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覺醒」本來面目
文/淨因

如果把一粒普通的小石子分別放進裝有紅、綠、藍色水的玻璃杯中,人們很容易誤以為小石子是紅、綠、藍寶石;若把它放進一杯污泥濁水中,人們更難一窺小石子的「本來面目」;若把它放進一杯黑水中,人們根本無法發現杯中的小石子。但是,如果把不同顏色的水經過淨化處理,或把一杯污泥濁水靜靜地放一會兒,污水就會慢慢沉澱下來,小石子的「本來面目」便會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眼前。

同樣,禪宗認為人心原本如同水一般純淨。然而,一旦被貪、瞋、痴、慢、疑等不健康的心態所污染,就如同在純潔的心裡染上紅、綠、藍、黑等不同顏色,從此便戴上有色眼鏡看世界,再也無法認清事物的真相:愚癡心讓我們只知有我而不知有他人,貪愛心驅動我們千方百計去巧奪自己所愛的東西,瞋恨心使我們敵視一切不利於我者,妒嫉心往往令我們把別人當成是自己的威脅……人們的心靈一旦受到這些不健康的心態所染污,就無法平等、客觀、公正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於是我們以自我為中心,將自己的利益做為半徑劃一個圓圈,然後再築起一座高牆,牆內佈下的都是對自己有益的人和事,而把對自己不利或關係不大的人和事都隔離到牆外。從此,我們就如同井底之蛙,舉目所見到的只是牆內的局部世界;而對牆外廣闊空間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樣我們怎能保持一顆客觀而公正的心呢?

「覺醒」包含三個層面的內涵。其一,原本清淨的心,一旦受到貪、瞋、痴、慢、疑等不健康心態的污染,就如同受污染的水,使人無法客觀、公正地看待他人、認識事物,造成各種煩惱與災難的根源。其二,禪修如同淨化污水的過程,通過對專注力的訓練,助人靜心思考,觀察抉擇……逐步去除心靈深處的「病毒」。其三,清淨的心如同淨水、明鏡,使人能如實觀照發生在身邊的人和事,客觀公正地處理問題。也許這就是禪宗明心見性的本意吧!因覺醒而得以明心見性,看清本來面目,生活也就能夠豁達自在了。

 
 
文/俞如 圖/黃永昌

衍空法師:如果你能夠因為自己的心的定力和努力創造出一個心靈綠洲, 那是你自己的東西, 可以在任何環境進行。

現代人生活壓力沉重,每天被大小事情弄得精神緊張,生活步調大亂,身忙心更忙。從佛教角度看,壓力本身是虛幻不實的,不過是心念執著所生,關鍵正在於我們不了解自己的心,才經常被外境迷轉,無法放下。禪宗因此教人平日就要在心地上用功修行,釋衍空法師則建議大家,先從創造一塊心靈綠洲開始。

近年禪修活動成為現代人放鬆身心的減壓良方,但不少人對參禪、學禪的認識一知半解,甚至只將禪修視為一種減壓活動,只求享受其中的寧靜安樂。衍空法師坦言,這樣子習禪,其實跟練氣功、瑜伽沒甚分別︰「如果你想學到佛教禪修的好處,你先要學到佛教如何看事物,了解佛教的世界觀,有了正見之後,你才能夠從禪修中深深受益。」

參禪學佛,最基本當然先要了解什麼是禪。

「禪」字其實是「禪那」(印度語jhana音譯)的簡稱,經菩提達摩從印度傳入中國後,禪才逐漸發展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禪宗。對於參禪的解釋,衍空法師十分讚賞聖一老和尚的說法︰「我師父說得好,他說禪即心,參禪即參心,禪宗即是心宗。」

參禪即參心

參禪的目的是為了「明心」,意思是明白了解自己的心性。

衍空法師解釋︰「我們的心有很多特性。知道心的性,就是開始修禪。譬如當你知道自己的心很貪吃,便知道原來你的心有一貪吃的心性;譬如你知道自己的心處於擔憂或驚恐,或知道原來自己的心是有慈悲的,繼而明白原來這些心中的擔憂、慈悲、驚恐,都可以因環境、自己的思緒而變化不定;便會明白到,原來這些思緒、情緒,乃至心念,其實都有如雲如煙、虛幻不實的特性。」

禪宗一法是心地法門,強調在心地上用功。所謂參禪用功,並不限於禪修打坐,衍空法師說︰「參禪的要求,是能夠好像一客觀的第三者一樣,留意觀察自己的心。當你能夠像客觀觀照自己的心,你和自己的心之間這時就能創造出一個空位,令你的心不再主宰你,但你卻可以監察、了解自己的心。」

衍空法師建議,大家可以透過不同方法,學習在自己心中創造一個心靈綠洲︰「你可以通過觀察留意呼吸,或輕輕地呼喚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令自己在心中創造出這個寧靜的空間,讓你在混亂的生活、混亂的世界、混亂的心靈之中,可隨時走到這片心靈綠洲中休息,不用理會外面混亂的東西。如果沒有一個寧靜的空間,心中沒有一份清靜的安樂的話,頭腦是無法運作的,無法發揮觀察力,無法發揮你的佛性或覺性。」

不受外境影響

聽音樂等日常娛樂,雖然也可令人身心放鬆,令繃緊的情緒平復,但衍空法師卻指出,聽音樂等紓壓方式始終是依靠外在不穩定的東西︰「如果你能夠因為自己的心的定力和努力創造出一個心靈綠洲,那是你自己的東西,可以在任何環境進行。長遠而言,就會令心慢慢培養出一份自信心和定力。」

在心中創造心靈綠洲的訓練,衍空法師形容就好比舉重能鍛煉出肌肉一樣,如果能夠持續專注地做,亦能鍛煉出一些定力的肌肉,久而久之,就能令心培養出不被外境所影響的定力。所謂「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聖賢」。這份不被外境影影的定力,正是聖嚴法師所說「境隨心轉」的力量。

觀察覺察 培養智慧

「禪」如果譯作中文,是思惟修的意思。衍空法師說︰「思惟修即等同於Mental Exercise(精神鍛煉),通過禪修做到mental exercise,就能獲得mental health(精神健康)。」精神健康在佛教中,主要包含專注力和覺性。現代人普遍缺乏專注力,禪修有助培養專注能力,但除此之外,禪修更重要的是可令人培養出覺性和覺察的力量。

因為只有專注力是不足夠的,譬如現在不少年輕人亦有專注打機的能力,但他們是完全執著、沉入了打機的境,缺少了反思和正見去理解打機的「境」,因而無法對心有反思、監察的能力。

衍空法師強調,我們要能夠專注於自己的心,同時又能夠發揮出觀察力和覺察力︰「當你有了觀察力和覺察力時,就會培養出智慧,有了智慧就能夠恰當地去處理事情,所以其實mental exercise包括了佛教的『定』和『慧』。定是專注,慧是能夠發揮出心中每人本有的佛性。」所請佛性,也就是這份能夠對自己的心認知、了解、覺察的力量。

Go to Issue Menu3.

義工的典範
文/溫綺玲

最近病了多場,工作卻沒有因而停下來,每天都是匆匆忙忙,很不踏實。一天,伍師兄來電,請我到她的家,說共商事情。雖然忙透了,但一想起她家中的美食,和伯母慈祥的笑容,心裏已開出花朵。

剛進門,已見師兄側身坐在桌前,雙腳浸在一高身水桶內,另一邊也放著一個同樣的水桶,水還冒著煙。伍師兄說﹕「你知道什麼是八供嗎,第一供便是水——你來得正好,累了吧,快坐下來,浸浸腳。」

溫暖的婉語,腳不用浸,肌肉已放軟。若不是細心,時間計算得準,水不會熱度剛好,空氣中還浮香草的自然清香味。不消一會,師兄遞來一布包,是一條方毛巾,盛載炒得熾熱的薑皮和粗鹽,拿著毛巾一角,慢慢掃敷在耳後、肩頸位置,講不出那麼舒服,所有病累,彷彿無影無蹤。

不知何時,桌面已放上一杯紅棗茶。茶的旁邊,正放伍師兄幫忙蒐集回來的資料,厚厚的一疊,有圖片、有經文,伍師兄不但預備了我需要的,還考慮到一些我忽略了的地方,自行為我額外準備好。

最令人感動的,是她的不動聲息,為人解決了問題,沒有教誨,沒有領功,還恐增添別人麻煩。最最值得所有義工們學習的,是那份謙卑,千多謝萬多謝別人給了參與機會,還要想辦法報答你呢!

Go to Issue Menu4.

圓辯道琛
文/知歸

有關用帝釋天宮因陀羅網的千珠遍入念佛譬喻的淨土大師,還有與真歇大師同時的道琛大師。師是天台大德,俗姓彭,浙江永嘉樂清人,18 歲受具足戒,初隨法明寺法淵法師習義理,舉凡深微奧旨,皆能一聽而解悟,不久便主持廣濟寺。1129 年南宋高宗敕主資福院,賜號「圓辯」,專修念佛三昧,作「唯心淨土說」。據《佛祖統紀》所載,大師有一天在禪定中,見一老僧自謂是四明尊者知禮,琛師驚喜作禮,對天台圓教未能通徹理解之疑難,逐一向尊者請教,琛師出定後,心智豁開,慧辯日進,對天台教觀尤大力推廣,當時欲研習天台之士,皆追隨大師的教法,因而道俗歸心,門庭大盛。

大師的唯心淨土說,援引天台《摩訶止觀輔行》之說,要人知一己內心具足三千性相,而三千性相亦互相周遍含攝,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正如帝釋天宮寶網的千顆明珠,千珠映在一珠,一珠具足眾珠,因此現前一心,即是千珠其中一顆;而西方淨土,亦是千珠中一;十界眾生,亦是千珠中一,舉一全收,珠珠互具互攝,故謂「唯心淨土,本性彌陀」。因而
從涅槃究竟而說「唯心」,從眾生顛倒夢想而讚揚淨土,求生西方。

1142 年,大師主持南湖寺,在修法華懺儀時,感得普賢菩薩放光加持,遂創建淨土繫念會,於每月23 日,集眾念佛共修,參與法會者多達萬人。1154 年初,農曆12 月16 日,大師召集眾人諷誦《觀無量壽佛經》,忽然異香滿室,大師謂佛來接引,便沐浴更衣,書偈勉眾,命弟子誦《法華經‧安樂行品》,安然往生,停龕一月,仍然面貌如生。

Go to Issue Menu5.

專注稱名念佛的日本淨土宗
文、圖/葉青霖

日本淨土宗(專稱「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源自中國曇鸞、道綽、善導諸法師的思想。認為能從聖道門(或名難行道,凡依經教,在此土積累功德、斷惑證真、修因得果者,皆屬聖道門)諸法修行得道的善知識愈來愈少。「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大聖遙遠,二是理深解微。」(道綽《安樂集》)強調聖道門講求的是教理行果,但是末法時代愈來愈少人能理解深奧的教理,濁惡之機,聖道門所說的諸法實相或事事無礙之理,如實地顯現在自己的身口意三業之上,難中之難(但並不是沒可能)。淨土門(或名易行道)則是依仗阿彌陀佛的願力,「善導和尚意:極樂是報土,彌陀是報佛,然則未斷惑之凡夫,以自力不能往生,以彌陀別願之不思議力,罪惡生死之凡夫,一念十念,即得往生」。(法然上人《觀經釋》)。筆者自知難以斷惑證真,就只能選擇念佛法門,依彌陀的大願(他力)到淨土(報土)繼續修行。法藏菩薩既以成就了大願而證得佛果,故只要信心念佛,就能往生。

除了淨土三經外,筆者有緣見聞的主要讀物有天親菩薩造論、曇鸞祖師注的《往生論注》、道綽禪師的《安樂集》、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法然上人的《選擇本願念佛集》。大師們的遺教,解釋了帶惡業仍能往生的因緣,因為往生正覺,機法一體,眾生以彌陀之正覺為往生之因,彌陀以衆生之往生為正覺之果。日僧源信說: 「信心雖淺,本願深故,信必往生。念佛雖倦,功德莫大,一稱定預來迎,此故當慶遇本願。」(《橫川法語》)。我們今生幸遇淨土法門,要努力信心念佛啊。

Go to Issue Menu6.

漁民娼妓可以學佛否?

問:有些人住在海島或世襲以捕魚為生,又有命途多舛的女性淪落為娼妓,別無生計,這些人自知終年在殺生惡業及在邪惡生涯中,能否信仰佛教禮佛修行?佛祖能體念他們接受她們否?

答:佛教的八正道中,有正業一道,鼓勵大眾從事正當事業。萬一由於種種原因,暫時無法改業的話,只要她們能對三寶起恭敬心,發靈懺悔,佛教以慈悲觀念,平等宗旨,不會拒絕他們到寺院瞻禮,更不會阻止他們學佛。

佛陀提昌平等和諧,破除古印度當年根深柢固的四姓階級,所以皇族子弟出家和賤民出家都一視同仁。

從事不正當或殺生行業的人士,如能發願改業遷善,更改事業並非沒有可能,只要犠牲目前比較優厚的收入,或好逸惡勞的陋習,決心自新,相信可以衝破重重障礙,獲得重生。做人處事在乎決心和毅力。俗語說:只怕心不專,鐵柱磨成針。

以上內容輯錄自嚴寬祜居士和內地學生之間的佛學答問。

Go to Issue Menu7. 漫畫
圖/小子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