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非洲,貧窮與飢餓共生,蠻荒與戰亂同步,愛滋病的幽魂無情而持續地製造出四處流浪的孤兒,這些孤兒散布非洲各處,昭示已經木然的疼痛。若然有人走遍彼邦五十三個國家,播種佛法靈苗、擁抱愛滋遺孤、設辦佛學院提供短期出家,立願一世做不完,會繼續做五世,相信沒有多少人有把握能做好這份工吧!但恰恰有這樣一個人,默默地做這件事,久而彌堅,他就是台灣的慧禮法師。 緣分奇妙而默默地發揮作用。1992年,慧禮法師那時屬佛光山團體,佛光山的弘法心願是「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當時四大洲都有人弘法,只剩貧窮而戰亂的非洲獨付闕如。佛光山希望有人到非洲,當時慧禮法師願意去,這一因緣便打開了法師的非洲情意結。在非洲的第一個十年,法師建了南華寺。之後第二個十年,他便開始深入非洲,脫離華人而走入黑人團體中,規劃佛教本土化工作;創立了阿彌陀佛關懷中心(ACC),這是一個有佛教特色的孤兒院,至今已收養了兩千名馬拉威的孤兒,當中許多是愛滋遺孤。 教孤兒中文少林功夫到了非洲,文化、種族和信仰的差異所帶來的摩擦纏繞他。更重要的問題也逐步呈現——收養孤兒需要募款,貧窮的大陸猶如沒有水源的河道,募款工作舉步維艱。由於過去的因緣,法師在台灣出生和成長,所以募款幾乎都要跑回台灣去,但因兩地距離太遠,經費常感窘乏。 孤兒院的日常生活細緻而嚴格,因而慢慢培養出新一代的非洲人。法師有條不紊說道:「孩子們都吃素,四點半他們會自動起,五點要做早課、坐禪,之後練少林功夫一個小時,七點早餐,之後上學校學習。下午下課回來繼續練功,之後是晚餐。晚飯後有自習,根據老師和學生的情況,會有些中文課、佛學課,或者歌唱課,之後就睡覺了。」 由於要學中文,故孩子都能聽能說中文。慧禮法師視他們如自己的孩子、菩提的種子,盼他們將來能將佛法之光散遍非洲。但非洲的人禍天災製造了很多不測,法師希望他們將來不論是出家弘法還是進入社會回饋鄉里,都應使自己身強體健,有獨立應變的能力面對多變的環境,所以他延請了中國少林武僧及武術學校教練來教授少林武藝。「還有,練少林功夫是因為禪武合一,而且少林武功本來就是佛教團體發展出來的嘛!」 當看到孩子們演出純熟的少林絕活時,很容易感受到這背後藏著法師周到的用心。 面對攻擊 處變不驚![]() ![]() 辦孤兒院,迎面襲來的困難不僅是資金的匱乏,還有基督教團體無中生有的誹謗:「我們去馬拉威時,基督教團體說我們強迫孤兒信佛和吃素,說我們不能在孤兒房安置佛像。他們還認為我們是不合法的宗教、恐怖的宗教、東方來的撒旦,盡量將我們醜化。而且當地民間傳說中國人會吃小孩,不願把孩子給我們,障礙多多。」 面對攻擊,法師可謂處變不驚,步步為營:「那我就跟政府保證,我們是佛教團體,孤兒院要維持佛教形式,要在孤兒房裏擺佛像,要有佛堂。但皈依受戒就要等他們十八歲後能獨立思考時才進行,當然這是個權宜之計。」他相信兩三年後,中心有了慈善救濟等工作後,馬拉威對中國和佛教會慢慢改觀的。那時孤兒就可以接受皈依了。 提到在非洲令他最感動的事,他卻說起基督教傳教士的奉獻精神讓他十分敬佩。「我剛到非洲時找不到一處佛教蹤迹。非洲是那麼大的一個洲,卻都是基督教,佛教沒法傳入,很奇怪。後來到了很多地方深入了解,發覺無論在怎樣的窮山僻壤都會有教堂,這些教堂再古老再破爛都會有牧師或神父,如果跟這些歐洲白人聊天,問他們來了多少年,他們都說起碼四十年了。」法師曾說過他誓要埋骨非洲。字裏行間,似乎透露出這一誓願的緣由所在。 法師的非洲事業何去何從?他的回答承載佛教的大無畏精神:「我的計劃是佛教本土化。我立願埋骨非洲,五世轉世為非洲出家人,希望三百年後能完成這件事。過去都沒人願意跟我去非洲,我孤軍奮鬥是做不來的,所以發願這輩子做不完有來生,來生做不完又有來生,我用這樣的精神來持續做這件事。」 法師的精神感染了一些人跟他去非洲做義工。如張毓桂女士,以前做夢也沒有想到去非洲,因遇上法師,遂無怨無悔放下所有,前往孤兒院當了一年半中文老師。 願五世轉世非洲出家人在非洲拓展佛教事業的過程中,法師似乎慢慢地延伸出他細膩而敏銳的觸角,洞悉過去,同時也探見未來﹕「我們曉得十五世紀後歐洲人殖民整個非洲,殖民政權現在不見了,卻留下教堂、語言、文化;政權消長很快,但語言文化卻是長長久久的。我到非洲掌握了兩個機緣﹕第一個是非洲尚處於有待開發階段,我們才有機會去協助他們成長,才有這一方福田可以耕植;第二個是中國崛起,現在中文是世界第二語言,與中國接觸都是從學語言開始的。和以前殖民者相比,現在中國不可能走殖民的路,所以我們努力的方向是協助建立非洲的文化價值以及續佛慧命,用佛法慈悲與智慧,讓非洲成為幸福清涼地。」 問法師有沒有想過放棄,他毫不猶豫地說﹕「目前不能放棄啊,再怎樣困難我都要堅持下去啊,假如我放棄了,十年後、百年後、千年後,不知誰還願意做這件事情啊!」話雖平實,卻似乎有許多餘音。
怨恨循環
|
「佛學Q&A」為《明覺》特刊新設欄目,內容輯錄自嚴寬祜居士和內地學生之間的佛學答問。 本刊非常榮幸還邀請到其他資深學者、大德解答佛學問題,歡迎各位讀者來信提問。電郵:[email protected] |
日期﹕農曆八月十五日
時間﹕下午6:00
內容﹕誦經、賞月
電話﹕2575 6312
日期﹕農曆每月初一及十五日
時間﹕上午9:30至中午12:00
主持﹕苑長僧徹法師
電話﹕2572 2437
以上活動地點﹕東蓮覺苑
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日期﹕9月14日
時間﹕晚上7:30至10:00
內容﹕猜燈謎、茶點、月餅生果等招待
地點﹕天台精舍 荔枝角九華徑新村133號
電話﹕2336 0437
日期﹕9月20日
時間﹕晚上7:00至8:00
地點﹕香海正覺蓮社
跑馬地黃泥涌道31號3字樓
電話﹕2572 2662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資源 |
課誦 |
連結 |
下載 |
賀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