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卷首語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脫
撰文/愚子

著名的文學家魯迅先生曾講過這樣一則寓言﹕從前,有一位大財主為他的新生兒子做一周歲生日,大宴賓客,很多人到場祝賀。其中有一人建議在場的每一個人講一句吉利的話,為小孩祝福。附和聲隨之而起。有人說﹕這孩子長大後很英俊﹔有的講﹕他會做大官﹔或說﹕他會娶一位很漂亮的太太……,大財主聽了以後非常高興。但他突然注意到一位有智慧的人一言不發。由於財主平時對他很敬重,所以請他講話。這位智者非常為難地說﹕「如果我講真話,你會不高興,如果我和別人一樣講假話,我又不高興,所以還是沉默為好。」財主說﹕「只要你講真話,我一定會高興。」智者說﹕「剛才那麼多人講的話,將來會不會兌現,我不太清楚。但有一件事件我肯定知道,就是這個小孩有一天會死的。」大財主聽了這話之後,非常不高興,但也無奈。慶典因此不歡而散。這雖然是一則寓言,但卻告訴我們,現實的生活中,不少人糊裏糊塗的生活了一輩子,儘管死亡天天威脅著他們,但他們從來就不肯正視,糊裏糊塗地生活了一輩子,到頭來還不知自己是如何死的﹖正如同一個病入膏肓之人,卻仍然諱疾忌醫,實在是可悲﹗可憐﹗可嘆﹗

痛苦其實是一種感受

人從出生開始,就注定與痛苦結緣,以死亡而告終,從整個人的生命看,就是一個悲劇的過程。

人的痛苦有好多種,公認的,一直流傳的就是所謂的生、老、病、死。可我覺得,精神上的痛苦有時比肉體的還甚。

佛教的輪迴學說,把生列為人生第一大痛苦。說人從上一世死亡一剎那就到了現世,據說有些高僧在入定時是可以回憶、感受到前幾世的經歷的,在感受出生時是非常痛苦的。據科學研究,人的出生過程也是很痛苦的。在母親的子宮裏要撕破包裹著的胎盤,要通過狹窄的產道,而且這一過程不是短時間完成的,在母親撕心裂肺的疼痛中,嬰兒也是萬分痛苦的。

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相信時間是醫治心靈傷痛的最好良藥吧,一切都會過去的。

Go to Issue Menu2. 唐君毅觀照人生苦痛
撰文/梁瑞明 插圖/小子

生命充滿煩惱苦痛,非語言所能盡述。上世紀大儒唐君毅先生著《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論佛教的「普渡眾生境」,說佛教徒必如實觀生命之苦痛才能真正解除人生之苦痛。

一‧生命之苦痛與四弘誓願

佛家說普渡眾生,這是一種廣大無邊的宇宙感情,此宇宙感情遍及一切有情生命。佛對一切有情生命的慈心悲情,由他對一一有情生命直感其苦痛而來,他感的苦痛是存在的具體的。眾生之苦痛無窮,佛的慈心悲情亦無窮,救度眾生之事亦無止境,故佛家有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家要人對生命之痛苦作如實觀。有情生命之苦痛是具體的,人對其苦痛之同情共感也是具體的,不能對其苦痛煩惱只作想像構造。對他人的苦痛失去真實的感受,他人的「苦痛」就變成知識上討論的話題,故佛不會以普遍性的語言來討論生命之苦痛。佛「知」眾生之痛苦,此「知」不是抽象的知識的知,是澈入生命而與之同情共感的知。

二‧掩蓋苦痛的幾種思想學說

人對一己之痛苦煩惱都覺難以忍受,時時想法子掩蓋,還要他去承擔他人的痛苦,則他要承擔的苦痛之量就無窮,故世間的人便處處求斷絕同情共感。實則,人用盡一切方法求絕去痛苦,苦痛卻像黏在手上的濕麵粉不能甩脫。生命與苦痛相俱,人非如實觀不可。

世間有許多思想學說,足以使人為掩蓋苦痛找到理據,使人面對眾生之苦痛而麻木不仁。

一是唯我論者。他們說,人只能自感自己的苦痛,不能感知他人的苦痛。對一張桌子,人可用眼耳感知之﹔他人的苦痛卻非眼所能見手所能觸,苦痛即使是真實的,亦無法令他人知。這說法使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共感不可能。

二是表象論者。他們說,人有苦痛也只能由其表情見,人之苦痛附屬於身體,如煙附屬於火。其說使人所感苦痛失去獨立地位,使人們以為苦痛是不真實的。

三是唯物論者。他們把「我」等同於身體,身體純依物理生理法則而活動。他們把人的苦痛歸因於生理要求不能滿足,生理滿足了就沒有苦痛。他們漠視苦痛之起與人感生命無常的關係。

三種學說之外,尚有目的論的形上宇宙論,也阻隔人對有情生命痛苦有的同情共感。

目的論者說,生物界的每一個事物都朝向一目的,橡子要長成樹,蕾要開出花朵,嬰兒要長成一個人,蝌蚪要長成一隻青蛙。每一類生物都有一共同目的。他看宇宙,見生物有共同目的,非生物亦有共同目的。每一個、每一類事物都在實現其潛能,朝向一共同的目的。這種宇宙觀對生命顯示樂觀的看法,說世上事物一個個、一類類、一層層,互相配合,沒有衝突。生命各有他自己的願欲,每個人的欲願互相配合,沒有矛盾衝突。

目的論宇宙觀,是漠視事實的說法。近代西方哲學有一位受佛家思想影響的哲學家叔本華,說人為意志力的存在,人受一種原始的、無原因且盲目的活動力支配。宇宙中的生物之一切創造都有「生活意志」在後面推動。人欲以指取物,故手指增長了﹔牛欲以角拒敵,故角生出來了﹔虎欲以爪捕食,故利爪乃生。叔本華說,宇宙中的一切生命,實為一盲目的意志(願欲)所支配。他把佛家所說,有情生命為一種「無明」所支配,在生生死死的流轉過程中的意思表達了。

三‧智慧之起及如實觀生命之欲求

目的論的宇宙論表現人對人生的樂觀精神,使信之者充滿希望。但是,人實際所見,正如叔本華所描述者。佛家則追本溯源,要人如實觀的就是,人各有欲求,必互相矛盾,不能配合便會把其他人化為工具而利用,以滿足自己的欲望。人之欲望無盡,故利用他人為工具的方式亦無盡,世上互相爭勝而殘殺之事不斷。要說救治之道,就要首先面對此而提供解決之道。

佛家說,有情生命互不相知,不知遂他人之欲,只求遂己之欲。互不相知,不知互遂其欲,故人總覺前有陷阱,後有追兵,互相猜疑,恐懼與不安乃生,憤恨與不滿乃起。人與人互相敵對,生命就在煎熬中。故佛家要說,「互不相知」是造成有情生命苦痛煩惱之源。

佛家要人明白,人應當知他人的欲求。人只知己而不知有人,此是一大無明,可說是根本癡。既不相知而互相爭勝競存而居強而凌弱,這是根本慢。人將一切不順從我者,都視為敵人,這是根本瞋。利用他人為工具以滿足自己的欲求,這就是根本貪。歸根到底,有情生命之「根本癡」(大無明)乃生一切貪、瞋、慢。

生命的核心的苦痛根本在人之貪、瞋、慢。佛家要說,人間有許多思想學說掩蓋人之貪、瞋、慢、癡,那就是一大癡,一大無明。破此掩蓋,破去一思想上的幻構就是破「癡」之始,亦即智慧之始。

唐君毅(1909─1978)

哲學家,四川宜賓人。擔任中央大學講師、教授、哲學學系主任﹔後期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將西方和東方﹙中國‧印度佛教﹚哲學進行綜合和發展,著七卷《中國哲學原論》(1966-1975)對中國整個哲學傳統(包括儒家、佛學、道家)予以系統的再解釋,兩卷本《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1977﹚建立一個新哲學體系,闡明心靈的活動,從現實的生活逐漸向上求更高的價值,最後達到天德與人德一致的最高境界。

Go to Issue Menu3.遊心法海 眾生平等思想的來源——種姓制度
撰文/賴靜涵

上一篇講到,佛陀與眾生的關係,是師生的關係。這樣的思想是有來歷的,得要從印度當時的文化與社會背景說起。這裏我們來探討「種姓制度」。

在佛陀的時代,印度是一個所謂的「種姓社會」,有著嚴格的階級劃分(到今天也還深受影響)。而多數印度人信仰婆羅門教。「種姓社會」是由外來的雅利安民族入侵印度逐步建立的。

雅利安人原來是中亞的白種人,在公元前三、四世紀的時候分別向東、西方遷移,向西遷入了歐洲,成為歐洲人的祖先,向東則遷入了波斯與印度。雅利安(Aryan)這個字,在梵文中是「神聖」的意思,所以自視甚高。「種姓」的梵文是Varna,意思就是「顏色」或是「品質」,起初雅利安人用「種姓」來區分自己與被征服者,後來演變成不同社會階級的分別。社會上每個人都會被歸類於某一階級,有固定的地位與職業,但卻是永遠無法改變的。

「種姓制度」總共分成四個階級,分別是「婆羅門」(Brahmans)、「剎帝利」(Kshatriyas)、「吠舍」(Vaisyas)與「首陀羅」(Shudras)。所謂的「婆羅門」就是社會上最上層的階級,他們認為自己是神的代言人,是被要求世襲的,而血統純淨的雅利安人,可以娶妻生子,掌管祭祀、教育、文化,並有解釋經典的權利。他們擔任國王的老師、大臣,或是教師,也因此經濟富裕,成為擁有眾多奴隸的大地主。「剎帝利」則是指掌握統治權的王族或是武士階層,受教於婆羅門。佛陀與他的家族就是屬於這種階級。「吠舍」則是指從事士、農、工、商的一般社會人士。最下階層的「首陀羅」就是奴隸、賤民,被當作是失去人格、也沒有人權的階級。

印度種姓制度是非常嚴苛的,婆羅門強調血統純正,至少七世以上都必須是純種婆羅門才能擔任相當的職位,所以不接受混血與混種的通婚。剎帝利與吠舍則被許可混種通婚。最倒楣的就是首陀羅種,不僅被人輕賤對待,甚且被貼上「不可接觸」的標籤,被認為只要碰觸到他們,就會非常倒楣。所以長期以來一直接受著低賤的待遇,這種倒楣的待遇卻是首陀羅種永遠不可改變的。所以,如此不平等的錯誤觀念,日後變成為佛陀倡導「眾生平等」觀念的主要來源。

Go to Issue Menu4. 自在閒 各人價值觀
撰文/溫綺玲

有一位麥姑娘,在醫院裏工作,每有出家人入院,她都盡心照顧。昨日突然接到她的電話,還以為是師父病了。

「有些事情,想不通,憋了好些時候。」

麥姑娘剛皈依三寶,一向對人細心,性格恬靜,鮮有見她發牢騷的。
「最近有位師父入院檢查身體,出入都是豪華大房車,出院時,聽見師父身邊的居士們說,要與師父到高級會所食飯。出家人,不用那麼奢華吧﹖」

我問她﹕「有一位居士,覺得師父需要一隻手表看時間,便送了一隻勞力士金表給師父。你說,有沒有問題呢﹖」

「那師父有沒有接受﹖」

「師父戴上了。還給BBC電視台的一位女編導看到了,覺得出家人四大皆空,為何會戴名貴奢侈品。」

「送表的居士,他覺得該款表最耐用,在他的能力來說,買一隻勞力士,等於一般人買一隻電子表無異。對師父來說,他看見的只是兩支針展示的時間數字而已。所不同的,卻是旁人的分別心。」

「其實師父可以拒絕的。」麥姑娘仍覺得出家人不應戴上那隻表。

「因為慈悲之故,哪管居士奉上的是一碗豆漿,還是一桌齋,對師父們來說,所接受的,都是居士的心意,不是那些食物。若拒絕,善信便失去布施的機會了。」

「照你說,若然師父有病,人人要奉上心意,各自奉上仙丹靈藥,師父要慈悲,都接受吃下,那豈不是要弄出人命﹖」

「對呀,所以師父教落,布施都要有智慧呢﹗」

Go to Issue Menu5.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6. 東蓮在線 www.buddhistdoor.com

 佛法講座﹕Overcoming Anger, Worries and Anxieties
日期﹕11月18日(周六)下午2﹕30
主講﹕瑪興達法師

一日禪修營
日期﹕11月19日(周日)上午8﹕15至下午4﹕00
主持﹕瑪興達法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查詢電話﹕2572 2437

Go to Issue Menu7. 香江點睛

講座﹕ 《成唯識論》
主辦﹕ 佛教法相學會
講者﹕ 李潤生居士
日期﹕ 11月19日起逢周日上午10﹕30
地點﹕ 香港大坑道9號A真言宗女居士林禮堂
查詢﹕ 2771 8161

 

講座﹕ Infinite Life
主辦﹕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與東蓮覺苑
講者﹕ Prof. Robert Thurman
日期﹕ 11月20日下午7﹕00
地點﹕ 香港大學莊月明物理樓
查詢﹕ 2241 5078

Go to Issue Menu8. 預告﹕11月22日星期三

何濼生﹕〈心靈導師的傷痛〉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