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無常與極樂
撰文/多跢

希臘的全國大火至上周才撲熄,又傳來印尼蘇門答臘發生8.4級大地震,吸收了2004年的教訓,東南亞各地都有海嘯警告,沿海的人紛紛撤離家園,避免遭難。而美洲及中國亦時有超級風暴及洪水缺堤氾濫之災。這些火、水、風災不期然令人聯想到佛教所說世界在壞劫期的三災浩難。人處在這些災劫中,似乎是無可奈何,因而大家都希望將來能生在一個清淨無禍的樂土,也就是佛教徒常常所欣羡的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

人類是一種用概念思維的生命體,但從概念而得到的知識卻是相對性的,如大小、長短、黑白等,這些「相對的二法」並非是絕對無差的真理。那麼我們所知道的「西方」或「極樂」的概念,亦可能並非真實無礙的,若要充分認識西方淨土,我們必須深切體會緣起無常的真諦,如實從無常而得知世界種種的不穩定性,因而知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攝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是帶有偏差的。十八界內,眾生往往為業力所障,故而「目對真而不覺」,只能見到表面,而不能得見真實。佛陀在《法華經》謂三界縱為火燒,而佛的淨土不毀,但是眾生在身心皆為火焰所傷下,難以徹見佛陀在清涼自在的淨土園林中說法。

在敦煌壁畫中,《觀無量壽佛經變》最能引導人們去全面把握無常與極樂之理,其圖在描述西方淨土的種種莊嚴外,兩邊更畫有阿闍世王弒父禁母圖(又稱未生怨)及韋提希夫人對淨土的十六種觀法。這兩組圖,正好是一邊詮釋無常災變,一邊演繹淨土莊嚴,實實在在地教化眾生必須徹悟無常,方能得生極樂。在唐代的俗講變文中,法師除了宣說《阿彌陀經》外,亦會講《無常經》,避免世人誤將淨土作天堂!

 

撰文/張華 攝影/黃永昌

荃灣西方寺的起源,背後有一個小故事。

1940年代的中國,戰火紛飛,物資匱乏。一位百齡老和尚在荒亂中勉力修寺,剛修好的外牆經一夜風雨便垮了。遠道前來謁見老和尚的年輕學僧率性的問:「當初怎麼不修得牢固一點呢?」在荒亂時代,百歲僧人修寺絕不容易,這無疑是個愚蠢的問題。但老和尚聽後,嘆了一口氣,道:「留點福德給後人修!」學僧一聽,如當頭棒喝。此後縈繞他心中的,就是要在好山好水之間,建一座福澤眾生的寺廟。

故事中的老和尚,正是近代佛教史上一代宗師虛雲和尚;而那位年輕學僧,便是今天八旬高齡的釋永惺法師。1970年,南下來港的永惺法師就在荃灣三疊潭的清幽山水之間,創辦了他心中的修行淨土──西方寺。

發揚淨土 念佛修行

 

西方寺位於荃灣大帽山南麓,地處靈秀,花草繁茂,門前有三疊潭流水,洗滌煩擾;寺內曲徑通幽,勝景處處,可謂人傑地靈之宗教勝地。

剛於3月接任住持的寬運法師。

創辦西方寺前,永惺法師曾跟隨定西法師(從早年的東北老家,到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永惺法師深受倓虛法師、定西法師及樂果法師的影響),創立東林念佛堂,並當了18年監院。其後他領導成立的生西助念團,也是源於東林念佛堂,助念團是一個以念佛、幫助臨終者加強自己願力的組織,對發揚淨土法門影響深遠。為了將念佛的工作做得更好,法師想到要找一塊清靜的地方,繼續助念團和念佛的工作,因而創建西方寺。

九層萬佛寶塔內藏珍貴文物

受定西法師行天台宗的影響,西方寺也承接這一脈絡,以天台宗的教義作為說法弘教的依據,以淨土的簡易法門作為修行的方式,注重以律儀規範行持,至今已發展為規模宏大之淨土宗法場。

今年3月接任西方寺第二任住持的寬運法師,強調西方寺一直注重念佛修行,希望能成為僧侶大德及十方萬眾修行的地方。他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人富有了以後又怎樣?人生如宇宙,成住壞空,如春夏秋冬在變化,佛給我們的一道法門,是通過修行以達脫苦。」所以西方寺側重以念佛、做功德為法門。

全長70米「七寶鑲嵌壁畫」《觀無量壽經圖》,由68幅小畫組成。

現時西方寺有二十多位住寺僧人,也有不少內地來港短期修行的僧侶;每月舉辦的「佛七法會」更是全港道場之最,其餘還有諸佛菩薩聖誕法會、浴佛法會、盂蘭法會、水陸法會。每年吸引數萬名善信、遊客及海內外高僧大德參拜。

重建寺廟 續佛慧命

建於1970年的西方寺,受資源所限,除大雄寶殿以磚石和琉璃瓦建成外,其餘皆以木石建築,外觀莊重,但不免簡陋,久經年月便出現倒塌危機。到1990年代,永惺法師決定重建西方寺,更一手包辦設計方案,歷時七年,得演藝界人士支持,展開了大型的籌款活動。2003年,西方寺終於重建落成,新寺以仿宋宮殿建築為主要格調,建築群包括大雄寶殿、萬佛寶塔、藏經樓、天王殿、地藏殿、鐘樓、鼓樓、寮房、山門等。全寺紅牆黃瓦,雕樑畫棟,飛簷斗拱,古色古香。

寶塔內供奉珍貴的舍利子

說起西方寺的設計,已退任的永惺法師指出:「設計佛寺最重要是莊嚴、舒服和乾淨,規矩要嚴謹,有道心的,這樣大家都願意來住(修行)。」他笑言,內地來短期修行的出家人,雖是短期逗留,但修行期過後幾乎都不願意走了。他坦言:「(修行)生活好一點也是應該的,但不必太富裕;香港的環境不同,不能沒有冷氣,西方寺也不是太豪華。」為僧眾設想,是老法師的原意。

西方寺風景優美,遊人不絕;但永惺法師強調,西方寺不會走內地某些寺廟大搞旅遊業賣票的路線。「我們希望寺廟能成為真正讓人好好修行的地方。」這是老法師與西方寺的堅持。

西方寺

地址:新界荃灣老圍村三疊潭
電話:2411 5111

 

何謂淨土法門?

淨土強調念佛,認為通過持續不斷的念誦佛號、佛經,便能加強自己的願力,平常可以心想事成,來到人生的終點便可得阿彌陀佛的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這就是淨土法門所說的「自力」。以自力得以超脫,也是佛教其他宗派所強調的,如禪宗說的開悟,密宗說的成佛。但淨土法門是一個方便法門,為使更多眾生得救,它也強調他力,即仗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力,念佛是自力,接引是他力。除此之外,還可以有助力,即依靠別人念佛,使自己在臨終一刻勿忘正念,加強願力,最終得以往生淨土。(摘自鍾潔雄、危丁明著《永惺長老傳.菩提路上》)

現代律宗大德弘一法師在《淨宗問辨》中說:「若修禪定或止觀或密咒等,須謝絕世緣,入山專修。淨土法門則異於是,無人不可學,無處不可學,士農工商各安其業,皆可隨份修其淨土。」

Go to Issue Menu3.

發大心布施的利益
撰文/賴靜涵

佛陀在祇園精舍教化時,當地一位女士毘舍佉前來拜見,請求佛陀翌日帶比丘們到她家接受供養。佛陀知道她的真心,答應所求。翌日下起大雨,佛陀與弟子到毘舍佉家中用齋,功德主毘舍佉出來答謝,並請求佛陀成全,允許下列供養:

  1. 比丘下雨時穿的雨衣;
  2. 初加入僧團的比丘;
  3. 比丘雲遊的食物與金錢;
  4. 生病比丘的醫藥;
  5. 生病比丘適當的食物;
  6. 看護病人的比丘;
  7. 以稀粥供養僧團比丘;
  8. 比丘尼的浴衣。

佛陀知道了毘舍佉的發心後,問道:「你這樣做的理由是什麼?」毘舍佉道:「佛陀,今天下大雨,比丘與佛陀沒有雨衣,行動很不方便;而剛加入僧團的比丘並不知哪裏有功德主可以托缽;比丘外遊的路途遙遠,沒有旅費與資助很不便!比丘們有病,沒有醫藥,身體無法痊癒,而沒有食物調養,對身體影響很大。看護的比丘一面要照顧,一面要出外乞食,兩邊難兼顧。僧團的比丘們晚上不乞食,我想供養一點粥飯,最後供養浴衣,是因為比丘尼和大眾一樣在河邊洗浴,有了浴衣就比較方便。」佛陀接着問:「你的大心我已知道,但對你有何利益呢?」毘舍佉說:「佛陀!以後看到某位比丘涅槃,我會想,他穿過我供養的雨衣,旅行時受過我的布施,生病時我供養過湯藥。他是聖人,和我結過緣,我將來定能仰仗他的功德,得到善果。佛陀!為了我將來的生死,盼望能夠這樣布施!」

佛陀聽後,高興地說:「你的願望很好,我很歡喜應承你的請求,這是你的歡喜緣故。真正的布施,要心生歡喜,要尊敬受施者,不望受施者感謝與回報,如此,必能得到幸福果報。受施者也同樣獲得幸福的果報。毘舍佉,妳已了解到,你不捨財,財亦要捨你,不如捨財讓功德能夠堅固的道理。」毘舍佉非常歡喜,感到身心安樂自在。

(四十七)

Go to Issue Menu4.

藥石
文/知歸

僧侶進食有特定的規制。
(明報資料室圖片)

律制「非時食戒」在中國僧團是略有開遮的。

蓋中國自唐代叢林將印度原有的托缽乞食制度改為農禪生活後,僧人以「一日不作,一日不吃」的精神,自行出坡種植及煮食,並將不殺生的戒條擴至全面素食,叢林更設有「典座」一職,專責僧侶飲食營養之事,因而避免了黃昏托缽擾惱俗人的問題,但「過午不食」畢竟是佛陀制定的戒律,當中好處亦復不少,惟對於擔任職事的僧侶而言,日間往往需要消耗大量心神體力作務,故叢林在晚上亦按需要而備有簡單的晚餐,稱為「藥石」,意謂此食是作為治療飢渴的藥食。「藥石」的「石」字是指古人砭石為針以刺穴位來除却病痛的工具,亦有謂古代僧人在冬天常取一塊烘暖之石塊置於腹部,作為禦寒及消飢之用,故後世叢林將此晚食隱稱為「藥石」。

Go to Issue Menu5. 誠邀你參與
「生死兩相安」分享會

佛教因生死大事,出現於世。悲、願、行、智,無非自度度他,離生死苦,得涅槃樂。生死,是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必須面對的。生死
兩相安,更是每個人,每個家庭,都必須掌握。愈早掌握生死兩相安,愈早掌握生命的智慧。

由《明覺》特刊主辦、東蓮覺苑贊助的「生死兩相安」分享會,邀請到謝建泉醫生、葉青霖、王廷琳,與你分享生死經歷和心得。

謝建泉醫生:三種平安死而無憾

(謝建泉,生死教育學會創會會長、香港善終服務會創會委員之一。深感照顧末期病人身心靈的重要,決心推動善終服務。)

據一項調查發現,逝者得到三種平安,就是「好死」:身體平安、心理平安、心靈平安。

身體平安,意指把痛苦減到最低。心理平安,是沒有人事牽掛,家庭責任完成,資產分配妥當。心靈平安,是有生存意義,感到一生沒有枉過,有尊嚴的離開,對死後的前路有盼望。能夠做到這三項,就死而無憾。可見,只要懂得處理和安排,是可以做到「好死」的。生死兩相安,是可以做到的!

葉青霖:把握當下積極助人

(葉青霖,名攝影家、多間慈善機構義工。經歷父親計劃退休時逝世,體悟生命的意義。)

於1977 年出道,葉青霖憑著豐富的設計感、濃厚的色彩、敏銳的光源觸覺、跳躍的動感,成為首批著名華人攝影師。1994 年父親逝世,令葉青霖開始追尋生命的真正價值,2000 年開始積極投入義務工作,作品亦以攝出生命為特色。把握當下,是葉青霖入行30 年,最深的感受!

他將舉辦「超視聽慈善音樂會」協助善寧會,編印《生死兩相安》圖文集,推動生死兩相安。

王廷琳:首次知道何謂離開
(王廷琳,著名舞蹈家、多間慈善機構義工。經歷父親突然死亡,體悟生命的意義。)

1993 年王廷琳正在投入排練時,有人叫停,請他馬上去醫院: 「你的父親在深切治療部。」

「我腦中一片空白,不明白什麼是『父親在深切治療部』?從小到大,父親埋頭工作,父子很少傾談,不知何故,父親突然進了深切治療部?原來父親被車撞倒,情況危殆! 『什麼是情況危殆』? 醫生說: 『他的腦幹已經死亡!』腦幹死亡又是什麼?我跪在父親床前,看著父親說:我們很久沒有聊天,我還未對你說『我愛你』,我們之間曾經有些爭拗仍未解決,你真的這樣就離開,不給我機會說『我很愛你』……

「拔喉後,我目睹父親的身體在我面前經過,一直遠去,我第一次明白什麼是『離開』,我明白,生死只是在呼吸之間!」

「生死兩相安」分享會
日期:2007 年9 月23 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2:30 至4:00
地點:跑馬地山光道11 號寶覺小學禮堂
免費入場。歡迎電郵[email protected]
座,亦可即場參加。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襌修課程﹕活在當下

日期:9月15日起(逢周六,為期8周)
時間:下午2﹕00至4﹕00
導師﹕法護法師
費用:$120

周日念佛晚會:誦念《阿彌陀經》

晚上7:00
念佛 繞佛 坐禪 開示 迴向
主持:苑長妙慧法師

瑜伽、瑜伽行與智慧禪

周六 上午9﹕30;下午2﹕30
導師﹕黃耀光居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以上查詢:2572 2437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黃夏柏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