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母親的作意
文/愚子

耶穌與門徒們一起行走,路上看到一個天生瞎眼的人。其中一名門徒困惑不解地問耶穌﹕「這人一生下來就瞎眼了,是誰犯了罪?是這人自己呢?還是他的父母?」耶穌回答說:「兩者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來。」

人們慣性地往瞎眼、癌症等負面因素思考,總想挖出人性的瘡疤來。耶穌的另類思考,猶如一記當頭棒喝,引導人們突破慣性思維,從新的角度看待人生的困苦﹕人們可以在關心、照顧瞎子的過程中,彰顯人性的光芒——愛心。在人類所扮演的各種角色中,母親的作意最能代表這種昇華的大愛。

有位一心向佛的母親,修習慈心禪多年,久未入門。她為自己無法體會慈心法要而愁眉苦臉。就在此時,自己寶貝的獨生子竟然患上了癌症。她傷心難過、憤憤不平,卻又無法跳出苦惱的深淵,老天爺出了一道「無解」的難題給她﹕天真無邪的少年,陽光燦爛的人生尚未開展,便莫名其妙地患上癌症,老天爺為什麼如此不公?她周而復始地陷入「失望——怨恨——痛苦」的泥淖而不能自拔。一天,靈光乍現,她陡地領悟到,命運之神一隻手閂上一扇門的同時,卻悄然地以另一隻手打開了另一扇門﹕這豈不是修習慈心禪的最好時機嗎?於是,她不再唉聲嘆氣、怨天尤人,取而代之的是以平和的心情來照顧愛子,用偉大的母愛去溫暖病兒的心,默默地祝願兒子早日康復。

在你我的身邊,其實充滿了無數為了子女的健康與幸福而任勞任怨、無償付出的母親。舉胡逸雲為例,她與她的兒子都曾經飽受癌症病魔的折磨。在親身經歷過癌患者及其家人驚恐不安與彷徨無助的日子後,胡逸雲創辦了兒童癌病基金會,宗旨是協助病患者及其家人共同面對現實並戰勝癌魔,爭取早日康復的機會。為了紀念兒童癌症基金會創立20周年,胡逸雲和國際學校近百名師生家長參加剃頭籌款活動,促進社會各界對兒童癌患者之關懷,改善治療兒童癌症的設施及服務,並宣導癌患者及其家人以平常心對待癌症,鼓勵患者及時就醫與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偉大的母愛,護佑病兒的生命之火;慈愛的種子,播撒在病兒的心田。 換個角度思考,往往可激發人性的光輝。這位在絕望中昇華大愛的母親,不僅自己走出病魔的陰霾,更進一步將「愛子心切、望子成龍」的親子之愛,開展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濟世情懷,彰顯了一位非凡母親的作意,值得社會大眾為之喝采。

 
 
文/俞如 圖/吳偉樂

胡逸雲落髮一刻。(照片由兒童癌病基金提供)

自從兒子患病後,Miami 自覺對人生、朋友、婚姻以至宗教的看法都有很大轉變。

Don 剛滿3 歲時,被診斷患上血癌,後來奇蹟地活過來,現已是一名身材健碩的外展訓練學校的教練。(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脫下帽子,露出光滑腦袋的胡逸雲,眼裏閃耀喜悅神釆。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體驗落髮,坦言從未想像過,落髮可以如此歡樂熱鬧。早前她和近百名國際學校的師生、家長和癌病兒童康復者,一起以削髮方式,為癌病兒童籌款,身體力行的場面,令身為兒童癌病基金會創辦人胡逸雲,感動得多次掉淚。20年前,因為兒子罹患血癌而成為兒童癌病基金成立的契機,這位堅毅母親的背後,也有一個個令人動容落淚的故事。

癌症是連成人都聞之色變的疾病,當降臨在孩子身上時,又教人怎能不震驚失措?20年前,Miami(胡逸雲)的小兒子Don剛滿3歲,因為發燒及身體出現瘀傷斑點而被送院,結果傳來令人不敢相信的噩耗︰Don被診斷患上血癌,只有一成生存機會!

iami形容當時的心情是非常震撼及難以接受︰「初初知道時好難過,但在醫院時,你根本連沮喪的時候也沒有,日日返醫院就像打仗一樣。」

自此Don每日需服用及注射不同藥物,Miami為照顧Don和大女,和工人輪流穿梭醫院,每天疲於奔命,晚上十一二時回到家,洗澡睡覺後,明天醒來又去打仗,所以根本沒什麼難過的機會。「唯一在醫院最怕的是,(Don)是否就是今日(離開)?」Miami那時最企盼的就是,每天能像昨天一樣平安過去︰「起碼又捱過一天。」

「我是否以後也不能回家?」

只有3歲的Don,當然不明白自己為何生病,但在醫院的日子,眼見其他病童都陸續可回家度周末時,亦會難過的問媽媽︰「我是否以後也不能回家?」儘管事隔20年,Miami每當憶述起當時情景,眼淚仍忍不住奪眶而出,可以想像那段飽受煎熬的日子,對母親來說是如何歷歷在目。

「在醫院的情景,很多事情是一輩子也不會忘記的。」Miami仍記得Don第一次可以離開病屏風去洗手間刷牙時,被鏡裏的自己嚇了﹕「我的頭髮呢?」Miami才想起這是他病後第一次照鏡子。凡此種種瑣碎事情,點滴都成為了母親刻骨銘心的心碎回憶。

猶幸難熬的醫院日子終於過去。3個月後,Don在醫生和母親全力照料下,奇蹟般活過來。出院後,Miami盡量讓兒子如常上學,過正常社交生活,小心提醒自己不要過分保護,但另一方面,卻又時刻擔心癌病隨時復發,整天活在恐懼之中︰「即使他的頭髮有一根豎起來,你也擔心得不得了,即使是小小的痛或發燒,都令你很驚慌,尤其後來停藥之後,更驚,復發的陰影令我好大壓力。」

醫生一語 毅然創會

Don的病對Miami來說無疑是殘酷的打擊,不過在面對治療的過程期間,這位母親的處事認真、堅毅、積極的性格,卻一一被主診醫生林大鈞看在眼內。就在Miami準備全職照顧兒子之際,林醫生邀請她為醫院的兒童癌病治療籌募經費,最初Miami的反應是錯愕,她笑說︰「這當然不行,拒絕了。心裏還覺得這位醫生很麻木呢。」不過Miami很快便改變了主意︰「我不是消極的人,後來想了再想,反正他(Don)都去了,只有3年,那麼短的生命,來這世界又有什麼意思?不如幫他成立基金,令其他小朋友可以得益,那就有意思了。他來到這世上,起碼有可令其他小朋友得益的使命。」基於想法的改變,Miami終於答應肩負起創立兒童癌病基金的使命,當時的策劃人除了林醫生之外,還包括其他3名有心的創會成員。

落髮象徵新生

自從兒子患病後,Miami自覺對人生、朋友、婚姻以至宗教的看法都有很大轉變。尤其在兒子患病期間,身邊有兩名好朋友主動提出幫忙,為他分擔了照顧女兒和兒子的工作,這份雪中送炭的心意,令Miami體會到主動幫助有需要的人的重要性。

所以當今年一班香港國際學校學生、家長、老師和癌病兒童康復者,紛紛可以為一群素未謀面的癌病兒童前來削髮籌款時,心頭湧上的感激,令她多次掉下百感交集的淚水。Miami認為削髮活動本身別具意義,這次為慶祝基金成立20周年,她也親身參與其中,體會象徵新生的落髮感受,同時也以此送上祝願,希望癌症兒童在經歷妥善治療後,細胞得以潔淨、重拾自信與希望,繼續在人生路途上勇往直前。

Go to Issue Menu3.

活在未來中
文/李焯芬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系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心理調查。調查很簡單,只是幾個電話測試和跟進而已。調查人員給某個調查的對象打了個電話,問道﹕「你現在在幹嗎?」「上班。」「上班感覺怎樣?」「無癮極了,枯燥乏味。」

「那你希望幹點什麼?」「再等兩小時下班就好了,我可以和同事一起去酒吧。」

兩個小時後,調查人員又打通了他的電話。「你現在在幹嗎?」「和同事在酒吧。」「感覺該好些了吧。」「還是很無癮,都是些無聊的話題,我正打算去找女朋友。」

過了一小時,調查人員又再次撥通了他的電話。「和女朋友在一起快樂嗎?」「別說了,煩死啦。剛說話時,有個女同事打來電話,詢問工作上的一些事情,女朋友硬是要我交代是不是已有外遇。你說煩不煩?算了,我還是回家休息吧。」到了晚上,調查人員的電話剛撥通,這個被調查者就先開口了:「別問了,很無癮,雜誌翻完了,影碟看完了,有點寂寞。」「那你想怎樣?」「還是上班好,明天工作努力點,好讓薪水多增加點。」

這名調查對象,其實是活在下一個當下之中。他老是不滿現狀,希望下一個當下會比現狀好。結果是下一個當下到來時,又不過如是,唯有期待再下一個當下。這有點像蘇東坡的詩謁:盧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來無別事,盧山煙雨浙江潮。

Go to Issue Menu4.

普度優曇
文/知歸

慈照宗主所開創的白蓮宗,到了元代,成為一個十分興盛的教團,其影響及於高麗與日本,但由於元代有白蓮教的政治組織,元武宗至大初年,曾下詔罷免蓮宗,幸得普度大師上京請命而得復興,時高麗國王曾赴大都禮和尚,見「優曇現瑞,《寶鑑》開明」,遂帶頭開宗念佛,下詔在高麗國建造壽光寺白蓮堂,勸人念佛修行。又有入元僧澄圓,於1317年到廬山東林寺從普度大師習淨土教,歸國後建旭蓮社,把廬山念佛之風引入日本淨土宗而聞名。

元代普度大師,又號優曇和尚,俗姓蔣,丹陽人,家中世代奉佛,少年便於廬山東林寺出家,初時向龍華寶山慧禪師參學,後歷參諸方大德,終專心於淨土。1305年,師居廬山東林寺白蓮宗善法堂,修念佛三昧。及武宗下詔罷蓮宗,師於佛前發大誓願,光復蓮宗,遂集蓮宗大德之念佛懿行,編成《廬山蓮宗寶鑑》十卷,得天童東巖圓應日禪師等大德之讚歎,遂舉薦上京,由罽賓班的答灌頂國師呈於武宗,帝降旨稱美,令刊版印行。1312年,書板雕成,再上書請復蓮宗,帝答允並命為教主,敕賜虎溪尊者之號。

大師於《寶鑑》中,立念佛正論說,明辨蓮宗的修行法門,使當時被白蓮教邪說所惑亂的淨土教得以重光,建立蓮宗之名,從而奠定日後宗派的發展,到了近代,由於日本對淨土法門稱為「淨土宗」,國人亦漸將蓮宗的稱謂,改名為淨土宗了。

Go to Issue Menu5.

信心念佛 臨終來迎 一心不亂
文/馮孝忠

我們可以乘阿彌陀佛的大願帶業往生,只要對佛願有信心,專心念佛,多行善業,犯錯能夠懺悔,就不必擔心阿彌陀佛不來接引。根據慧淨法師編譯的《法然上人全集》,修的本尊是南無阿彌陀佛,目的是願生極樂世界,方法是專稱阿彌陀佛,就是所謂「信而行之」。

中國修念佛的善知識多以念佛次數愈多愈好,也很多時候傳聞有念佛數十萬遍的老菩薩能預知生死,能做到這種功夫,真教人敬佩啊。這觀念大概與《佛說阿彌陀經》是三經中在中國流傳最廣,和對經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的詮釋有關。《觀無量壽經》的定善十三觀也是解釋以觀想念佛而得正定的往生法門。

筆者曾一度擔心自己是一個罪惡凡夫,從來都只能散心念佛,絕對沒有把握在臨終時能靠自力保持穩定念佛,成就一心不亂,那是不是就不能往生呢?讀了法然上人引述善導大師之言:「未斷惑之凡夫,以自力不能往生,以彌陀別願之不思議力,罪惡生死之凡夫,一念十念,即得往生」;「阿彌陀佛五劫之思惟所建立之深重本願者,不隔善人惡人,不嫌持戒破戒,不擇在家出家,不論有智無智,發平等之大悲而成佛故。為深信本願,住他力之心而念佛者,一念須臾之頃,即預阿彌陀佛之來迎也」(《法然上人‧觀經釋》)又說:「心雖散亂,稱名號者,成佛願力,必得往生。」希望有同類憂慮的念佛人可以釋懷。念佛是信心為本的,一旦產生信心,就已經平生業成,決定往生,阿彌陀佛必會來迎,然後自然能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是謂「兩重因果」。

平生專持名號——因
臨終佛聖現——果,因
命終心不顛倒——果

Go to Issue Menu6.

男女相戀是否犯淫

問﹕現代社會開放,男女接觸機會增加,難免產生戀情。假如在你情我願的情況下發生超友誼的事,是否犯了邪淫戒?

答﹕性慾是生理上的自然現象,但必須有一守則。如果發生在對方是有夫之婦或有婦之夫身上,便有破壞他人家庭和諧、侵損他人的罪過。

假若雙方都是獨身無侶,彼此真心相愛,當然不成問題。但如果始亂終棄、移情別戀,不但道義有虧,更要承擔損害對方的罪咎。

淫慾雖不惱害眾生,也不妨礙他人,但學佛的在家二眾,縱慾有損身心,影響向道的願力。

根據2002年《明報》一篇報道,十所香港大專院校的保健小組聯合進行了一項網上性調查,結果發現,在11,228名受訪大專生中,超過34%的學生曾有婚前性行為。這既是性觀念過度開放所致,也是一些刊物引誘的結果,造成社會不良風氣。

以上內容輯錄自嚴寬祜居士和內地學生之間的佛學答問。

Go to Issue Menu7. 漫畫
圖/小子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