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說「愛」
文/淨因

大陸每年因吃河豚中毒死亡的人數,僅蘇南一地就有四百多人,但吃河豚的人卻每年有增無減,只因河豚的肉有「海魚之香、河魚之鮮」,令人迷醉,以至拚死也想冒險一試。

人們常把美色比喻為河豚,男子明知「吃」多了或 「進食」不當,都必死無疑,然而還是死得心甘情願,拚命「爭食」。佛家以「愛不重,不生娑婆」一語道出其中原由﹕「愛欲」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具有極大的誘惑性和殺傷力,可以使人茶飯不思、神魂顛倒。明朝陸道威先生曾說﹕「色之迷人,如水蕩舟,當牢舵,自不迷所向。」由此觀之,著名的理學家也不否認美色之迷人與可愛。不過,賢者與普通人有別,賢者能「牢舵」,普通人卻見色心動,情海波濤洶湧,不能自主。愛神邱比特,矇住雙眼,四處亂射愛情箭,一箭穿心。這也形象地描繪出愛情的難以捉摸與魔力。

既然飲食男女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人人皆為此而奔波忙碌、樂此不疲,那麼如何才能「牢舵」,妥善處理好這人生不可避免的「大事」,獲得人間真愛呢?我們可從古人造字中得到有益的啟發。

「愛」與「情」都是以「心」為其部首,如果將「心」移除,則成了「受」與「青」。換而言之,「愛」無「心」,則令人難以忍受;「情」無「心」,帶給人們的只能是青而澀的苦果。更有趣的是,泛愛便是三心二意,爛情往往薄情,兩者也同樣是錯過真愛的致命原因。

佛家常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對想要獲得真愛的人來說,也同樣有幫助。換而言之,要獲得真情之愛,送花是形式,用心是關鍵;專心是「靈丹」,多心是「毒藥」。

有了愛慕的心、承諾的心、專注的心、關愛的心、奉獻的心、感恩的心、讚賞的心、尊重的心、理解的心、寬容的心、妥協的心、忍讓的心、體諒的心,真情之愛就在你的身邊。

 
「佛家說世界無常,是說任何東西都會變,
都有變數存在, 所以要時常提醒自己珍惜對方,
感情有變時就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坦然接受。」
文/俞如 圖/吳偉樂

淨達法師說,愛的同時是給予對方空間和自由,不是要控制對方的思想、行為。

上周適逢中國的元宵加上西方情人節,是為情所困者觸景傷情、一時想不開的高危時刻。本來當愛情變了味,緣盡了就該放手,但世人卻總難做到。對很多人來說,愛情很難沒煩惱。慈航淨院的釋淨達法師說,這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是愛自己為先,令我執成了愛情煩惱的根源。

佛教常勸人要放下萬緣,不要執著感情,有人因此以為佛教是教人否定愛情,甚至反對婚姻制度。慈航淨院的釋淨達法師強調這是錯誤的︰「佛教不否定在家人的愛情,佛陀也沒有要求改變社會的婚姻制度,他只是說,在家人和出家人要各盡本分,在家人做在家人的事,出家人做出家人的事,不可混淆。」

愛情是黏著、愛欲

淨達法師解釋,佛教有所謂真諦和俗諦,諦者即真理。真諦是站在已開悟的聖者角度來看,俗諦則指社會上大家公認、同意的事物。佛教要求出家人遠離男女之欲,是站在覺者層次對出家人的要求,但在俗諦上,佛陀從沒有刻意改變社會原有的生活方式。「佛陀不反對在家人結婚,但如果說結婚是最終的人生,佛家會說未必。如果婚姻真是那麼甜蜜,世上怎會有那麼多夫妻吵架、離婚或殺害的事件出現?結婚不是一個完全的選擇,但既然世人有這樣的practice(實踐),佛教不反對,只是告訴你,愛情其實是一種黏、一種愛欲。」

愛己為先 造成佔有

人本來就是居於欲界中的有情眾生,當然會有愛欲、色欲、食欲等等欲望。佛家說的愛欲有很多方面,淨達法師指出,世人最大的愛欲是愛莫過於愛己︰「我們每個人都是愛自己為先,佛家稱之為『我執』,即愛自己,因此『有我』就會有我執、我貪、我愛、我慢,所以說愛莫過於愛己,然後從愛己之中,再分支出你的愛去佔有其他東西,如︰屋、車、親屬、妻子、丈夫、兒女等等,所以大家都會說這是『我的』丈夫、『我的』兒子,會對人說,我的兒子有多聰明,入了名校、考到大學、做了大律師,全都是我、我、我、我為出發點,覺得這些都是屬於自己,以為真的擁有。」「愛」於是理所當然成為一種佔有心,當對方離開時,我們會不捨,因為仍以為對方是屬於自己的東西。

貪愛愈強 痛苦愈重

「有時你可以說愛情是自私的,所以佛家強調慈悲,不強調愛,愛的同時是給予對方空間和自由,不是要控制對方的思想、行為,慈悲心是一種沒有黏著、佔有的心態。愛很多時則是一種佔有和不放,例如老公只要多望別的女人一眼,太太已不高興,這就是佔有;或者太太和別的男人說說話,老公不喜歡,這就是佔有。佛家說你可以對你的妻子慈悲,這是一種過濾了的愛,佔有的愛不是以清淨心對待對方,而是要佔有對方,佔不到的話,就會出現殺夫、虐妻等悲劇,只因覺得對方不聽從自己。」 

在佛家眼中,世間萬物依緣而生,緣聚則聚,緣散則散,就連「愛上對方」也是因為「眾緣和合」,才會令人做出這種抉擇。例如起碼你遇上的人是五官端正,你有機會跟他見過面、說過話等等,一般人不會愛上一個連見也沒有見過的人,只要其中任何條件缺一,可能就無法愛上。同樣道理,當形成愛情的因緣條件有所變化,令感情生變,本來就是平常的事。一如淨達法師說︰「《八大人覺經》中的第一覺悟就是世間無常,說明萬事萬物都在不斷變化。但人類的毛病卻是不喜歡變,尤其對自己喜歡的事物,更加不希望有變。但這世界不由得我們控制,佛家說世界無常,是說任何東西都會變,都有變數存在,所以要時常提醒自己珍惜對方,感情有變時就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坦然接受。」

諸行無常 對治煩惱

愛情雖然美好,但如見解不正確,卻可導致極大痛苦。「你的貪愛愈強,你的痛苦愈重。」法師直言有不少在家學生,亦因為放不下前一段感情而受困︰「雖然痛苦,但不代表你不可以慈悲對待對方,對他的執著少一點。」佛家之中,一直稱呼共同在解脫道上修行成長的夫妻為菩薩伴侶,淨達法師強調︰「佛家說在家人一樣可以開悟,沒有說淫欲會障礙開悟,淫欲不是其中之一,愛自己才是真正的障礙。你看維摩居士是在家人,一樣有妻子、兒女,同樣可在社會弘法。」

佛教的正見是指正確的想法,以諸行無常對治愛情的煩惱,不執取佔有,才是佛教徒對愛情的正確了解。最後問到維繫長久感情的真正智慧時,法師笑笑,答道︰「單方面是不行的。如果你去問那些老夫老妻,他們一定同時回答︰忍。意思是要互忍對方的短處,只有這樣,才會白頭到老。」

Go to Issue Menu3.

不打妄語
文/李焯芬

1998年11月9日,美國猶他州土爾市的一名小學校長——42歲的路克,在雪地裏爬行1.6公里、歷時3小時去上班,受到過路人和全校師生的由衷尊敬。
原來,這學期初,為了激勵全校師生的讀書熱情,路克曾公開打賭:如果你們在11月9日前讀書15萬頁,我就在當天爬行上班。

全校師生猛勁讀書,連校內附設的幼兒園內、年紀大一點的孩子也參加這活動,終於,全校師生在11月9日前讀完15萬頁書。

有的學生打電話給校長﹕「您爬不爬?說話算不算數?」也有人勸他:「你已達到激勵學生讀書的目的,不要爬了。」但是路克堅定地說:「一諾千金,我一定爬著上班。」

與平日一樣,路克那天早晨七點離開家門,所不同的是他沒有駕車,而是四肢地爬行上班。為了安全和不影響交通,他不在公路上爬,而在路邊的草地上爬。來往的汽車向他鳴笛致敬,有的學生索性和校長一起爬,新聞記者也前來採訪。

經過3小時的爬行,路克磨破了五副手套,護膝也磨破了,但他終於到了學校,全校師生夾道歡迎自己敬愛的校長。當路克從地上站起來時,孩子們蜂擁而上,抱他、吻他……

朋友,你是否曾為了逞一時之快而講過一些豪言壯語,許下過一些諾言?當面臨諾言必須實現時,你又是如何處理呢?打賭之前要先深思,如果賭輸的結果是你並不想實踐或根本就做不到時,這樣還未賭你就已經輸了。

Go to Issue Menu4.

永明延壽
撰文/知歸

唐代中葉後,禪宗與淨土宗大盛,二宗因修行方法不同,時有異辯,至五代十國時永明延壽大師的出現,提倡唯心淨土、禪淨圓融之說,影響日後二宗趨於合一。

大師於904年誕生於浙江餘杭,俗姓王,字沖元,曾在吳越王國邊防華亭擔任鎮將,督收軍需。933年棄官投浙江四明山龍冊寺翠岩令參禪師剃度出家,至939年受具足戒。在龍冊寺擔職數年後,大師便辭師往金華天柱峰習定九旬,再往天台山參法眼宗第二代祖師德韶國師。於一次普請會中,聽見墜薪之聲,豁然有悟,韶國師傳法於大師為法眼宗第三代祖師。在天台山這段期間,師常於國清寺結壇修21天的「法華懺」,又往天柱峰誦《法華經》,禪定及經教功夫日深。

960年,吳越錢忠懿王見杭州靈隱寺極需重修,便請大師往靈隱復興殿宇,一年後因永明寺(即淨慈寺)住持道潛大師往生,吳越王便邀大師住持永明,大師居永明寺15年間,度弟子1700人,亦在這段時期完成其百科全書式的《宗鏡錄》及《萬善同歸集》等重要著作。前者集天台、華嚴、唯識三宗大師的論辯而加以梳理,後者則博採慈愍、飛錫的觀點,建立禪淨合一之修持。大師又撰有《心賦》及《觀心玄樞》二書,奠定其心學系統。

大師晚年再返天台為萬眾傳授菩薩戒,又曾參與杭州六和塔的工程,鎮伏錢塘羅剎江潮汐之險。至976年,大師自知時至,梵香告眾,跏趺而寂,世壽72,僧臘42,翌年正月,建舍利塔於大慈山。

Go to Issue Menu5.

文、圖/葉青霖

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閒。

Go to Issue Menu6.

出家人為何姓「釋」

問﹕出家僧尼為什麼都以「釋」為姓?有何根據?

答﹕中國俗語說﹕「道不問齡,僧不問姓。」道教中人,以修行其道家長生不老的法則,不喜歡外人問其年齡;而佛教僧尼出家後已棄捨俗家姓氏而以釋為姓。所以我們請教出家僧尼法號時,只可以說﹕ 「請問法師上下?」而不問法師貴姓。這是佛教的禮貌。

佛教傳入中國,開始的時候,所有出家僧尼都冠以自己俗家的姓氏。及至公元3世紀,晋朝道安大師訂立僧尼軌範,提倡僧尼捨棄俗家姓名,一律以「釋」為姓,以鞏固僧團組織。自此以後,出家僧尼姓釋,便成為法定規式,至今不易。

《增一阿含經》中有云﹕「四河入海,無復河名;四姓為沙門,皆稱釋種。」此也與道安大師所倡導的軌範一致。

以上內容輯錄自嚴寬祜居士和內地學生之間的佛學答問。

Go to Issue Menu7. 漫畫
圖/小子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