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辛苦與痛苦
撰文/淨因法師

陶侃為東晉名臣,立下赫赫戰功,後因遭人陷害而被降職調往偏僻的廣東。陶侃清閒無事,每天早晨把一百塊磚(甓)從書房裡搬到房外;到了晚上,再把磚搬回屋內。鄰居看到陶侃這樣持之有恆地每天搬磚,好奇地問:「你本可以過一種非常安逸的生活,為何要每天這樣辛苦地搬磚呢?」

在一般人看來,每天搬磚,消耗體力,確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然而人的體力猶如一口井,每天不斷汲水,新滲透出來的井水更純淨、清涼,這口井裡的水便成為活水;反之,若一口井長期不使用,井水反而變得很不新鮮,最終成為死水一潭,無法食用!人的體力又何嘗不是如此。陶侃立下戰功後,若居功自傲,過起養尊處優的生活,在醉生夢死中消磨時光,荒廢了身體,一旦國家有戰事,因體力不濟而無法馳騁戰場,內心的痛苦可想而知;反之,正因為陶侃在無戰事時仍能利用「搬磚」來鍛煉體力,國家一有戰事,他被提升為征西大將軍兼荊州刺史,都督八州軍事,封爵長沙郡公,聲名顯赫。

同樣, 對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每一個成功都是用辛苦和汗水換來的。辛苦並不可怕,因為年輕、具有活力的生命,猶如一口井,辛苦工作一天猶如從井中取水,一覺醒來,體力自然恢復,更具活力,可以做更多有意義的事;反之,時下有一些年輕人,眼高手低,欲望多而又不願辛苦付出,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內心的痛苦由此而生。

由以上分析可知,佛陀講人生是苦,主要是指心靈上的痛苦。這種痛苦與辛苦既不完全相同,又有內在的聯繫。辛苦主要是指體力上的消耗,而痛苦則是心靈上的折磨;辛苦不一定會痛苦,痛苦也不一定會辛苦;通過辛苦的工作可以減輕或避免痛苦,對痛苦的反思可以激發起一個人去辛苦勞動。但願每一個人都能心甘情願地做一個「運甓翁」,以自己的辛苦來磨煉自己的意志,從而消除未來心靈的痛苦。

 

撰文/黃夏柏 攝影/吳偉樂
衍空法師指出,平靜有助調服心靈。

都市人被各式病痛疾患苦苦纏繞,藥片藥水不離手,難免叫苦連天: 「點解我咁唔好彩?」「點解偏偏選中我?」怨天尤人的唾沫飛散的當兒,可知道那治療良方就在跟前。衍空法師即將就「病」開講,他提醒大家,別老往那胡亂臆測的方向走,必須面向「世間真實事」,那是摸索健康之途的關鍵。

暴雨過後,空氣中仍瀰漫着濕氣,繞過繁忙悶熱的旺角,走進覺醒心靈成長中心,穿過雅致的園子,陽光染進,心下豁然,彷彿和此刻求「心藥」的情景相配合。的確,聽說衍空法師將以「點解我會病」為主題,在「琉璃光照」身心靈健康講座系列上開講,便想像那是拆解心靈與疾病關連的一課,因而前來求「心藥」。

對此冒昧的來者,衍空法師輕輕一笑,指出病可分為身體病和精神病,身體毛病和心靈問題,是互為影響的。然而,當中的關係,卻不是他在講座要探討的重點,他沒有準備各種「良方」來回應「點解我會病」此一問,反而,他先退後一步,問一句: 「點解我唔會病?」

「點解我唔會病?」
「何以人能夠不生病?人是不會不生病的。佛陀在《四聖諦》指出,人是會病的,病是生命正常的一部分。我是會病的,我沒有超脫至可以不生病的境界,我亦沒有那麼大的能耐至可以不生病。」法師緩緩的解說。因為有了這個認知,人才會學懂珍惜、防患, 「你會因而小心飲食,對身體的照顧多一點,畢竟生病是合理的。若你明白這道理,就算不幸病了,也會泰然面對和處理這病」。

衍空法師直言,他想藉此一詰問,來討論「生病」背後的信念問題。疾患纏身,追溯源頭,很多人推諉到前世積下的業,今世來報。有些人會問:「我病,係咪我前世唔修?」、「是否業力驅使,業報到時?」、「是否幽靈鬼怪在作祟?」、「是否拜堂懺,做多點善事、布施,就可以痊癒?」,一連串「歸咎前世」和「虛疑妄想」的質疑怨懟,盤旋在無數人心中,揮之不去。

法師一頓,正色的說: 「佛並不是這樣看的。」

他引述《雜阿含經》中一篇〈世間真實事〉,篇章談及徒弟問佛陀,有位沙門婆羅門認為,一個人所承受的痛苦,都歸因於過去的所作所為。佛陀卻指出,此沙門婆羅門述說他無甚了解的東西,卻放棄一些他根本認識的事。所指為何?比方因為風寒而致的不適,或咽喉痰多的問題,或胡亂飲食,又或自害創傷,以至身邊人的他害,還有環境氣候帶來的毛病,各種各樣,皆可觸發身體承受不適之苦,這些都是我們能夠了解的「世間真實事」。

苛待身體自然吃苦

一則遠古的故事,沒有封著厚厚的塵,聽着就是貼身而來的。看看現代人,都市病亦步亦趨,這邊廂仍在惶惶然之際,那邊廂繼續日夜顛倒的放縱生活。法師指出,現今社會,沒有愛惜身體、懲罰自己的事件,俯拾皆是,簡單如沒有理會氣候轉變,適當照料身體;甚而濫用藥物,殘害健康,又或精神上,對遭遇不幸,心懷怨憤,不能釋懷,或自責過度,終日坐困愁城,乃至浮沉於無休無止的精神壓力和驚恐。如此種種,都回應了上文談及的「世間真實事」,它們皆在眼前,只是人沒有正視。

問法師覺得現代人最大的健康問題為何,他想了想,說: 「睡眠不足。」想身體健康,必須有充足的休息,但很多人不懂照顧身體,睡眠不足,身體欠缺休息,加上過度的壓力,不生病才怪。

然而,對於人現世承受的身心之苦,衍空法師補充: 「佛陀指出,往昔業力的影響,是存在的,但我們現世的苦與樂,是牽涉眾多因緣的;這裡想帶出,世間真實事,耳聽眼見所聞的事,都是重要的。」因此,不能把所有事都歸咎前世,而捨棄眼前的真實事,從這一點出發,人應該愛惜自己,對自己好一點,認清身邊人對你的影響,留意四時變化,好好料理健康。平靜心靈,活得健康,契機也就在這個關鍵上。

「琉璃光照」身心靈健康講座系列
講題:點解我會病
日期:9 月29 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3:00—5:00
地點:香港佛教醫院
查詢:2241 5080 / 2498 1638

健康心得

談天說病,好奇的記者,詢問衍空法師日常生活健康之道。飲食上,他注重平衡,會服用維他命補充劑來調節營養吸收。他更提到,打坐,對身體健康亦有裨益, 「因為打坐讓我對身體的變化更敏銳,察覺到身體內部是否出了毛病,從而不會胡亂進食,所謂『揀飲擇食』,其實是選一些適合我吃的東西進食」。

可見佛家修持,對維持健康也有作用,「學佛修持,能有助人獲取心靈健康,它讓人有一份內心深處的平安,有一個內心深處的歸依處,有了這一份歸依、肯定,人的生命在千變萬化的世間中,便有了方向和安樂」。

 

寧靜境界

在紛擾喧鬧的大都會,噪音無止,縱有片刻寧靜,亦要立即弄點聲響驅散那稱為「寂」的靜。

「現代人不知道平靜和寧靜的重要。平靜和寧靜,對心靈十分重要,要是沒有了靜,心靈便無法調服,日積月累便演變成病。寧靜, 給心靈空間, 讓心得以休息。」靜音裊裊,空氣也像沉下來了,衍空法師慢慢的把那靜的聯想再推高一層,「即使休息,很多時亦無法享受一下寧靜。一個人懂得欣賞佛學,就是懂得享受寧靜的時候;享受無求的寧靜,享受無求、自在和解脫。」

此靜不同彼靜,不是渴求、想要擁有的靜,而是一份「無求的自在」,惟有在此「真自在」,才能享受真正的寧靜,法師引述佛陀所言: 「真正的寧靜,是明白不再渴望,那是真正開始生活,因為對未來不再渴求,才能生活在當下。」

 

Go to Issue Menu3.

修行之樂 平和而寧靜
撰文/賴靜涵

上期談及僧團內時有爭執,不過,也有精進修行的,令佛陀非常歡喜。

有一天佛陀散步,走到波利耶沙羅林來,森林裡有三位尊者在修行,分別是:阿那律、跋提與金毗羅。三人在家時感情很好,出家後也沒有改變。他們彼此間有一個約定,就是都要照佛陀的話,按照僧團的戒法來修道。

例如托缽後先回來的人會鋪好牀墊,其次盛水,放入瓶中,並準備抹腳用的淨布。布施的東西吃完後,剩餘的則收在清涼地方,或是沒有蟲子的水中,留給稍後返回的人吃。收拾好以後,洗乾淨雙腳,整理好講壇,走入室內禪修。稍晚回來的人,看到水不夠就會補充,再將洗腳布清洗乾淨,留給後來者使用。吃飯的人會將先前留下的食物吃完,才吃後來托缽所得的布施。然後重複之前人所做的事情,將講壇整理好,也進入室內靜修。

黃昏時,完成禪修的人,會主動去盛水,力量不足時,只需舉手,便有人幫忙。因為禪修的緣故,必須寂靜,不可說話。僧團內五天一次會議,商討問題,以及報告個人修行心得。過著這樣平和而圓滿的生活,三人都感到非常快樂、滿足。

佛陀看到他們安分守己的過日子,心中很快樂。但當天擔任守林的人並不認識佛陀,他遵照僧團規矩阻擋佛陀前來: 「大德!這裡有三位修行者在修行,請止步。」佛陀微笑著,輕聲告訴他: 「他們三個看到我,會很高興的。」守林的人便入室內報告,三人一看是佛陀光臨,高興極了。阿那律來接捧佛陀的衣缽,跋提去鋪好牀墊,金毗羅趕忙準備水瓶與淨布讓佛陀洗腳。佛陀看到三人如此齊心,非常愉快地說: 「在平和的環境下修道,過着無爭的安樂生活,一心一德,一師一道,如同水乳交融那樣和合,實在很圓滿!」於是為三人開示了五

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的道理。這些道理讓三人感到無比喜悅,就連天界的眾生也沒有他們內心的歡喜與實在!

佛陀不喜歡愛爭執的人,更不予理睬。三人安心辦道的消息傳開後,大家都非常欣賞,也和佛陀一樣摒棄爭執,亦令愛爭的人有所省悟,知道懺悔,僧團內爭執的氣氛也漸漸緩和下來。

(四十六)

Go to Issue Menu4.

過午
文、圖﹕知歸

僧團有過午不食之制。

僧團有過午不食之制,稱為「不非時食」或「持齋」。所謂「時」是指由晨早日出至中午,此段時間,象徵光明轉盛,而日中以後至夜後分,光明轉晦而滅,故名「非時」。

按印度傳統,從日出至日中之時,人們從事經營事務,淫惱不發,故比丘托缽乞食,是適當時候;若在日中至深宵,人們往往宴會作樂,若比丘在此時遊行托缽,則容易有所觸惱,為人誹謗,故佛制比丘於此時段,應靜坐修禪或誦經迴向,不入聚落。在《毗羅三昧經》有謂:「早起諸天食;日中三世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修行者不作非時食,為斷六趣之因,而習三世諸佛之行。而《雜譬喻經》更謂佛言一日持齋,能得六十萬歲糧餉,復得以下五福:

  1. 少病身安;
  2. 少睡;
  3. 少淫;
  4. 得生天上;
  5. 識宿命。

直至今日,南傳上座部均嚴格遵守此制,若僧侶乘坐南傳佛教國家經營的航班,中午過後亦不會奉上餐食的。

Go to Issue Menu5. 誠邀你參與
「生死兩相安」分享會

佛教因生死大事,出現於世。悲、願、行、智,無非自度度他,離生死苦,得涅槃樂。生死,是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必須面對的。生死
兩相安,更是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必須掌握。愈早掌握生死兩相安,愈早掌握生命的智慧。

由《明覺》特刊主辦、東蓮覺苑贊助的「生死兩相安」分享會,邀請到謝建泉醫生、葉青霖、王廷琳,與你分享生死經歷和心得。

謝建泉醫生:三種平安死而無憾

(謝建泉,生死教育學會創會會長、香港善終服務會創會委員之一。深感照顧末期病人身心靈的重要,決心推動善終服務。)

據一項調查發現,逝者得到三種平安,就是「好死」:身體平安、心理平安、心靈平安。

身體平安,意指把痛苦減到最低。心理平安,是沒有人事牽掛,家庭責任完成,資產分配妥當。心靈平安,是有生存意義,感到一生沒有枉過,有尊嚴的離開,對死後的前路有盼望。能夠做到這三項,就死而無憾。可見,只要懂得處理和安排,是可以做到「好死」的。生死兩相安,是可以做到的!

葉青霖:把握當下積極助人

(葉青霖,名攝影家、多間慈善機構義工。經歷父親計劃退休時逝世,體悟生命的意義。)

於1977 年出道,葉青霖憑著豐富的設計感、濃厚的色彩、敏銳的光源觸覺、跳躍的動感,成為首批著名華人攝影師。1994 年父親逝世,令葉青霖開始追尋生命的真正價值,2000 年開始積極投入義務工作,作品亦以攝出生命為特色。把握當下,是葉青霖入行30 年,最深的感受!

他將舉辦「超視聽慈善音樂會」協助善寧會,編印《生死兩相安》圖文集,推動生死兩相安。

王廷琳:首次知道何謂離開
(王廷琳,著名舞蹈家、多間慈善機構義工。經歷父親突然死亡,體悟生命的意義。)

1993 年王廷琳正在投入排練時,有人叫停,請他馬上去醫院: 「你的父親在深切治療部。」

「我腦中一片空白,不明白什麼是『父親在深切治療部』?從小到大,父親埋頭工作,父子很少傾談,不知何故,父親突然進了深切治療部?原來父親被車撞倒,情況危殆! 『什麼是情況危殆』? 醫生說: 『他的腦幹已經死亡!』腦幹死亡又是什麼?我跪在父親床前,看著父親說:我們很久沒有聊天,我還未對你說『我愛你』,我們之間曾經有些爭拗仍未解決,你真的這樣就離開,不給我機會說『我很愛你』……

「拔喉後,我目睹父親的身體在我面前經過,一直遠去,我第一次明白什麼是『離開』,我明白,生死只是在呼吸之間!」

「生死兩相安」分享會
日期:2007 年9 月23 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2:30 至4:00
地點:跑馬地山光道11 號寶覺小學禮堂
免費入場。歡迎電郵[email protected]
座,亦可即場參加。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襌修課程﹕活在當下
日期:9月15日起(逢周六,為期8周)
時間:下午2﹕00至4﹕00
導師﹕法護法師
費用:$120

周日念佛晚會:誦念《阿彌陀經》
晚上7:00
念佛 繞佛 坐禪 開示 迴向
主持:苑長妙慧法師

瑜伽、瑜伽行與智慧禪
周六 上午9﹕30;下午2﹕30
導師﹕黃耀光居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以上查詢:2572 2437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黃夏柏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