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菩薩心腸
撰文/岑逸飛

四川汶川縣的大地震,慘絕人寰,從媒體報導得知,大災難不知吞噬多少寶貴生命,多少無辜孩子死了,更奪去無數人的家園。一幕復一幕像是人間地獄的情景,令人震撼,不禁悲從中來,慈悲心油然而生,大家都想略盡綿力,伸出援手。但僅是捐獻其實不夠,最好身體力行,親往災區參與災後重建,分擔這場人間苦難。

香港佛香講堂響應星雲大師的號召,發起「512四川大地震心手相連賑災行動」,隊員包括專業搜救員、中、西醫生、護士和義工等,他們義不容辭,相信便是本於菩薩心腸,前往四川邊境的青川縣木魚鎮,展開救援、醫療、心靈關懷、民生物質及協助重建等「四合一」的救援工作。

菩薩心腸,便是有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什麼是「菩薩」?「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指覺悟,「薩埵」指「有情」。「菩薩」的意思是「覺有情」,是追求覺悟的有情眾生。

菩薩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能拔除眾生苦痛,施與眾生歡樂。而行慈悲之時,也不會因任何困境而退失菩提之心。不是只有菩薩才有菩薩心腸,於六道凡夫,若是在現實世間,與人們一起共嚐痛苦和悲傷,對人們實踐拔苦與予樂,滿心關懷別人,即使是動個心、起個念,已是菩薩心腸的萌芽。

其實孔子的仁,溫潤如玉;孟子的不忍人之心,真誠惻怛;耶穌講寬恕,為世人受苦受難,充滿悲憫。孔、孟和耶穌,都可說是大菩薩,都有菩薩心腸。菩薩心腸的對反,便是麻木不仁,對人間慘劇不動情、不行義。

《維摩詰經》中,文殊菩薩問:「云何行慈?」維摩詰居士言:「菩薩作是念,我當為眾生說法,是則真實慈也。」;「何謂為悲?」答:「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何謂為喜?」答:「有所饒益,歡喜無悔。」;「何謂為捨?」答:「所作福祐,無所希望。」

菩薩行事,只問付出,不求回報,本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利他自利,於一切因緣心存慈悲,樂見他人得益,自己無有希求,這是最實在的菩薩行、菩薩道。

這期《明覺》,訪問了滿蓮法師及救援隊隊員參與救援的親身經歷和體驗,讓我們體會到一場慘劇反映人性最可貴的一面,也是對菩薩心腸的表述。

 
樓房雖崩塌,卻令人心團結起來。
撰文/黎樹基 圖/吳偉樂攝、部分由佛香講堂提供

眾生面對大自然災難的來臨,不免倉惶、哀慟、怯懦。四川512大地震,數星期來激盪無數人心,卻同時喚發不少援助及義助的善緣,就如香港佛香講堂發起「512四川大地震心手相連賑災行動」,響應星雲大師號召,派出支援隊直接奔赴災區,亦間接促成這一群本不相識的人回來後的聚談會。

原籍台灣的滿蓮法師,為佛光山創辦人星雲大師的弟子,現為佛光山港澳地區,包括香港佛香講堂的總住持。她說:「台灣經歷了1999年921大地震,搜救意識豐富了,再加上馬來西亞14個有海嘯救危經驗的專業搜救員、香港五名醫護人員、還有港台約共20名義工加入,災難發生後不出數天,第一隊義工便帶同所需物資魚貫出發。」
滿蓮法師續說:「我們將義工們分為四隊,包括專業搜救隊、醫療隊、人道關懷隊和物資救助隊,務使在短時間內達到最佳的救助效率。」

醫療援助 靈活變通

後左起:張錦美、岑穎、鄭佩佩、梁詠詩、倫志偉、鄧永明、麥秀華、 陳克諒;
前左起:關志強、凌桂珍、滿蓮法師、黃佩君、馬桂華。

隸屬醫療隊的黃佩君憶述:「我們深入青川縣災情最嚴重的木魚鎮,甚至比紅十字會更早到。」青川的木魚鎮真的很遠,在四川與甘肅接壤之處,而從來兩省接壤的山區都是最窮的地方,人跡罕至。「所以,目睹的情況比我最初想像的相去太遠,還以為是個安排妥當的集中營,我們只須充當後勤,但原來當地十分落後,沒水沒淋浴設施,衛生環境亦十分惡劣,所謂的醫生只有中二的教育程度。四周不是餓狗便是目光呆滯的小朋友,當看見受傷、斷肢的小孩子乏人照顧,我們完全沒有時間猶疑及驚恐,即見即幫。」

滿蓮法師緊接說:「救援隊抵後見物資非常短缺,我們佛光會翌日已隨即收集及趕運多四千箱物資到災區協助進行救援工作。」

這可謂萌生同體共生之精神,就算目睹哀鴻遍野,映入眼簾的每個畫面均觸動普世的心靈,亦要當機立斷,實施現場救治,在廢墟裏繼續搜尋生存者;開展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工作。針對出現外傷感染、心理障礙等疾病,開展治療工作;展開巡回醫療,指導災民防病工作。同屬醫療隊的陳克諒印象難忘的,是一名手斷筋斷且見骨的70歲公公,求生意志很低,但他公公放鬆,領導他不停唸佛號後,再待至台灣的羅坤醫生來時,情況已變得樂觀;另一名40歲男人,手臂表皮上也有一道6吋長、半吋深的傷口,在沒有麻醉藥的情況下,陳克諒也是用他這個方法讓傷者挺過去。

馬桂華及凌桂珍身為中醫,對那些呈半昏迷狀態的傷者,不歇地探脈、消毒皮膚及落針,在最短時間內令他們甦醒,以配合像關志強的西醫等進一步的治療。他們眼見木魚鎮的小孩子及傷者多是患頭蝨、疥瘡、被鐵釘插傷及撞瘀,卻沒人有足夠醫療常識照料他們。馬桂華笑言:「桌不夠長的話,我更要充當人肉鹽水架!」凌桂珍也盛讚同行的麥秀華護士:「她是西醫護士,卻三兩下手勢,頭頭是道地幫我們這兩個中醫,讓大家忙而不亂。」麥姑娘卻道:「那裏是,但我最難忘的倒是來自台灣的吳院長,每次出診撤退時跳上車的一刻,不是守到最後,而是忘我。」

險象環生 救助不減

青川縣當地氣候白天熱、晚上冷,災區的醫療物資、食品、水等十分緊缺,此外境內餘震不斷,醫療隊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部分醫療隊員兩天都無水刷牙洗臉。第一隊救援隊前後逗留了四日三夜,醫療工作也是在臨時搭建的帳篷內進行,他們從投入工作開始,一直在手術,查房、換藥,餓了就喝礦泉水吃些乾糧。人道關懷方面,鄧永明主責探訪災民的家庭,安撫他們的情緒或看看怎樣進一步協助或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義工們居住的營地是臨時搭建的帳篷,隔鄰是倒塌了的員工宿舍,崩土下不知埋了多少具屍體,遇上下雨,雨水混屍水流向河溪,嚇得他們不敢洗面,加上隨時刮起風沙及山坡上兩個堰塞湖,時刻令救援工作增添困難。

對梁詠詩及鄭佩佩這兩位已為人母的護士來說,最可怕的是晚上不敢上營地旁的露天廁所:「一晚下雨,天又黑地又滑,廁所的大坑又闊又深,只有一些相間橫放的木板,四周更傳來陣陣屍臭味,還要擔心餘震,那夜絕對是我們一生中最難過的一夜!」

清潔公司老板倫志偉自言不懂醫療急救,但擔擔抬抬還是可以,所以也請纓隨行,有空的話便揹相機四處走動,卻被災民誤為記者,一一捉他傾訴自己的故事。他說:「有一些從更偏遠的山區徒步走來,問我為什麼救援隊還不進他們村內,令我半晌答不上話來。」

劫後餘生 生機無限

四川當地政府頒贈予救援隊的榮譽証書。

時空無垠,成、住、壞、空各含二十小劫,而八十小劫才合成「一大劫」,滿蓮法師開示:「大自然有很多災害,像水災、火災、風災、地震,但人們往往忽略心中的災難,我們的貪瞋痴,天天困擾我們,比自然災害更嚴重。」

要遠離災害,先要把自已的心管理好,心持正見,走路才不會偏差,如不注意環保,就會天災頻仍。第二要以清淨心布施,好像來到賑災功德箱布施的人,有些經濟不太好,但仍然願意把僅餘的與人分享;而沒法前往災區的有心人,滿蓮法師則建議他們常唸佛號迴向四川災民,或如香港佛光青年發起「萬人抄經,為地震災民祈福行動」迴向亡者,把功德延續下去。

一些歸來的義工仍舊忐忑不安,如任老人院長的張錦美坦言心情未平復,原定於九月出發的旅行計劃也打算取消,實在沒心情,但滿蓮法師勸勉各人不妨樂觀,誠如曾於天津一所孤兒院工作兩年的物理治療師岑穎表示:「我喜歡旅行,當年往四川旅遊,曾於海拔六千多米的山上見到川菜館,便知道四川人有克服險要山勢的技能,所以我深信這次災難是絕對難不倒他們的。」

國土危脆,人心惟危,災難難以躲避。四川付出的沉重代價,換來人間有情,驅使不少像這班救援隊的無名英雄出錢出力,滿蓮法師但願無常的警號,能喚醒十方眾生,尋找覺悟的人生。

Go to Issue Menu3.

忍辱
撰文/李焯芬

歐瑪爾是英國最著名的劍手。當年,他有一個敵手,兩人勢均力敵,鬥了將近三十次仍不分勝負。最後一次,兩人又決鬥。歐瑪爾一直佔上風,很快就將敵手從馬上打到了馬下。歐瑪爾持劍跳到他身上,一劍就可以置他於死地。

但這時,敵手卻做了一件讓全場都驚訝的事——向歐瑪爾臉上吐了一口唾沫。誰都以為歐瑪爾肯定會一劍殺了敵手,但出乎意料的是,歐瑪爾停住了,並對敵手說:「我們明天再打。」敵手糊塗了,在場的所有人也都糊塗了。

歐瑪爾事後解釋說:「從我少年時開始,我就不斷地鍛鍊自己,讓自己心平氣和;尤其是在比賽當中,更不讓自己帶有一點怒氣,所以我才能常勝不敗。在那一刻我確實動了怒氣,但如果我一劍殺死他,那麼我就再也找不到勝利的感覺了。所以,我要等我的怒氣消了再跟他比劍。」

這場爭鬥再也沒有進行,因為那個敵手從此甘拜下風,還成了他的學生。他也想學會不帶任何怒氣作戰。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學習歐瑪爾那樣,不要被自己的情緒左右。忍耐不僅是一種神奇的力量,也是一種卓越的品德。

Go to Issue Menu4.

最澄
撰文/思顗

最澄大師(767-822)是日本天台宗的創始者。他是京都滋賀縣人,俗姓三津首,祖先是歸化日本的漢人。14歲從行表國師出家,後於東大寺受具足戒及研習鑒真和尚從中國帶來的天台典籍,故對法華一乘思想特別推崇。由於最澄在專研天台教學之前,曾吸收了《大乘起信論》及《華嚴》論著,故日本之天台宗一開始就含攝有華嚴思想的元素。

最澄在20歲那年感嘆人生之無常,獨自走到比叡山無人之境,結草庵居住,修習天台三觀。788年自刻藥師佛尊像並建造佛殿,成為日後著名的「根本中堂」──比叡山寺。794年,最澄舉行了一次盛大供養法會,又到南都高雄山寺推動天台妙旨,感動了桓武天皇,特許他與徒弟義真赴唐求取天台典籍,遂於803年四月從難波(大阪)出發,但在海上遇到風暴折回。翌年七月,師徒二人又從筑紫(福崗)出發,雖再遭風暴,但最後在九月抵達寧波,再赴天台山從道邃及行滿兩位大師學習。行滿大師很看重最澄,並說他就是智者大師所預言二百年後將天台教學傳往日本的人。

805年,最澄在臨海龍興寺得道邃大師的付法後,因沒有日本遣唐使船回國,他便與眾同行者一同到紹興龍興寺從順曉和尚受持密教三昧灌頂,得授法文、圖樣及道具。在唐一年,大師得到圓、密、禪、戒的四宗傳法,攜帶了230部、460卷經典章疏回到日本。

返日後,最澄向桓武天皇請求開設天台法華宗,傳授大乘戒律,並希望脫離南都「僧綱」的管轄,自己在偏遠的比叡山另闢道場。這些請求,在822年大師圓寂後始一一實現。866年清和天皇更追諡最澄為「傳教大師」,這是日本有大師名號的開始。

Go to Issue Menu5.

緣覺
文/賴靜涵

緣覺,是從梵文 pratyeka-buddha翻譯過來,又譯為「闢支佛」,也譯為「獨覺」。「緣覺」指獨自悟道之修行者,並非來自佛陀所教,也非佛教的傳承者,而是無師獨悟,性樂寂靜而不事說法教化之聖者。

由於緣覺也稱為「闢支佛」,可知這也是一種「佛」,然而這類「佛」與佛教「佛果」的「佛」有所差別。最大的差異在於有所覺悟,卻「不事說法教化」,悲心不夠具足的緣故。

前面我們探討過,佛的功德,有所謂的「十號」,悲願與智慧具足圓滿。所以梵文中的「緣覺」為「闢支佛」,雖有「佛」名,但其成就和「佛」相差甚遠。

緣覺與「聲聞」被歸類於小乘,兩者合稱「二乘」,主要原因就在於,緣覺僅有自利之行,而無利他之心,不起大悲心救度眾生,也就不追求究竟圓滿之法,因此很難證得佛的正果。這就是緣覺所謂的「捨悲障」。若與聲聞的果位來比較,緣覺層次較高,算是利根;若與菩薩相較,緣覺則算是鈍根。

所以《華嚴經》等經典說明,相對於聲聞的成就,稱為小乘,菩薩的成就則稱為大乘,遂將緣覺稱為中乘。

因此佛陀開示弟子,應學菩薩道,行菩薩道,捨聲聞與緣覺的二乘之道,主要在於佛教是主張「悲、智」二者不可偏廢,兩者必須具足圓滿。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金剛法會

日期:農曆每月初一及十五日
時間:上午9:30至中午12:00
主持:苑長僧徹法師
誦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念佛晚會

日期:逢周日
時間:晚上7:00至8:30
主持:苑長僧徹法師及如淨法師

Go to Issue Menu8.

講座:佛學與心理

日期:6月4日(三)晚上7:30至9:00
主講:曾偉僑醫生
地點:九龍界限街144號三樓 佛教青年協會
查詢:2336 0437

活動:藥師寶懺法會

日期:6月8日(日) 早上9:30至下午3:30
主持:法師領導
地點:荃灣芙蓉山新村路10號 福慧寺
查詢:2490 8676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