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遮詮與顯詮
文/多跢

人類知識的建立,必須借助概念範疇及時空條件的組合而成就。生命存在是喜歡執我執常,因此建立人類文化文明的概念、語言、文字皆是引領我們走向實有存在,眾生的顛倒亦牢固形成而難以放下。

面對眾生的堅牢執著,佛陀是採用一種隨說隨破的方便語言,目的是希望大眾不要執著於言辭而徒生諍辯。記得佛陀在世時有一個很「禪」的記事﹕有一次佛陀在阿拉維講說「生命是無常,死亡是確定」的道理,深深地感動在場一名16歲的少女。3年後,佛陀再到該地說法,當見到那名少女時,佛陀問她﹕「從何處來?」少女答﹕「不知道。」佛陀再問﹕「往何處去?」少女又答﹕「不知道。」佛陀又問﹕「你不知道嗎?」少女卻答﹕「知道。」佛陀接問﹕「你知道嗎?」少女答﹕「不知道。」這一番問答,在場的人感到十分驚異和不滿,而少女卻得證初果。原來當佛陀問少女從何處來,少女意會佛陀是問她前生在何處,所以少女說「不知道」;而第二個問題「往何處去?」,少女意會佛陀是問她來生會往何處去,所以她說不知道;第三個問題少女意會佛陀問她知不知道有天將會死去,所以她答「知道」;而最後一個問題少女知道佛陀是問她「何時會死去」,所以她答「不知道」。

上述記載很明白地指出語言概念的虛妄性,而佛陀便教導大家要懂得概念的相對特性,從而提醒我們要用善巧的方法去處理日常熟習的顛倒戲論。在芸芸眾多佛理詮釋的方法中,佛教大德主要是運用「遮詮」及「顯詮」之法,前者以龍樹、提婆的「中觀學」為代表,後者則以「唯識」及中國天台、華嚴諸宗為代表。以「緣起性空」為例,龍樹在《中論》是以「八不」遮詮方式來演繹;而法藏的華嚴性起系統則以「總、別、同、異、成、壞」六相圓融的顯詮方式來表達,兩者都是體悟「緣起」的方法,只是按眾生不同的機感而設。

佛陀入滅後,佛教在印度成長,拓展至世界各地,形成今日南傳、漢傳、藏傳三大系統,各有特色發展,而印度今天本土之佛法則是由這三大系的反哺而重新開展,說明佛教的真理已成熟落實於三系的大地上及人們的生命中,各依民族文化的傳承而不斷繁衍和結果。總的來說﹕大家必須懂得尊重自己文化的明珠,才可覓得真理的寶藏。

 
 
文/果毅 圖/黃永昌

明珠佛學社佛學班上課情(Ken Lau 攝)

破邪顯正為明珠佛學社的宏法理念
(照片由明珠佛學社提供)

明珠佛學社社長劉錦華

明珠佛學社的前身明珠精舍開幕時攝
(照片由明珠佛學社提供)

明珠佛學社的創辦人明慧法師

一所專為研習佛學的會社,學員學費全免, 卻堅持「五不政策」,創社祖師明慧法師,畢生以宣揚原始佛教義理,破邪顯正為其宏法理念,將佛陀本懷教義,有系統、有次第地傳承下去。明珠佛學社屹立香江43載,師資卓越,學生無數,大眾定必驚訝於該佛學社堅守為教、為法之熱誠 。

明珠佛學社1966年由明慧法師創立至今已有四十多年歷史。明慧法師畢生以宣揚原始佛教及性空中道義理,破邪顯正為其宏法理念,他創辦明珠佛學社,開設佛學課程,開示世道人心,以教育的廣式,將釋尊為何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間的真理,有系統、有次第地傳承下去,傳續佛陀一代時教的般若智慧和正法心燈。

堅守法師五不遺志

明慧法師生於光緒33年(1907年),自幼天資聰敏,廣博多聞,精通佛道,經多番研究佛道典籍,認為佛教是解決迷途人生之真正法門,故於弱冠之年,決志出家,禮投筏可大和尚座下,展開了法師以宏揚佛教正法為己任的一生。法師於1962年,經梁隱盦校長介紹,出任經緯書院佛學系教授,開佛教僧侶任教於香港大專教育界之先河。

法師認為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佛教,以誦經拜懺佛事為主,佛學研究、傳授少之又少,做功德超渡佛事、安靈位等生利事業較多,續佛慧命的事業卻成次要,離釋尊之本懷甚遠,法師曾撰聯反映自身對當時世間修學佛法之感想,聯曰:「佛法本無為問世人何事張羅皆不知佛法,修行沒常軌笑信徒諸多束縛總是違背修行」,意謂佛陀之教法本為寂靜中道,但世人終日向外攀緣,不知釋尊本懷,不知緣起法,不知中道義;修行本無定法,只可笑修學之人經常諸多執著束縛,妄想以世間俗事修行,完全違反佛法修行之本意。

1966年天星小輪加價5仙,引發騷動,可「明珠佛學社」 的前身「明珠精舍」便是在這混亂的日子,由明慧法師於農曆十月初九於窩打老道11號創立 ,開設佛學班,弘揚正法。法師在遺言中,囑咐弟子要堅守明珠佛學社的「五不」:「不可設香油箱、不可向外攀緣、不可向人募捐、不可邀人入會、不可做任何法事及做佛誕以謀取利益。」這「五不」使明珠佛學社日後堅守法師創社的根本宗旨——「破邪顯正」,四十多年後的今日,佛學社不沾世俗佛事,以教育的方式,傳授釋尊正法,仍未有改變。

明慧法師創社後,1968年開辦夜間佛學進修班,除佛學課程外,還有中國語文、英文及書法。在佛學研究方面,法師打破中國傳統佛教的框框,把學佛的向導回歸原始佛教、一乘法和中觀般若思想,指出學佛正道和學佛所面對的問題。三十多年前香港學佛,沒有人學原始佛教、阿含經、中觀般若。我們從明慧法師所撰的一些詩聯中,可窺見法師對一佛乘的堅信,法師於病後自撰詩偈,當中有一句曰:「問余何事留微命,妙法蓮華淨受持」,表達出法師為何仍住世人間,實因為還有《妙法蓮華經》等這些一佛乘的經典能受持,可見法師對釋尊正法的堅信不移。

多元活動續佛慧命

1972年,明慧法師落實開辦佛學初階班,更準備了佛學稿本,邀請黃家樹居士與他共擔教席。萬萬想不到,佛學初階班才上了八課,明慧法師講畢「四大皆空」,下課後入醫院動手術,此去竟成永別,於1972年12月5日往生。法師往生,群龍無首,如何堅守佛學社「破邪顯正」的宗旨呢? 如何繼承明慧法師佛學班的慧命呢? 或許法師於冥冥中早有安排……

明珠佛學社自1966年成立至今,社務得以繼往開來,除由創社元老梁隱盦校長、陳道生居士、劉錦華居士、黃家樹居士、容智寶居士秉承明慧法師續佛慧命的宗旨外,佛學社自70年代開始從未間斷開設佛學課程,佛學班亦廣邀十方大德講學授課,當中有慧瑩法師、梁隱盦校長、葉文意居士、黃振釗居士、高永霄居士等,而佛學班亦由初階班發展至中級班及經論研習班。80年代中,佛學班畢業的同學亦加入了導師行列,現時佛學班的導師如劉錦華居士、尹蘭芳居士、陳秀蘭居士等,均為佛學班培養出來的弘法人才,明珠佛學社興學宏教的宗旨已開花結果。

明珠會眾為擴張社務,1978年,把窩打老道11號之會址,喬遷至窩打老道84號冠華園現址;及後陳道生社長又與淨覺法師重修大嶼山東涌淨隱居,使佛學社有更大的空間發展,舉辦多元化的活動。陳居士為進一步繼承佛學社設校弘教的宗旨,明珠佛學社於1985年與明珠眾社友慷慨捐出佛教學校之開辦費予香港佛教聯合會,開辦佛教明珠學校,由黃家樹居士出任校長。

文字般若普及正法

現今世代發展迅速,科技發達,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等宗派相繼活躍於香港,明珠佛學社對各系佛教抱互相包容、共相發展的態度。此外,佛學社亦緊貼時代、世道的需要,除開設佛學班外,亦發展多元化的活動,在淨隱居舉辦夏令營、禪修營,紓解現世人的心靈需要。佛學社將明慧法師、黃家樹居士等法寶、講經的錄音,製作成文字稿及光碟,出版明珠佛學叢書,希望以文字般若,普及釋尊正法。 對釋尊正法之堅守,尊師重道之忠心,實為明珠佛學社這四十多年來發展的重要基礎,亦為現時學佛之人學習的模範。

Go to Issue Menu3.

盛名之累
文/李焯芬

香港報章近年有個詞兒,叫做「人氣急升」,就是說人有了知名度後,一言一行都會受到傳媒或社會的關注。這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壞事。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受盛名之累,常被官方、民間,包括電視廣告商等拉去參加各種活動,身不由己。作家不擅應酬,又心慈面薄,不會推托,不懂敷衍;於是陷入了忙亂的俗事重圍,不知如何解脫,煩惱不已,情緒十分低落,終於自殺,了此一生,實在十分可惜。如果他不是被捲入這些日常的繁瑣事中,而能依然寧靜度日,以他那傑出的文學才華,當能有更多的優秀作品傳世。

這也讓我想起了美國當代最負盛名的小說家塞林格。他的《麥田裏的守望者》被認為是美國文學的現代經典之作,總銷量已超過一千萬冊。

塞林格名成利就之後,生活淡樸如昔。換了其他的人,或許會住進豪宅、坐靚車、穿華服、吃美食、享受成名帶來的財富。可是,他仍住在新罕布什州鄉間的小屋中,深居簡出,勤於寫作。他不喜歡過多的社交活動,亦不喜歡自我宣傳。他成名後,只接受過一名記者的採訪:那是一個十六歲的女中學生,為給校刊寫稿而特地去找他的。

另一個例子是《湖濱散記》的作者梭羅。他為了寫好這本書,在森林中度過兩年退隱生活。自己種豆和玉米為食,擺脫一切瑣事俗務,在林間湖畔體驗寧靜致遠的生活,專心寫作,最終完成這本傳世的名著。

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時間有限。在有生之年,把握住自己的志趣和才能,專心做好工作,擺脫其他雜務的干擾和誘惑,才能有所成就。

Go to Issue Menu4.

西林慧永
撰文/知歸

 慧遠大師在廬山集賢結社,推崇西方淨土,其中關鍵人物是遠公的同門慧永大師。永師本河北沁陽人,俗姓潘,生於東晉咸和7年(332年),12歲便隨竺曇現出家,習禪於恆山,後與遠公同依道安大師,曾相約他日在廣東羅浮山隱修,遠公因被安公遣往荊州向竺法汰問疾,後更助汰破道恆的般若「心無義說」,永師遂先南往。

376年,永師過江西潯陽,刺史陶範因慕師道風,捨廬山家宅給永公作西林寺。師亦隨順因緣留在西林,更在廬山峰頂建一茅篷,常往坐禪,室有異香,人稱之為「香谷」。師自奉簡樸,面帶笑容,平時有一老虎相伴,若有人探訪,師便命虎離去。後安法師因前秦苻堅破襄陽,不得不再分張徒眾,遠公遂往羅浮赴永師之約。當遠公抵廬山時,竟不期重會永師,欣喜萬分,永師便邀遠公同錫西林,而再發展日後的東林寺。

遠公卓駐東林30年不越虎溪而為美談,永師在西林棲隱亦如是。有一次鎮南將軍何無忌至虎溪欲會遠公及永師,遠公因聲望隆厚,故有眾多徒眾伴隨,而永師則一人荷錫提缽,於松樹下飄然而至,將軍見而讚歎,謂永師清散之風範,更多於遠公。

永師與遠公雖同屬安法師之弟子,安公專修彌勒淨土,而二師則歸心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此或二師早前思隱羅浮之因,後雖未至其地,卻同會於廬山,真可謂淨土願力不可思議!永師在西林潛心念佛,動在安養,至414年示疾,忽斂衣求履,對大眾說道:「佛來也!」便安然往生淨土,其室異香流溢,七日始散。大眾將師葬於西林寺之西南,世壽83。唐玄宗朝下詔重修塔亭,追諡「覺寂大師實智之塔」。

Go to Issue Menu5.

問:墮胎是否有罪?是否有聖嬰作怪這回事?

答:在佛教立場是堅決反對墮胎的,因為嬰兒入胎,已具備做人的機會,故墮胎在因果律上,列入殺生罪愆(咎)。雖然墮胎在大部分國家都沒有構成刑事罪行,惟當事人心理上難免承擔嚴重自咎。青少年貪圖片刻之歡,而令終生心靈創傷,宜慎之戒之。

因為有墮胎之事,一些歹徒及唯利是圖的神棍,便謬造「聖嬰」謊言,恐嚇當事人有聖嬰作怪的虛構故事,慫恿墮胎者在其神社設置聖嬰靈位,藉以斂財。但以佛教的理解,絕對沒有聖嬰這回事。

解開當事人心理障礙的方法,第一切戒重蹈覆轍,第二以自己力之所及,行善積德,幫助他人或到正當社團擔任義工。有餘資則可捐獻,建校助學,福慧社會,作為迴向,便可能解開恐懼心結。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誠邀分享你的應變策略

金融海嘯波及全球,香港也被殃及,公司倒閉裁員浪接浪,人人都在面臨經濟衰退帶來的生活壓力。

金融海嘯的事實雖不能改變,但可從改變生活習慣著手,節省開支,如發掘價廉質優的用品。譬如10月29日的「閒雲細語」專欄的作者便提到,在印度雜貨店買來天然植物磨成的染髮草粉,只消十多元,加一杯咖啡,便能自助染髮,既經濟又安全。文章刊出後,即有讀者來電查詢。

有見及此,我們誠邀各位讀者分享你們在經濟衰退下,如何改變生活習慣、減少支出而又能保持生活質素?我們將選取合適的例子在本版刊登。

請將400字之內的「節約心得」,電郵至﹕[email protected]
或郵寄﹕跑馬地山光道15號東蓮覺苑編輯部收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