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人生的繪畫師
文/淨因

阿里士多德把人的心靈比作蠟塊,把外界的事物比作金指環,而人對外界事物的感知,就如同金指環印在蠟塊上的痕一樣,在心靈上留下印記。

他的「蠟塊說」認識論思想對後人影響很大。譬如說,17世紀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J.洛克(J. Locke)繼承和發展了阿里士多德的蠟塊說,認為人出生時的心靈如同白紙或白板一樣,後來通過讀書學習,積累經驗,便在白紙上畫出了各種圖畫。

無獨有偶,早在先秦時期,儒家學者也認為,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如同一塊未經打磨的璞玉。正如《禮記‧學記》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其意為,一塊美玉,如果不去雕琢它,它就永遠只是一塊璞玉而已;同樣,人所擁有的天賦和才能如同璞玉中的美玉,只有通過讀書學習,通古博今、明白事理、了知真理,才能讓一個人的潛能充分展現出來。

以蠟塊、白紙與璞玉來比喻人出生時的心靈,這多少反映出東、西方對人本質的認識有所不同。然而,東、西方的哲人有一點是相通的,即讀書學習是人生的繪畫師,而讀書的內容與目的決定人生的「圖案」,讀書的技巧決定「繪畫」的速度,而準確領悟書本中的深意,決定人生「圖案」的質量。

香港今年以「全城閱讀十分鐘」大行動回應世界閱讀日,推廣香港的閱讀風氣,令人鼓舞。然而,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各種書籍、文章浩如煙海,我們不僅要鼓勵人「會讀書、多讀書、讀好書」,而且還要清醒地意識到,讀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應鼓勵港人學以致用,在求學中獲得技能,在求知中獲得智慧,在服務人群中感悟人生,命運的「圖案」才能在讀書過程中得到改變,燦爛的人生 「圖景」將會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正如《法句經》云﹕「雖誦千章,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滅惡。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行可度。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雖誦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聞,勤修得益!」

 
 
文/黎樹基 圖/黃永昌 書籍提供 /城邦書店、天地圖書

閱讀有很多種樂趣,你可以淺嘗輒止,也可以心領神會,或許書中並非字字珠璣,但就是那一小段樸實無華的文字,令你佇足,回味不已。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云﹕「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足見閱讀的魔力。藉明天「世界閱讀日」,我們思量閱讀的興味之餘,也請來文化界的梁文道和財經界的馮孝忠,分享他們心水的佛學書籍。

梁文道
《近乎佛教徒》《佛陀之心》入門好書

對於文化評論人梁文道來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其實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請梁文道給讀者推介幾本佛學書,早已皈依、最近正追讀一系列西傳佛學書的他信手拈來——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的《近乎佛教徒》、 一行禪師的《佛陀之心——一行禪師的佛法講堂》和佛使比丘的《生命之囚》。且聽他細說選書的理由。

「《近乎佛教徒》和《佛陀之心》都是上佳的入門書。前者由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撰寫,以鋒利兼智慧具足的筆觸,加上一貫清新、思辯的說法風格直指人心,精簡地對佛法作全面之通論,掌握現代世界諸般種族、政治和金融等事例作出闡釋,法友陳冠中和李連杰皆大表推介,因為它糾正扭曲不純的一般觀念,表達放下執著的中心思想,無論入門或資深法友也可一讀;而著作等身的一行禪師所撰的《佛陀之心》,我視它為正規入門書,因為它輯錄了一行禪師多個課堂的講稿,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解釋四聖諦、八正道、十二緣起等佛理,並透過靈活的舉例,帶出新觀念,像八正道中的布施,可視為了解社會不公義;又如他提及殺生,也會讓我們反省接受動物測試的產品是否有違殺生之道?放諸生活實在很實用。」

至於薄薄的一本《生命之囚》,愛哲學的梁文道欣賞泰國大德佛使比丘,作為一個學問僧的身分,善於把握概念,致力在其晚年演講和書中作出重點分析,帶出破除執著的信息,說明迷信、沉迷道場和師傅皆是自設囚牢,失掉正見。

馮孝忠
《南傳法句經》 原始佛教色彩

恆生銀行總經理兼投資及保險業務主管馮孝忠,日理萬機,累積不少工作壓力,幸因鑽研佛教思想,如因果、生死輪迴等教法,讓他從每日的市場變化微觀無常,了解萬事萬物都有合理的解釋;而人人經過努力修行後皆能成佛的踏實思想,也令他欣然投進浩瀚的書海裏。他自言每晚睡前也會讀一兩段佛經,讓自己身心舒暢,精神飽滿。問馮孝忠會推介哪些佛學書籍,他列出釋見介法師的《都是因果惹的禍?》、釋了參法師翻譯的《南傳法句經》(圓明出版社)和日本淨土真宗創立者親鸞上人的《嘆異抄》導讀本。

「《都是因果惹的禍?》中探求的是,因果究竟的真相是什麼?」馮解釋:「我們常說如是因,如是果,但因和果之間,是充滿變數和緣,釋見介法師透過輕鬆易明的筆觸,讓人進一步了解佛教不是叫人聽天由命的消極宗教,並消除一般人等待命運播弄的心理。」

「《南傳法句經》則是從佛說中錄出的偈頌集,法句有『真理之語言』的意思,亦是佛弟子所行與所證的軌,充滿原始佛教色彩,導讀本還有印順法師撰寫的序言,是接觸佛學的入門選擇。 」而最令馮有所啓發的是這四句——採摘眾花/心有愛的人/唯死神拘捕/如洪水飄去酣睡中的村落。「我們每天營營役役,就像在採不同的花,卻會忽然被洪水淹沒而失去一切。我在1997年讀了它,猛然醒覺皈依佛法不能再拖延。」

而日本淨土法門以信順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救度為要, 在親鸞上人所撰的《嘆異抄》中,讓馮感悟到凡人即使煩惱未斷,只要對阿彌陀佛有絕對信心的,終將承蒙接引,帶業往生,成就佛道 。由是,馮孝忠至誠念佛,把信心託付阿彌陀佛,並視之為修行。

淺白實用入門書籍

佛法雖然深奧,然而坊間有很多佛法書籍,內容非但不晦澀難懂,而且有趣易明,貼近生活。像李焯芬教授和淨因法師合著的新書《佛智今用》,以淺白的文字,解說佛陀當年所演說之緣起法、四諦法、戒定慧、慈悲喜捨等真理,透過當今社會的種種現象,加上30則小故事,教人如何以平常心面對逆境,深入淺出地闡釋佛法。
《覺醒人生——從培養EQ開始》則輯錄了衍空法師過去的講座內容,從佛陀、佛法、禪、人生、情緒,談到生命的意義。以輕鬆現代的語言,教人把佛法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培養EQ,領悟佛陀的智慧,活出覺醒而安樂的人生!

世界閱讀日=莎士比亞逝世日

1995年起,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將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的逝世日子,即每年的4月23日,定為「世界閱讀日」,藉此紀念這位對文壇貢獻良多的文學家,同時鼓勵全球的閱讀風氣和習慣,引導人們重新發現閱讀的樂趣。世界各國在每年3至4月均會舉辦多項活動配合,而香港則以「全城閱讀十分鐘」活動響應。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傑出作家如Maurice Druon、Halldor K. Laxness、Vladimir Nabokov、Josep Pla和Manuel Mejia Vallejo,均在4月23日出生或辭世,把這天定為世界閱讀日可說別具意義。

Go to Issue Menu3.

享受生命的過程
文/李焯芬

從前有個性急的年輕人。他約了情人相會,卻提前來到約會地點,焦躁不安地等著,無心觀賞周邊那明媚的春光。

有位仙人剛巧路過,問明原委後向他說﹕「我送你一個鈕扣,你把它縫在衣服上。你等得不耐煩時,只需把鈕扣向右一轉,就能跨越時間,直達未來。」

年輕人樂透了,於是隨手轉了一下鈕扣。果然,情人馬上就出現在他眼前,還朝他送上秋波呢!好極了,他心裏想,要是現在就舉行婚禮,那就更好了。於是,他又轉了一下鈕扣:隆重的婚禮、豐盛的酒席、禮堂管樂齊鳴,浪漫而溫馨……他心中的願望不斷湧現:我們該有座房子。他又轉動鈕扣:寬敞明亮的房子一下子飛到他眼前。我們還缺了個可愛的孩子……他迫不及待,使勁地轉鈕扣。生命就這樣從他身邊疾馳而過。轉眼間,他已老態龍鍾,衰卧病榻。回首往事,他不勝懊悔自己那急性子。眼下,因為生命已到了風燭殘年的階段,他猛然醒悟:生命其實是個值得好好享受的過程啊。這樣匆匆走過一生,人生有許多樂趣都沒有享受過呢。

他渾身顫抖,握鈕扣,試向左轉。扣子猛然一動,他從夢中驚醒,睜開眼睛,見自己仍在樹下等心愛的情人。如今,焦躁不安的情緒已煙消雲散。他已學會了等待,心平氣和地欣賞周邊的藍天白雲和鳥語花香。

我們不妨學會享受人生的過程和其中的樂趣,不要老是急不及待地企盼結果。

Go to Issue Menu4.

四明宗曉
文/知歸

淨土修行,本無立宗祖統之說,至南宋宗曉大師著《樂邦文類》,以廬山慧遠為始祖,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賾為五位繼祖,於是有淨土宗六祖之說。

後來志磐在《佛祖統記》立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為淨土宗七祖,至清代悟開撰《蓮宗正傳》,增立祩宏、智旭、實賢、際醒而成蓮宗十一祖。

宗曉大師(1151-1214年)乃天台宗圓辯道琛的孫弟子,為月堂慧詢的法嗣,俗姓王,字達先,浙江寧波人。年十八受具足戒後,先後從具庵強公、雲菴洪公修學,後退隱西山,專修淨業,撰有《金光明經照解》、《施食通覧》、《法華經顯應錄》等,又編集《樂邦文類》及《樂邦遺稿》二書,前者仿儒家柳宗直《西漢文類》的體例,將收錄的247篇文獻,分為經、咒、論、序跋、文、贊、記碑、傳、雜文、賦銘、偈、頌、詩、詞十四門,保存大量珍貴的淨土相關資料。後者是補錄《文類》未收之資料,專導群生歸於淨土,又可稱為《樂邦歸志》,旨在勸人歸信淨土法門。

大師在弘揚淨土法門外,更重密法儀軌的修持,在《文類》第一卷便收錄不空三藏所譯《無量壽修觀行供養儀軌》之真言,又於《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錄出〈無量壽如來總持法門咒〉;於《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錄出〈觀世音菩薩說一字真言〉、〈溥遍解脫心真言〉及〈溥遍解脫心一字真言〉、〈不空大灌頂光真言〉;於《彌陀不思議神力傳》錄出〈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咒〉糾正王龍舒擅改之咒文。

大師對淨土修行,不論顯密,首重「無間修」,即「恭敬禮拜、稱名讚歎、憶念觀察、迴向發願,心心相續,不以餘業相間」,若有貪瞋癡來間,則隨犯隨懺,不令隔念隔日隔時,常使清淨,則念念無間,決定往生淨土。

Go to Issue Menu5.

京都‧櫻花‧庭園(二)
文、圖/葉青霖

奈良(古稱平城京)和京都(平安京)都是仿照唐朝長安(今西安)的棋盤式都市設計,城市分為左右兩京,平城京是完全長安化,平安京則是右京仿長安,左京仿洛陽。現在京都車站一帶,基本還是保持棋盤形態。1467至1468年兵亂之後,很多寺廟是在江戶時代(1603-1868年)修復或重建的,所以京都不少寺院都有充滿禪意的「枯山水」庭園(沒有水,是乾枯的庭園山水景觀,以白沙、石頭、樹木為主體,表現自然界各種景觀,反映深沉的哲理,理念多來自禪宗),這是受到宋代山水畫的影響而成為日本特色的文化遺產。這裏會推介一些非香港團旅遊熱點寺廟的庭園。早前介紹的知恩院旁邊有個面積較小的清蓮院,是天台宗的寺廟,住持一直由親王或攝政大臣的子弟擔任,淨土宗的法然上人和他的弟子淨土真宗的初祖親鸞上人都曾在這裏修行(平安時代的僧人大都是天台宗出身的),有一個室町時代的池泉回游式庭園,有一種很適合靜坐的氣氛,有一次在那裏不知不覺坐了兩個多小時,另有一個也很具特色的霧島庭院。可以同時參訪知恩院和青蓮院。

鬧市內的建仁寺始建於1202年,是日本臨濟宗初祖榮西所創,方丈室是室町時期(1336-1573年)的建築,屬重要文化財產,室前的庭園是白沙配上巨石的枯山水,禪意溢滿。榮西禪師還是把茶葉帶回東瀛第一人,被日本人視為茶祖,所以寺的周圍有很多與茶有關的建築式樣和活動,寺旁的花見小路茶屋,懷石料亭林立,充滿京都庭院味道。京都市內有一條「鴨川」河,在花開季節沿河邊欣賞排列整齊的盛放的櫻花樹,賞花人可能心情不一樣、背景不一樣,但是總會教人留下難忘的感覺啊。

Go to Issue Menu6.

金剛怒目和明王明妃

問:我見藏傳的佛像,有些兇險怒目,令人望而生畏懼;有的雙體式,令人懷疑與教義背道而馳。請你解釋!

答:藏傳佛教據說滲入古印度傳說中的神,因此有:歡喜金剛、勝樂金剛、時輪金剛和大威德明王、不動明王以及明妃等等之雕像。

藏傳佛教具有勇猛、精進、降魔等象徵。雙體式之歡喜像,並非指男女淫樂而言,而是表露大無畏氣概,以勇猛力量戰勝貪瞋癡三毒,從內心發出喜悅的意思。

我對密教缺乏研究,不敢妄自蠡測,不敢以凡混聖,因為無從研討,唯有請教高明。

以上內容輯錄自嚴寬祜居士和內地學生之間的佛學答問。

Go to Issue Menu7. 漫畫
圖/小子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