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卷首語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
撰文/愚子
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先生曾講過這樣一則寓言﹕從前,有一位大財主為他的新生兒子做一周歲生日,大宴賓客,很多人到場祝賀。其中有一人建議在場的每一個人講一句吉利的話,為小孩祝福。附和聲隨之而起。有人說﹕這孩子長大後很英俊﹔有的講﹕他會做大官﹔或說﹕他會娶一位很漂亮的太太……,大財主聽了以後非常高興。但他突然注意到一位有智慧的人一言不發。由於財主平時對他很敬重,所以請他講話。這位智者非常為難地說﹕「如果我講真話,你會不高興,如果我和別人一樣講假話,我又不高興,所以還是沉默為好。」財主說﹕「只要你講真話,我一定會高興。」智者說﹕「剛才那麼多人講的話,將來會不會兌現,我不太清楚。但有一件事件我肯定知道,就是這個小孩有一天會死的。」大財主聽了這話之後,非常不高興,但也無奈。慶典因此不歡而散。這雖然是一則寓言,但卻告訴我們,現實的生活中,不少人糊裏糊塗的生活了一輩子,儘管死亡天天威脅著他們,但他們從來就不肯正視,糊裏糊塗地生活了一輩子,到頭來還不知自己是如何死的﹖正如同一個病入膏肓之人,卻仍然諱疾忌醫,實在是可悲﹗可憐﹗可嘆﹗
痛苦其實是一種感受
人從出生開始,就注定與痛苦結緣,以死亡而告終,從整個人的生命看,就是一個悲劇的過程。
人的痛苦有好多種,公認的,一直流傳的就是所謂的生、老、病、死。可我覺得,精神上的痛苦有時比肉體的還甚。
佛教的輪迴學說,把生列為人生第一大痛苦。說人從上一世死亡一剎那就到了現世,據說有些高僧在入定時是可以回憶、感受到前幾世的經歷的,在感受出生時是非常痛苦的。據科學研究,人的出生過程也是很痛苦的。在母親的子宮裏要撕破包裹著的胎盤,要通過狹窄的產道,而且這一過程不是短時間完成的,在母親撕心裂肺的疼痛中,嬰兒也是萬分痛苦的。
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相信時間是醫治心靈傷痛的最好良藥吧,一切都會過去的。
2. 唐君毅觀照人生苦痛
撰文/梁瑞明 插圖/小子
生命充滿煩惱苦痛,非語言所能盡述。上世紀大儒唐君毅先生著《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論佛教的「普渡眾生境」,說佛教徒必如實觀生命之苦痛才能真正解除人生之苦痛。
一‧生命之苦痛與四弘誓願
佛家說普渡眾生,這是一種廣大無邊的宇宙感情,此宇宙感情遍及一切有情生命。佛對一切有情生命的慈心悲情,由他對一一有情生命直感其苦痛而來,他感的苦痛是存在的具體的。眾生之苦痛無窮,佛的慈心悲情亦無窮,救度眾生之事亦無止境,故佛家有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家要人對生命之痛苦作如實觀。有情生命之苦痛是具體的,人對其苦痛之同情共感也是具體的,不能對其苦痛煩惱只作想像構造。對他人的苦痛失去真實的感受,他人的「苦痛」就變成知識上討論的話題,故佛不會以普遍性的語言來討論生命之苦痛。佛「知」眾生之痛苦,此「知」不是抽象的知識的知,是澈入生命而與之同情共感的知。
二‧掩蓋苦痛的幾種思想學說
人對一己之痛苦煩惱都覺難以忍受,時時想法子掩蓋,還要他去承擔他人的痛苦,則他要承擔的苦痛之量就無窮,故世間的人便處處求斷絕同情共感。實則,人用盡一切方法求絕去痛苦,苦痛卻像黏在手上的濕麵粉不能甩脫。生命與苦痛相俱,人非如實觀不可。
世間有許多思想學說,足以使人為掩蓋苦痛找到理據,使人面對眾生之苦痛而麻木不仁。
一是唯我論者。他們說,人只能自感自己的苦痛,不能感知他人的苦痛。對一張桌子,人可用眼耳感知之﹔他人的苦痛卻非眼所能見手所能觸,苦痛即使是真實的,亦無法令他人知。這說法使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共感不可能。
二是表象論者。他們說,人有苦痛也只能由其表情見,人之苦痛附屬於身體,如煙附屬於火。其說使人所感苦痛失去獨立地位,使人們以為苦痛是不真實的。
三是唯物論者。他們把「我」等同於身體,身體純依物理生理法則而活動。他們把人的苦痛歸因於生理要求不能滿足,生理滿足了就沒有苦痛。他們漠視苦痛之起與人感生命無常的關係。
三種學說之外,尚有目的論的形上宇宙論,也阻隔人對有情生命痛苦有的同情共感。
目的論者說,生物界的每一個事物都朝向一目的,橡子要長成樹,蕾要開出花朵,嬰兒要長成一個人,蝌蚪要長成一隻青蛙。每一類生物都有一共同目的。他看宇宙,見生物有共同目的,非生物亦有共同目的。每一個、每一類事物都在實現其潛能,朝向一共同的目的。這種宇宙觀對生命顯示樂觀的看法,說世上事物一個個、一類類、一層層,互相配合,沒有衝突。生命各有他自己的願欲,每個人的欲願互相配合,沒有矛盾衝突。
目的論宇宙觀,是漠視事實的說法。近代西方哲學有一位受佛家思想影響的哲學家叔本華,說人為意志力的存在,人受一種原始的、無原因且盲目的活動力支配。宇宙中的生物之一切創造都有「生活意志」在後面推動。人欲以指取物,故手指增長了﹔牛欲以角拒敵,故角生出來了﹔虎欲以爪捕食,故利爪乃生。叔本華說,宇宙中的一切生命,實為一盲目的意志(願欲)所支配。他把佛家所說,有情生命為一種「無明」所支配,在生生死死的流轉過程中的意思表達了。
三‧智慧之起及如實觀生命之欲求
目的論的宇宙論表現人對人生的樂觀精神,使信之者充滿希望。但是,人實際所見,正如叔本華所描述者。佛家則追本溯源,要人如實觀的就是,人各有欲求,必互相矛盾,不能配合便會把其他人化為工具而利用,以滿足自己的欲望。人之欲望無盡,故利用他人為工具的方式亦無盡,世上互相爭勝而殘殺之事不斷。要說救治之道,就要首先面對此而提供解決之道。
佛家說,有情生命互不相知,不知遂他人之欲,只求遂己之欲。互不相知,不知互遂其欲,故人總覺前有陷阱,後有追兵,互相猜疑,恐懼與不安乃生,憤恨與不滿乃起。人與人互相敵對,生命就在煎熬中。故佛家要說,「互不相知」是造成有情生命苦痛煩惱之源。
佛家要人明白,人應當知他人的欲求。人只知己而不知有人,此是一大無明,可說是根本癡。既不相知而互相爭勝競存而居強而凌弱,這是根本慢。人將一切不順從我者,都視為敵人,這是根本瞋。利用他人為工具以滿足自己的欲求,這就是根本貪。歸根到底,有情生命之「根本癡」(大無明)乃生一切貪、瞋、慢。
生命的核心的苦痛根本在人之貪、瞋、慢。佛家要說,人間有許多思想學說掩蓋人之貪、瞋、慢、癡,那就是一大癡,一大無明。破此掩蓋,破去一思想上的幻構就是破「癡」之始,亦即智慧之始。
唐君毅(1909─1978)
哲學家,四川宜賓人。擔任中央大學講師、教授、哲學學系主任﹔後期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將西方和東方﹙中國‧印度佛教﹚哲學進行綜合和發展,著七卷《中國哲學原論》(1966-1975)對中國整個哲學傳統(包括儒家、佛學、道家)予以系統的再解釋,兩卷本《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1977﹚建立一個新哲學體系,闡明心靈的活動,從現實的生活逐漸向上求更高的價值,最後達到天德與人德一致的最高境界。 |
3.遊心法海 眾生平等思想的來源——種姓制度
撰文/賴靜涵
上一篇講到,佛陀與眾生的關係,是師生的關係。這樣的思想是有來歷的,得要從印度當時的文化與社會背景說起。這裏我們來探討「種姓制度」。
在佛陀的時代,印度是一個所謂的「種姓社會」,有著嚴格的階級劃分(到今天也還深受影響)。而多數印度人信仰婆羅門教。「種姓社會」是由外來的雅利安民族入侵印度逐步建立的。
雅利安人原來是中亞的白種人,在公元前三、四世紀的時候分別向東、西方遷移,向西遷入了歐洲,成為歐洲人的祖先,向東則遷入了波斯與印度。雅利安(Aryan)這個字,在梵文中是「神聖」的意思,所以自視甚高。「種姓」的梵文是Varna,意思就是「顏色」或是「品質」,起初雅利安人用「種姓」來區分自己與被征服者,後來演變成不同社會階級的分別。社會上每個人都會被歸類於某一階級,有固定的地位與職業,但卻是永遠無法改變的。
「種姓制度」總共分成四個階級,分別是「婆羅門」(Brahmans)、「剎帝利」(Kshatriyas)、「吠舍」(Vaisyas)與「首陀羅」(Shudras)。所謂的「婆羅門」就是社會上最上層的階級,他們認為自己是神的代言人,是被要求世襲的,而血統純淨的雅利安人,可以娶妻生子,掌管祭祀、教育、文化,並有解釋經典的權利。他們擔任國王的老師、大臣,或是教師,也因此經濟富裕,成為擁有眾多奴隸的大地主。「剎帝利」則是指掌握統治權的王族或是武士階層,受教於婆羅門。佛陀與他的家族就是屬於這種階級。「吠舍」則是指從事士、農、工、商的一般社會人士。最下階層的「首陀羅」就是奴隸、賤民,被當作是失去人格、也沒有人權的階級。
印度種姓制度是非常嚴苛的,婆羅門強調血統純正,至少七世以上都必須是純種婆羅門才能擔任相當的職位,所以不接受混血與混種的通婚。剎帝利與吠舍則被許可混種通婚。最倒楣的就是首陀羅種,不僅被人輕賤對待,甚且被貼上「不可接觸」的標籤,被認為只要碰觸到他們,就會非常倒楣。所以長期以來一直接受著低賤的待遇,這種倒楣的待遇卻是首陀羅種永遠不可改變的。所以,如此不平等的錯誤觀念,日後變成為佛陀倡導「眾生平等」觀念的主要來源。
4. 自在閒 各人價值觀
撰文/溫綺玲
有一位麥姑娘,在醫院裏工作,每有出家人入院,她都盡心照顧。昨日突然接到她的電話,還以為是師父病了。
「有些事情,想不通,憋了好些時候。」
麥姑娘剛皈依三寶,一向對人細心,性格恬靜,鮮有見她發牢騷的。
「最近有位師父入院檢查身體,出入都是豪華大房車,出院時,聽見師父身邊的居士們說,要與師父到高級會所食飯。出家人,不用那麼奢華吧﹖」
我問她﹕「有一位居士,覺得師父需要一隻手表看時間,便送了一隻勞力士金表給師父。你說,有沒有問題呢﹖」
「那師父有沒有接受﹖」
「師父戴上了。還給BBC電視台的一位女編導看到了,覺得出家人四大皆空,為何會戴名貴奢侈品。」
「送表的居士,他覺得該款表最耐用,在他的能力來說,買一隻勞力士,等於一般人買一隻電子表無異。對師父來說,他看見的只是兩支針展示的時間數字而已。所不同的,卻是旁人的分別心。」
「其實師父可以拒絕的。」麥姑娘仍覺得出家人不應戴上那隻表。
「因為慈悲之故,哪管居士奉上的是一碗豆漿,還是一桌齋,對師父們來說,所接受的,都是居士的心意,不是那些食物。若拒絕,善信便失去布施的機會了。」
「照你說,若然師父有病,人人要奉上心意,各自奉上仙丹靈藥,師父要慈悲,都接受吃下,那豈不是要弄出人命﹖」
「對呀,所以師父教落,布施都要有智慧呢﹗」
5. 漫畫
圖/小子

6. 東蓮在線 www.buddhistdoor.com
佛法講座﹕Overcoming Anger, Worries and Anxieties
日期﹕11月18日(周六)下午2﹕30
主講﹕瑪興達法師
一日禪修營
日期﹕11月19日(周日)上午8﹕15至下午4﹕00
主持﹕瑪興達法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查詢電話﹕2572 2437
7. 香江點睛
講座﹕ |
《成唯識論》 |
主辦﹕ |
佛教法相學會 |
講者﹕ |
李潤生居士 |
日期﹕ |
11月19日起逢周日上午10﹕30 |
地點﹕ |
香港大坑道9號A真言宗女居士林禮堂 |
查詢﹕ |
2771 8161 |
講座﹕ |
Infinite Life |
主辦﹕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與東蓮覺苑 |
講者﹕ |
Prof. Robert Thurman |
日期﹕ |
11月20日下午7﹕00 |
地點﹕ |
香港大學莊月明物理樓 |
查詢﹕ |
2241 5078 |
8. 預告﹕11月22日星期三
何濼生﹕〈心靈導師的傷痛〉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