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遠離顛倒夢想
文/淨因

《賣牛奶的女孩》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則伊索寓言。一天,一名農家小女孩頂一桶牛奶到市集上賣。她邊走邊想:「這桶牛奶若能賣個好價錢,我就可以買很多雞蛋,孵出一大群小雞;小雞長大後就立即賣掉,用賺來的錢買件新衣服;穿上漂亮的新衣,就可以參加聖誕舞會了,一定能迷倒許多年輕人。當有人向我求婚時,我一定要搖頭拒絕,直到我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出現……」想到此,她不由自主地搖了一下頭,頭上那桶牛奶應聲倒下,她的夢想也隨灑滿一地的牛奶瞬間化為烏有。

小時讀這個故事時,便覺得這個小女孩的舉動十分幼稚可笑,但最近在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機使我意識到,在過去25年中,從國家、金融機構到個人,在思想和行為上所表現出來的顛倒夢想,其實比這個愛做夢的小女孩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些發達的國家無中生有地「發明」出令人眼花撩亂的金融產品,自鳴得意地做無本的買賣;金融機構無節制的利用金融槓杆,一元的產品,可以做成十元,甚至幾十元、上百元的生意規模,欣喜若狂地做一本萬利的生意;金融業的精英們不負責任地推銷高風險投資,沾沾自喜地拿豐厚的紅利獎金;普通民眾千方百計地從銀行貸款來買房、炒股、投資,心安理得地超額消費,做繁榮盛世的美夢。虛假繁榮就這樣在社會各階層的顛倒夢想中逐漸建立起來,而且這個夢愈做愈美、愈做愈大。到大家從發財的美夢中驚醒時,金融風暴已席捲全球,人人自危,卻為時晚矣。

從本質上講,紙幣、股票、金融產品只不過是一紙空文,本身的價值極小。只有當它恰如其分地反映物質財富增長的真實狀時,才賦予它特定的價值。因此,社會繁榮的基石依然是社會所創造的財富,而非依靠發紙幣、炒股票和玩金融產品。依據佛教的緣起法,世間一切事物皆是因緣所生,世間的財富也不例外,主要來源於如下三方面:1.大自然界的生產力:一年四季,春花秋實,土地給我們提供的五穀蔬果等豐盛的食物,大地蘊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寶藏;2.眾人的努力:社會大眾通過辛勤勞動,所創造的財富;3.技術革新﹕提高生產力,更有效地創造財富。由此可知,我們只有遠離顛倒夢想,腳踏實地地工作,創造更多財富,才能確保社會的真正繁榮及人生的安定。

 
 
文/梁冠麗 圖/黃永昌

馮孝忠特邀書畫名家何百 里書寫這首日本俳句,掛 在辦公室。

枝頭春櫻好,花落化輕埃;
粉蝶迷不悟,高下自飛回。

日本九世紀詩人遍昭僧正的這首作品讀來多愁善感,但由嶺南派畫家何百里充滿菱角的蒼勁書法演繹,掛在恒生銀行總經理兼投資及保險業務主管馮孝忠的辦公室裏,既帶出金融市場起落無常、循環不息的無情定律,也道盡股民執迷不悔的惋惜低迴。

破除執著 安度難關

「一九二九年全球經濟大衰退,一九九七年發生亞洲金融風暴,作為佛教徒,應該明白世事無常,凡事不要去得太盡,別假設太多。人一生必然經歷多次經濟循環,股市不能無止境上升,投資須按個人財務狀,過度投資是執著。在觀察市場活動的過程裏,我深刻體會到當中涉及許多貪婪、因果、執著、放下……」馮孝忠不是講風涼話,他投身金融行業二十七年,歷盡市場變幻,這趟金融海嘯也蒸發了他一筆可觀的財富。

據馮孝忠的觀察,近幾年的金融市場由全球性的貪婪意識連鎖帶動,風險意識愈來愈低。香港在九七之後,經過了十年好景,投資的風險指數降低,投資者賺錢容易了,就變得貪婪,對股本回報率要求愈來愈高,能賺十至二十厘才滿意,並期望短線獲利;投資機構為了滿足投資者的要求,與同行競爭,增加盈利,遂相應推出高風險的投資產品。這種「高回報,無風險」、「信心爆棚」的心態,在二○○七年尤為熾熱,就很容易導致「爆煲」。

「我也認識有人在二萬八點及時落車,賺了一筆,提早退休,但為何仍有許多人在三萬點時不走,回落至萬五點時又不減持止蝕?這不正正是『執著』麼?」

煩惱解決不了問題,馮孝忠建議大眾還是老實地檢討自己的投資:「倘若虧損是自己財力可以應付的,就不用上心,視為一次考驗好了,耐心等待下一個循環。若果虧損是超越了自己財力所能承受的而過度投資,就是沉迷執著。現在唯有捱過去吧,九七、沙士也渡過了,當時是怎樣過的,今天也是怎樣過。物質條件還可以的,日常生活便樸素點,多與家人相聚;佛教徒就努力修行,破除執著。」

彌陀慈悲 心無罣礙

馮孝忠成長於佛教家庭,母親是虔誠的佛教徒。念預科時開始研讀佛教思想,有關因果、生死輪迴的教法,讓他明白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合理的解釋;而人人經過努力修行後皆能成佛的踏實思想,也令他感到很投緣。雙親先後離世,迫使他深切體驗無常,他遂於一九九七年正式皈依佛教。自一九八一年投入金融行業後,除了承受很大的工作壓力外,便是從每日的市場變化微觀無常。夜深人靜,最能撫慰心靈的就是至誠念佛,感念阿彌陀佛的慈悲。

「淨土法門以信順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救度為要。凡夫即使煩惱未斷,只要對阿彌陀佛有絕對信心的,終將承蒙接引,帶業往生,成就佛道,所謂『惡人正機』。」馮孝忠虛懷感恩,自言已把一切託付阿彌陀佛,遂能心安。

「惡人正機」說由日本淨土真宗創立者親鸞上人提出。淨土真宗十分重視對下層庶民的傳教,甚至以惡人往生為本位,因為一般行善之人,自有資糧可以往生淨土,真正需要彌陀接引的其實是惡人,所以說「惡人」「正」是彌陀的當「機」眾。

作為恒生銀行總經理,馮孝忠認為事業沒有所謂成與敗:「不論職位的高低,工作最重要是有滿足感,做得開心,心無罣礙;做人更應該是要對社會有價值,懂得回饋社會,實踐『喜捨』精神。

馮孝忠常讀經論

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

善導大師在唐代大弘淨土教,強調至誠念佛,必能往生淨土。善導曾與人議論念佛的優劣,他登上高座誓言:「《阿彌陀經》說念佛一日乃至七日,甚至執持洪名一念乃至十念,必能往生淨土,若所言不虛,則願堂中諸佛像皆放光明,否則,我願從高座墮入地獄!」說畢,即以如意杖指向佛像,剎時,佛像頂放百千毫光,光照寰宇。其著述《觀無量壽經疏》又稱《觀經四帖疏》,於八世紀時傳入日本,日本僧人法然即據該書創立日本淨土宗。

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

本書闡明往生須以念佛為本,稱專修念佛者為「淨土門」,該書後來成為日本淨土宗的根本要典。法然強調依仗彌陀深厚的願力必得往生,故選擇念佛是正行,念佛以外的一切行法,例如﹕理觀、誦經、持咒、守戒、建寺、造佛像等,皆為雜行。是源自中國善導大師的稱名念佛理論,是以本願的自力為始,藉彌陀的他力為依歸。

親鸞上人《歎異抄》

親鸞承繼法然的思想,在日本宣揚淨土教義,倡導的「一向專念無量壽佛」法門,為貧困者或無暇修習佛法的庶民,開闢一條往生之路。親鸞強調,世人所從事的行業,悉是前世業因所致,但能否往生成佛,則依憑對彌陀本願的信心來決定,只要信心具足,不斷煩惱也可往生成佛。他提出「惡人正機」說,為普羅民眾帶來往生極樂和成佛的希望。《歎異抄》是其弟子親聞於上人之教言的憶記片段,精簡易讀。

Go to Issue Menu3.

心魔
文/李焯芬

一天,我上班後查閱電郵。在眾多的新郵件中,一個刺眼的發送者的名字竄入眼簾。我頓時一陣激動,呼吸也開始微微發緊。這個發送者雖然不至是我的不共戴天的仇人,但正好是日前在上司面前和我大吵過的同事。我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打開了郵件。原來他想從我這裏要一份材料。要是換了其他什麼人,這材料我一定會給,沒問題。偏偏是他自己送上門來,正好出口氣。我沒好氣地寫了回郵拒絕了他。按了「發送」,心裏一陣歡喜。

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我又查看了幾次郵箱,看他如何「彈起來」發怒,但是他沒有反應。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過去了,他那邊還是沒有動靜。我發現我開始坐不住了,更糟的是,我幾乎放不下這件事。無論我去喝水,還是和同事聊天,總是時不時的想去看看郵箱。我開始感到不愉快,悶悶的。本來高高興興的一天,就這樣莫名其妙地搞壞了。

我坐在椅子上想,到底是怎麼回事?我的不愉快和焦慮,是因為我沒有收到他的回郵,那為什麼他的回郵對我這麼重要?因為我的郵件是要「出口氣」的……我突然發現,我才是給自己製造不快的人,我強烈的復仇信念,給我帶來了隨後的焦慮和煩躁。如果我當時沒有產生要教訓他的心,不把我們之間的矛盾看得那麼重,而是一視同仁,像對待其他同事那樣對待他,我現在心情會輕鬆多了。想到這兒,我開始為我的行為後悔。

下班回家後,我終於收到他的回郵。打開一看,原來他沒有生氣,只是解釋為什麼需要那份材料。後來,我把材料發了給他,心裏的不快也隨之消失。我想,我不應再把生活中的摩擦看得那麼嚴重,少些嗔恨心,多點容人之量就好了,自己也會活得快樂自在一點。

Go to Issue Menu4.

廬山慧遠
撰文/知歸

 大乘淨土法門,早在龍樹菩薩造《十住毘婆沙論》疏釋《華嚴經‧十地品》時已提出稱名、觀佛色身、觀佛法身及實相念佛四種念佛修持,而以實相念佛為歸趣,此與《般舟三昧經》之念佛法門互相呼應。及至世親菩薩集阿彌陀佛經典造《無量壽經優婆提舍》(即《往生論》),倡五念門念佛往生之法,此論在北魏宣武帝時,由菩提流支譯出,後來曇鸞大師更為此論作注,融合《十住毘婆沙論》而宣揚淨土為易行道,吸引大量佛子成為淨土修行者,發展為隋唐的淨土宗,一直流行至今天。

據《法苑珠林》引〈冥祥記〉所載,我國最早的淨土修持者是西晉時代的闕公則,他與門人衛士度共修念佛生西方安樂淨土;西晉末又有竺僧顯從北方南遊於江南染病,稱念西方,臨終時感佛來應,此皆是獨立修持之士。至東晉廬山慧遠大師,與十八高賢結白蓮社發願生西精修念佛三昧,成為淨土宗門的雛型,後世遂尊大師為淨土宗初祖。

 遠公俗姓賈,山西雁門樓煩人,生於東晉咸和九年(334),13歲便隨舅令狐氏遊學許洛(河南許昌、洛陽),博通群經,尤擅老莊。21歲入山西太行恆山,聽道安大師講《般若經》,豁然有悟,與弟慧持一同在道安門下出家,精勤學習,日夜不停,24歲便開始講經,每以莊子作譬,令聽者釋疑,而道安亦特許遠公不廢俗書。後因戰亂,師隨安公流徙至襄陽,駐錫檀溪寺,為安公主理譯經之事凡20年。至379年,前秦苻堅攻破襄陽,安公遂分張徒眾,遠師與慧持、曇邕同赴荊州,停上明寺5年,因憶前時與慧永有羅浮山之約,因而循水路南行,至潯陽(江西九江),見廬山清淨,大可息心,遂止山之東麓,初住龍泉精舍,再住東林精舍,日夜率眾修行。又請僧伽提婆、佛陀跋陀羅等罽賓瑜伽師入山譯出大量毗曇論典及六十卷《華嚴經》。西元402年七月,大師與劉遺民等123人,在般若雲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共誓期生西方,專修念佛三昧。師自卜居廬山,三十餘年未嘗下山,送客只限至虎溪。

 師於廬山最初11年間,曾三聖相,未嘗說給人聽。後19年七月,師於般若臺從定方起,見阿彌陀佛、觀音、大勢至三聖現前,有14支水流光明,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一如《十六觀經》所描述之境狀,佛告師七日後當生西方淨土,遂製遺誡,於416年八月入寂生西,世壽83,門人葬之西嶺,累石為塔,謝靈運為撰碑文。唐宣宗諡辨覺大師,宋孝宗後加諡「正覺圜悟大師」。

Go to Issue Menu5.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6.

周日念佛晚會

主持﹕苑長僧徹法師、如淨法師
時間﹕下午5:45至6:45
地點﹕東蓮覺苑
跑馬地山光道15號
查詢︰2575 6312

覺之 念之 禪修營

日期:11月28至30日
地點:愛丁堡公爵訓練營
大埔林村坑下莆村90號
報名:[email protected]
傳真:2572 4720
查詢:3618 1325 (早上8:00至下午1:00)
網頁:www.buddhistdoor.com/

Go to Issue Menu7.

佛學講座:《心經》

講者:葉添財居士 
日期:11月22日至2009年1月10日(逢周六共8講) 
時間:晚上7:30至9:00 
地點:普明佛學會 荃灣沙咀道270號廣發大廈3樓
查詢︰2499 1606 或 9141 4104

禪坐共修

時間︰逢周六下午3:00至5:00
地點︰法鼓山分會 九龍荔枝角永康街23-27號安泰工業大廈B座二字樓205室
查詢︰2865 3110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