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服飾文化與藝術
文/岑逸飛

服飾不但被視為人類的重要標示,且具有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服飾的變化,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心態。

中國素稱「衣冠大國」,其服飾文化和藝術有五千年歷史。服飾表面上是平常事物,但仔細研究,則是將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民俗學、美學等共冶一爐的生活體系。

服飾可說是一種活的生活文化,而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服飾特點,從而顯現出歷史的進程。從服飾的華麗或樸實,或是其長短的變化,可折射出中國歷史十多個朝代的更迭和演變。千姿百態的服飾,款款生輝,所表現的形象,從中可以看到文學、美術、戲曲以至舞蹈等多個藝術範疇。

中國的服飾,自有文字記載的商代開始,先有雷紋和龜紋的圖案;到周代出現了美觀的暗花紋和多彩的刺繡品,並且製作了冕服。戰國時百家爭鳴,服飾也多了採用自然物象的變化紋樣;漢化服飾趨於明快、簡練,也可見到活潑的雲紋、鳥紋和龍紋圖案,不拘一格;魏晉服飾則多是大裙擺、袖口寬鬆,所追求的是線條美、飄逸美,與其時代風氣相呼應。

到隋唐時,物質生產豐盛,服飾表現也趨於華貴,色澤金光閃耀,而構圖也顯得秀美生動,豐滿圓潤。唐代服飾可說是繼承了周代、戰國、漢代和魏晉時期的風格,服飾設計融合了周代的嚴謹、戰國時的舒展、漢代時的明快和魏晉時的飄逸為一體,並且在此基礎上,其服飾圖案更顯得華美。

今期《明覺》的敦煌專輯,介紹敦煌服飾,描述了初唐、中唐和盛唐幾個石窟壁畫的服飾藝術。再看敦煌石窟,是從南北朝十六國時期即公元四世紀中期開始營造,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回紇、西夏等各個朝代,延續一千餘年,留下了極珍貴的服飾形象資料,可說是一個琳瑯滿目的古代服飾文化博物館。

敦煌石窟被稱為「東方藝術博物館」,其中的服飾文化極具魅力。僅從敦煌服飾的形式來看,既有帝王將相的冠冕袞服,也有平民百姓的布衣短服;既有文臣的闊袍大袖,也有武將的鎧甲戎裝;既有出家僧尼的僧衣袈裟,也有俗家弟子的家常便服。總之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有,農夫、漁民、工匠、商旅、樂人、醫師、獵人、乞丐以至各少數民族、中亞、西亞等人種,各種服飾並陳,洋洋大觀。

 
 
文/謝兆霖 

敦煌石窟都是由當地僧人、居民和商人為禮敬佛法僧三寶和教化大眾而開鑿的。佛法不離眾生,佛經中的故事都與世間萬法息息相關,為敦煌壁畫提供無盡的題材。要向朝拜石窟的信眾簡明直接地表現故事人物的性格,靠的不是人物的樣貌,而是要以服飾去突出不同人物的身分。

維摩詰經變中文殊菩薩探訪假裝生病的維摩詰居士,藉以共談妙法的故事,集菩薩、僧人、居士、天女、華夏帝王、番王和外國使節於一圖之中,可謂各式衣冠俱備。莫高窟盛唐第103窟的維摩詰像 ,頭裹白綸巾,內著曲領單衣,外穿白色交領袍服,披紅披風,衣飾和神態都是魏晉名士飄逸瀟灑的風度。前傾的上身手持麈拂比劃,微張的雙唇令人覺得「辯才無礙、遊戲神通」的維摩詰宛然就在眼前。站立的天女則是典型盛唐貴婦裝束,寬袍大袖襦裙,頭梳鵠髻,旁邊的舍利弗亦穿著唐代常見的交領僧祗支和田相袈裟。

皇帝得悉大智者維摩詰示疾亦趕來探望,未細看其衣冠,單是那百官簇擁的排場就馬上辨認出誰是皇帝。頭戴冕旒,穿十二章紋袍服,其中兩肩上的日、月紋仍清晰可見,腳踏雲紋笏頭履,極具威儀,是唐代人物畫的傑作。

儼如萬國時裝表演

中唐時期吐蕃入主敦煌,那時期的壁畫記錄了不少西域民族的衣冠。如上述維摩詰經變,除了華夏帝王之外,蕃王亦帶領其他西域民族的使臣來問疾。中唐第237窟所繪畫的蕃王正是吐蕃贊普。頭戴「朝霞冠」,著左衽素色藏袍,長袖垂地。這種藏袍在今日西藏仍很流行。後面的各國王子服飾更如萬國時裝表演,令人目不暇給。有上身袒裸,披長巾戴肩釧的印度王子、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王子身穿袍服戴雙尖氈帽。站在其後第二位頭戴捲沿氈帽,身穿翻領緊身胡服的粟特人,則是來自信仰拜火教的中亞國家。

過去的敦煌有如今日的香港,來自各國的人雜居一地,初唐第220窟描畫嬉戲中的童子,一個身穿漢族傳統紅色交領半臂上衣,綠色短褲,另一個卻穿看似現代工人褲的紅白直間吊帶條紋小口褲,是當時波斯國的流行童裝。此圖可能是兩個民族的小童在一起玩耍,說不定也可能是其中一個小童貪玩而穿上異族的服飾。

女穿男裝 方便活動

唐代統治階層有外族的血統,社會開放,能包容各國文化並互相影響。特別在盛唐,男式胡服乃時尚裝束,士大夫不再穿維摩詰那身飄逸的輕裝,而流行以西域羊毛氆氌縫製的緊身胡服,即如前述中亞粟特人的裝束。唐代女性地位亦較高和自由,常騎馬出遊,為方便活動而穿起男裝。開元、天寶年間更成為貴族婦女和侍女的時裝,在敦煌壁畫中亦較常見,如盛唐第445窟那名身穿男式翻領團花袍服的近事女就是女穿男裝的最佳例子。

當然女扮男裝的女性在唐代只屬少數,由於絲路貿易暢通蓬勃,唐代紡織不論品質和紋飾都種類繁多,工藝精湛,唐代婦女只會為買不起最高貴的絲綢和追不上時興的服飾紋樣而發愁。絲綢織造技術的高超可反映在初唐第321窟的菩薩身上。菩薩身披帔巾,下著紗裙,畫師巧妙地描繪出紗裙輕柔飄灑的質感,薄如蟬翼輕如煙,專家推測那是唐代貴重的紗縠織物。紗裙上那小散花紋,清新典雅,亦是唐代流行的絲織品紋樣。

中唐第159窟的菩薩雕像身著織錦衣裙,上身穿紅襯地白、綠五瓣團花的袒胸覆膊衣。帔巾紋樣為唐代流行的捲草團花紋。團花紋和寶相花紋常見於唐宋時期菩薩的衣飾。寶相花紋源自東漢,將牡丹等花的花朵、花托和葉的圖案以對稱形式組成圓形或菱形紋樣,表達寶相莊嚴的意義。捲草團花紋亦稱唐草,源自波斯的金銀器圖案,是唐代建築、服飾和日用品的流行裝飾。以上各種服飾的變遷往往都是隨政治環境和社會文化的轉變而改變,其實服飾亦能反映出另一層變化較少的文化內涵,那就是禮儀風俗,留待下次再繼續探索。

Go to Issue Menu3.

灑灰並非無情事
文/溫綺玲

大部分華人,對死亡一事很是忌諱,除了臨命終時仍有知覺者,才會與家人商議自己的後事安排,年輕力壯的時候,大家都會覺得那是很遙遠的事情,真是死到臨頭才安排也不會遲,立訂「平安書」已算是先進的了。

可是,我們往往忽略了,除卻資產等身外物是需要分配妥當之外,這軀殼仍需處理呢!諸如﹕放在哪裏?喪禮採用什麼宗教儀式?要通知哪位朋友……等等。
在學習坐禪的課堂上,認識了蘇珊,她便有先見之明,參加了聖雅各福群會舉辦的一個「後顧無憂」計劃。胖胖的蘇珊,雖然曾中風,行動尚算靈活,待人熱誠友善,老伴在今年7月過身,膝下猶虛,但她每天都過得充實,參加義工行列,學習時間表亦編排得滿滿的。

這個無憂計劃很好玩,付出15,000元,機構便承諾按個人意願代辦理後事,全包宴連律師費,可以代灑灰入海,也可以灑在公園做花草的肥料,或申請放置在政府的華人永遠墳場,俗語說的棺材山地全包宴,簡直是超平,交款後,按兩年續約一次,中途退出,可以原銀奉還。有興趣者,可以與該會聯絡查詢。

蘇珊已打定主意,待百年歸老後,這個計劃便會按她的意願,與老伴骨灰混在一起,灑在公園裏,她還將古詩其中兩句﹕「落花豈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改為﹕「灑灰並非無情事,化作春泥兩相依」自喻。泥中有她也有他,多浪漫!

Go to Issue Menu4.

劉程之
撰文/知歸

廬山十八高賢之名字,有部分學者是抱持懷疑態度的,故本欄亦只選出可靠性較高的人物來介紹。這些人中,部分是有道的居士,故亦舉出其事作介紹。

在390年結社儀式中,慧遠大師命隱士劉程之撰了一篇誓辭作為123位蓮友發願之文,辭意嚴謹,見地超凡,大眾同受感召,日後終無空過。程之字仲思,江蘇彭城人,生於352年,為漢楚元王之後,少失父蔭,事母至孝。早年擅長老莊之學,後尚佛理。曾作府參軍,謝安、劉裕皆重其賢德,屢作推薦,但其性不務時俗,故皆辭任,因仰慕慧遠大師之德,入廬山求見大師,師問其為何放棄官祿名利,程之謂朝廷君臣相疑,縱為重臣,有何作為?劉裕聞其清行,遂尊其號曰「遺民」,後世亦因程之之號,而稱不降新朝歸隠之官員為「遺民」。

由於程之入廬山隱修,名士雷次宗、周續之、宗炳等亦相繼入山,遠大師見眾人淨緣具足,便有結社發願之事。後道生大師將鳩摩羅什大弟子僧肇的〈般若無知論〉携往廬山,遠公及程之等閱之而讚歎謂:「不意方袍(指僧眾),復有平叔(指何晏)。」程之更為文致書什公、肇公,往復推揚經義。今本《肇論》內除收錄肇公四論外,尚有〈劉遺民書〉及〈答劉遺民書〉討論般若空義。

程之又著〈念佛三昧詩〉,專心繫念坐禪,半年後於定中見金色佛光照地。15年復見阿彌陀佛垂手接慰,摩頂及引袈裟覆身,又曾於念佛中入七寶池,得佛指引而飲八功德水,出定後猶有餘香於身,遂知自己淨土之緣具至,便請僧轉讀《法華經》,燃香先供釋迦如來,次供阿彌陀佛,再供《法華經》,迴向一切有情,同生淨土,即與眾道別而生西,其時正值晉安帝義熙6年(410年),世壽59歲。

Go to Issue Menu5.

媽祖是不是外道?

問:我家世代相傳,都是信仰「媽祖」,也即是香港所稱的「天后聖母」。現在我們又皈依佛教,不知二者有沒有抵觸?因為有人說天后及其他的神是外道。請問應如何解答?

答:民間相傳的信仰,尤其是農村及水上作業的社會,他們的崇拜,已是根深柢固。我們佛教徒應有尊重與包容的量度,不要排斥這些民間信仰。對他們崇拜的神如天后聖母、玄天上帝、呂祖、關公等等,可以問訊向他們表示尊敬。

尊敬並不表示皈依他們。佛教也有天龍八部、護法神祇,都是我們尊敬的神。基督教的耶穌、天主教的聖母、回教的穆罕默德,屬於天乘,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信仰,不應該批評,更不可藐視,彼此應該有共存觀念。

「外道」一詞,是指佛教以外的教法,沒有侮辱排斥之意。三論玄義曰:「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

外道不是爭論的問題,最怕是「邪道」:迷信不怕,「邪信」才可怕。

解開當事人心理障礙的方法,第一切戒重蹈覆轍,第二以自己力之所及,行善積德,幫助他人或到正當社團擔任義工。有餘資則可捐獻,建校助學,福慧社會,作為迴向,便可能解開恐懼心結。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文道讀書分享會

主講:梁文道先生
書目:佛陀的美麗新世界
日期:12 月19 日(星期五)
時間:晚上7:30 至9:30
地點:東蓮覺苑弘法精舍
(須來電報名留座)

周日念佛晚會

主持:苑長僧徹法師、如淨法師
時間:下午5:45 至6:45
地點:東蓮覺苑跑馬地山光道 15 號
查詢︰ 2575 6312

Go to Issue Menu8.

菩薩戒誦戒會暨念佛共修

日期:每月第一個星期五
時間:晚上7:30 至9:30
地點:法鼓山香港分會九龍荔
枝角永康街23-27 號安
泰工業大廈B 座205 室
查詢︰ 2865 3110

藥師經讀誦法會

主持:宏勤法師
日期:逢周二
時間:晚上7:30 至9:00
地點︰中華佛教圖書館
九龍界限街144 號3 樓
查詢︰ 2336 0437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