在開示參禪的同時,凡是日常的作務一定參加,而且必在大眾之前,以身作則。這樣的生活一直到晚年,猶勤勞不息。一日,主事的僧人不忍,看到他年歲已大,於是密密收藏他所用勞作的工具,而請他去休息,而懷海說:「吾無德,焉可勞於人。」因此他遍求作具,既不獲作之,而亦忘食,故叢林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佳話。

懷海禪師對禪宗最大的貢獻是,根據佛教的戒律和教義,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寺院的規章制度,後人稱之為《百丈清規》。禪宗自四袓道信和五袓弘忍開始,改變了以前雲遊的生活,而定居一處,大量的僧人聚集在一起學禪和勞作,但是沒有一套好的管理制度。懷海根據當時叢林的實際情況,第一次訂立了禪宗寺院的規章制度。歸納起來,約有四個方面:

  1. 為方便禪僧修習,創議別立「禪居」,禪僧們便有了自己獨立的寺院;
  2. 在寺院裡立長老,樹法堂,設長連床,大眾朝夕參聚,依法而居,形成一整套的禪院規約;
  3. 實行「普請法」,即上上下下一般出力,開荒耕作,自給自足,要求禪院僧眾做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4. 對於違反寺院規章制度的禪僧,予以懲治,加以約束。後來《百丈清規》成了所有中國寺院遵守的制度。

懷海禪師的禪學思想源自馬祖道一,根據後人所編的《百丈懷海禪師語錄》和《百丈懷海禪師廣錄》,懷海禪師主張「歇諸緣,捨身心,心如木石」的頓悟法門。他說:「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不為陰、界、五欲、八風之所漂溺,即生死因斷,去住自由。......是非好醜、是理非理,諸智解情盡,不能繫縛,處處自在,名為初發心菩薩,便登佛地。」

Go to Issue Menu5.

大悲咒
文/賴靜涵

梵文名稱為 Mahakarunikacitta-dharani,就字面翻譯為「大悲心陀羅尼」,又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大悲心陀羅尼」,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所內證功德的根本咒,全文共有84句。

根據《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誦持《大悲咒》有「十五種善生」的功德,即:(一)所生之處常逢善王;(二)常生善國;(三)常值好時;(四)常逢善友;(五)身根常得具足;(六)道心純熟;(七)不犯禁戒;(八)所有眷屬恩義和順;(九)資具財食常得豐足;(十)恆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所有財寶不受他人劫奪;(十二)意欲所求皆悉稱遂;(十三)龍天善神恆常護衛;(十四)所生之處得以見佛聞法;(十五)所聞正法悟甚深義等。此外,經云誦持此咒108遍,則一切煩惱罪障,乃至五逆等重罪,都能夠消除,而得身口意之清淨。所以歷來即受佛教界重視,顯密各派均誦持此咒,禪門更列為每日早課,亦常見應用於各種儀式當中。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戊子年新春法會

戊子年 祈福供諸天法會
農曆正月初九日(2月15日) 上午9﹕30

藥師懺法會

農曆正月初七至十三日 (2月13日- 2月19日)
上午9﹕30至下午4﹕00

虔禮藥師寶懺 七永日

戊子年 金剛法會 (開經)
農曆正月十五(2月21日) 上午9﹕30

主禮:苑長僧徹法師 暨眾法師
地點﹕跑馬地山光道15號東蓮覺苑
電話﹕2575 6312

Go to Issue Menu8.

活動﹕新春大悲懺法會

日期﹕2月16日(星期六)
主辦﹕法鼓山文教基金會香港分會
時間﹕晚上7﹕30至9﹕30
地點﹕九龍荔枝角永康街23-27號安泰工大廈B座二樓205室
電話﹕2865 3110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黃夏柏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