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苦難教育」
文/愚子

從前有一屠夫,中年得子,滿心歡喜。然而苦厄卻隨之叩門,屠夫不幸身患絕症。他望尚未成年的兒子,萬分難捨,苦思﹕「除了錢之外,還應該給兒子留點什麼呢?」屠夫陡地靈光一閃,嘴角不禁浮出一抹微笑。

小男孩生日那天,屠夫送給兒子一份特別的禮物——一隻可愛的小豬。小男孩十分喜愛,與之形影不離。眼見小豬一天天地長大,小男孩心中的不安也與日俱增,因為他從小就明白﹕小豬養大了,難逃被宰殺的命運。終於有一天,屠夫告訴兒子﹕「你那隻小豬已經長大了,過幾天,在我屠宰殺牠時,你來幫手。」小男孩強忍悲傷,更加珍惜跟小豬相處的每一天。到了預定的那天,屠夫卻病逝了。小男孩很傷心,卻依然能夠堅強地面對,因為父親施予他的「苦難教育」,讓他學會勇敢地接受並面對「苦難」,包括「失去」所愛。

在當今社會,我們的教育側重於教授生存之道、成功之法和快樂之門,卻缺少「苦難教育」。然而,在人生的旅途中,隨時都有無法控制的天災人禍降臨:甲型流感H1N1、禽流感等新型傳染病,不時威脅人類的生存,令人感到恐懼、不安;金融危機使得資產瞬間大幅度縮水,使人感到憤怒、委屈;海嘯、地震等天災,頃刻間奪去無數親朋的生命,讓人感到絕望、無助;火災、墜機等突發性事件,使人措手不及,把人逼入心力交瘁的深淵……由於平時缺少「苦難教育」,災難來臨之時心理準備不足,自然沒有勇氣面對,於是產生了「灰心與迷茫」、「逃避與放棄」、「責問與怨恨」、「痛斥與詛咒」等負面情緒。這樣不僅於事無補,而且會加劇矛盾與衝突,造成家庭與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後果十分嚴重。

今年5月12日是四川地震一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們呼籲大家重視「苦難教育」,正確對待生命中的「苦難」,勇敢而積極地面對挑戰,從中學習、成長,淬鍊抗逆力和承受力。我們在超越「苦難」的那一刻,就如同攀上了又一座險峰,站在人生的新高度,為賦予生命更多的價值和意義,繼續前行。

 
 
文/黎樹基 圖/吳偉樂

潘月荷(左)和潘小文兩姊妹經歷四川大地震之後,對生命有更深刻的體會。

路,是人行出來的,但偶爾會有起伏、迂迴。對於潘月荷和潘小文兩姊妹來說,去年在四川大地震中受傷,到今天轉眼已一年,在忘記創傷、慢慢復原過來的背後,心靈所飽受的創傷和煎熬,實不比其他災民少,只是,她們選擇面對和放下痛楚,重整旗鼓,繼續向前走。

筆者在潘小文於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工作室,跟她們兩姊妹見面。這次訪問緣於最近出版、由小文親撰的《從震央回來——一對香港姊妹親歷四川大地震》,她們早前在中央圖書館舉辦分享會,可惜筆者稍遲獲得消息而缺席,故藉今次訪問,問潘月荷有關分享會的事,她慢慢道來﹕「其實當天我沒有說些什麼,因為當我看回那些災情的幻燈片,我便不忍看下去,連小文的書至今也未敢讀。」

嗅到花香 看見觀音

去年,姊姊潘月荷和妹妹潘小文赴四川普照寺當義工,不料卻遇上世紀大地震,潘月荷更身受重傷,經歷了長時間昏迷,頭上和手上那幾道長長的疤痕至今仍清晰可見,部分記憶依然模糊不清,無法完整組合起來,如瞥見家中的古箏,會記起它是屬於自己的,但已不記得怎樣彈,這使身心的「災難」加劇,故最初她對筆者的提問,只是唯唯諾諾,不太願意回溯一些難堪的片段。只是當聽到小文憶述如何營救她之際,瀕死的經驗,仍是刻骨銘心﹕「我嗅到花香,隱約還看見千手千眼觀音……我便知道是觀音菩薩救了我。」

浩劫過後,讓她們明白災難可以是突如其來。對此,潘月荷雖然承認康復的過程裏時有情緒波動,但始終沒有抱怨,知道是福不是禍,是禍擋不過,反將寶貴的親情和友情銘記心中。「除了要感激多位法師慈悲,不斷替我念誦藥師咒外,我真的要多謝我丈夫、3個兒子、一眾兄弟姊妹、鄰居和朋友的關懷、鼓勵和悉心照料,陪我做物理治療,管接管送,還有幫我托米上樓,真的辛苦了他們。所以,雖然會感到徬徨無助,但我知道要盡快康復過來,不要成為他們的負累。」

回想當初,四川之旅也不盡是慘痛的回憶。「其實,小文年前到訪過普照寺,回來跟我說那裏如何山明水秀,我便跟她走一趟。身處那裏,果然一片寧靜,什麼憂愁彷彿都給驅走了,怎知竟蒙受劫難。」原來,潘月荷相繼皈依了聖一法師和湛山寺開創者寶燈法師,還一直當了義工二十多年,最喜歡探訪山上的獨居老人和兒童院的小朋友,現在不時會往湛山寺當義工。她說:「他們的信任、一個無言的擁抱,勝過千言萬語。」得知她身在病榻,這些獨居老人雖然目不識丁,但畫了一個「X」當作慰問卡送給潘月荷。就是這股無形的力量令她支撑下去,渴望繼續她的義工工作。「何況,我們活在娑婆世界,一切何必太執著?」

災後重建 心靈覺悟

這邊廂,對小文來說,又是另一個故事。在生死一線間,她慶幸能帶着受了重傷的大家姐回來,但回想地震一刻,一瞬間就把八萬多條人命奪去,那份震撼,仍是揮之不去,餘震在心裏不停冒起。在震央掙扎的時候,那是一種人性的體驗,以為是朋友的,最終卻捨你而去。小文想起這次災難猶有餘悸:「災難中,真箇有無語問蒼天之感,只有8人的醫護團隊,卻要營救逾千名災民,我曾經一度作出最壞打算,但我慶幸得到一對陌生夫婦的援手,我們彼此言語不通,只能憑身體語言來溝通,又缺乏通訊設備,真的叫天不應,叫地不聞,但他們不知怎的,可以給我姐姐找來一輛救護車,將她從偏遠的山區送到成都。」

小文早前重返崩塌了八九成的普照寺,得知大雄寶殿正在修葺重建,看看有什麼可幫忙,後來幾經轉折,才找回並親自向這對陌生夫婦道謝。「到見面時,彼此交換了一個堅定眼神,知道大家安好,便夠了。問他們當天怎會如斯熱心,他們答,但凡有良心的,都會出一分力。」

小文從事傳媒工作18年,從昔日當義工和記者的生活中,到見證無數災民遭受家破人亡的厄運,自覺所謂生命,便是如斯在種種歷練中學習。得失、因果,本非人力可以估計,重要的是,要活在當下,而小文現在決定重拾書本,8月便開始在嶺南大學修讀文化研究碩士課程,譜寫人生的另一章。「做了記者這麼多年,聽別人的故事多,很抽離,所以也是時候為自己計劃一下。」

據小文表示,《從震央回來》一書的印刷費由一眾善長合力支持,所以,售書後全數收益會在扣除發行商的運輸費後,全數捐贈香港紅十字會賑災金,用作購買物資救助災民之用。

從震央回來,不單是一程飛機的距離,亦是關於珍惜、人生的思考,正如書中所寫並不純粹是地震的記錄:「走的,都走了。倖存的,也該收拾心情,珍惜生命,好好把生命中的一切重建。」無論是她們姊妹倆或是我們,在遭遇突如其來的苦難後,都需要有鼓起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潘月荷:我們活在娑婆世界,一切何必太執著?
潘小文:走的,都走了。倖存的,也該收拾心情,珍惜生命,好好把生命中的一切重建。

《從震央回來——
一對香港姊妹親
歷四川大地震》

作者:潘小文
出版:星悅工作室

Go to Issue Menu3.

行善的勇氣
文/李焯芬

張先生走進快餐店的時候,已經飢腸轆轆了。他點了一碗水餃,在靠近門口的地方坐下。店裏的人客很多,看來還得耐心等一會兒。

張先生閒着無聊地將目光投向門外,驀然發現一個衣衫襤褸的漢子正立在門口。那是一張乾瘦病態的臉,厚厚的污垢遮住了臉龐本來的顏色。頭髮蓬鬆,沾滿泥土和乾草。一隻黑黝黝的大手扶着門框,癡癡地向店裏張看,渾濁的眼睛裏分明透着一種渴望。

忽然,他抬起只有半截褲子的雙腿,懵懵懂懂地闖了進來。他閃到一張空着的桌子旁,桌子上是狼藉的杯盤和殘羹冷飯。他不顧一切地伸手抓起桌上的剩飯拼命地往嘴裏塞……

與此同時,傳來幾個正在用餐的人客的驚叫聲。服務員不知從哪裏找來一根木棍,戳他的腿恐嚇他趕快離開。他終於驚恐起來,抓着一把未及下咽的米飯跑了出去。

幾分鐘後,他又出現在門口,不過沒敢靠近,只是怯生生地向店裏張望。看到那個孱弱的身影,張先生心中油然生出一種憐憫之情……

熱騰騰的水餃端上來了,散發着誘人的香味;張先生卻難以下咽。他想把水餃送給這個落魄的漢子,但又恐被人笑。看着周圍沒有認識的人,他終於鼓起了勇氣。

張先生向服務員要了一個外賣盒,把水餃一股腦兒倒了進去。他提着盒子走到門口,示意那個衣衫襤褸的漢子拿走。起初漢子還有疑慮,過了一會兒才慢慢地靠了過來,伸出手來一把搶了過去,窘窘地一笑,攥着袋子轉身跑了……
張先生如釋重負地回到店裏,重新要了一碗水餃,環顧左右,目光觸及的是周圍一雙雙驚奇的眼睛,店裏靜悄悄的……

水餃很快端了上來,而且比上一碗明顯多了許多,還配了一碟精緻的小菜。
膳後,張先生來到櫃台前結賬,老闆卻搖頭笑說﹕「我們決定,為您免費供餐……」話音剛落,店裏忽然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剎那間,張先生忽然明白﹕愛心其實人人都有,但奉獻愛心卻需要一點勇氣。

Go to Issue Menu4.

天如惟則
文/知歸

相信大家都知道蘇州有四大園林:滄浪亭、獅子林、留園及拙政園。其中獅子林本是一座佛教寺院,名為「菩提正宗寺」,是元代天如惟則禪師所創建。師俗姓譚,江西吉安永村人,幼年披剃於禾山,後往浙江天目山參學於中峰明本禪師,為其法嗣。元順帝至正元年(1341年),師到蘇州講經,受到弟子擁戴,翌年更合資買地為師建寺,在寺後園採大量北宋遺物「花石」,築成獅子林。此園取名「獅子」,乃禪師作為紀念其恩師中峰和尚曾於天目山獅子岩修行而定的。

天如禪師在菩提正宗寺開堂說法,大弘臨濟宗風,一時宰官多往參學,連皇帝亦常下詔請問,敕賜「佛心普濟文慧大辯禪師」及金欄衣。師曾集唐宋九家注釋解《楞嚴經》,又窮究天台永明延壽禪師的禪淨教旨,特別對四料簡中「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的疑惑,加以剖析,提出淨土法門有「易行易入」及「難信難持」的特性,又引用了《攝大乘論》所提出的「別時意趣」來作說明,破除一般人對淨土教的疑問,連續作了二十六問而成《淨土或問》一書。此書後被蕅益大師收入《淨土十要》中,民國印光大師對《或問》一書,推崇備至,認為那些「攬淨入禪」的人執理廢事,應要多讀天如禪師的《或問》,令其去除「唯心墮、頓悟墮」之執見。

師之淨土理趣是偏向天台宗義,強調心具心造,以一心三觀來演繹「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性具圓融精神,他提出縱是稱名念佛,亦必須制心,一心一意,心心相續,不令散亂,方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得生淨土。至正14年(1354年),師安然示寂,世壽不詳。

Go to Issue Menu5.

文、圖/葉青霖

風從花底過,水向石面流;一片西來意,蕩蕩遍神州。

Go to Issue Menu6.

日本僧人為何可結婚

問﹕日本僧人為什麼可以娶妻生子,不戒葷腥、著俗服,仍以僧人自居?

答﹕日本娶妻之風,始自親鸞上人,當年日皇御妹暗戀親鸞,日皇逼婚所致。

古代皇權具有操生死之權,若不服從,整個日本佛教將遭劫難,親鸞上人權衡輕重而從之。

親鸞與公主成婚之後,組織「日蓮宗」,又稱「淨土真宗」,獲得皇族擁助,大展宗風,至今仍屬日本最大之佛教組織,東本願寺、西本願寺便是其支派。

親鸞上人俗姓藤原,生於公元1173年,幼失怙恃,出家後深入經藏,著述頗豐,婚後其妻及子女均以出家僧尼身分而成名, 親鸞終於公元1262年,世壽90歲,日皇勅諡為「見真大師」。

以上內容輯錄自嚴寬祜居士和內地學生之間的佛學答問。

Go to Issue Menu7. 漫畫
圖/小子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