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輪圓具足 普化群生
撰文/婆禾

佛教密乘裏的圖像運用極其豐富,并發展出一套獨有的「曼荼羅」之學。曼荼羅(Mandala)本指萬德聚集之諸佛自證境界。但將其作為觀境,乃至將其繪或塑製成圖像,亦可稱為曼荼羅。就其內容言之,依八世紀時之印度密教大德佛陀瞿呬耶的分類,把廣義的曼荼羅分為「自性、觀想、圖繪」三種。這自性、觀想、圖繪三種曼荼羅,有其發展之順序。淵源於佛自證之境界——自性曼荼羅,由此演成觀想之曼荼羅,更進一步成為圖繪曼荼羅。

原始佛教以一個「滅諦」來說明永斷無明、欲愛等一切煩惱,一切苦皆止息的狀態;亦即涅槃境界。繼承這種思想的大乘佛法就以空空、大空、畢竟空等辭彙來說明。隨之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等經裏,開始有比較積極描述其內容的「妙有」思想出現。進而至《大智度論》等,又將此妙有之義趣作進一步的闡發。慢慢的一類密續經典如《金剛上味陀羅尼經》及《金剛場陀羅尼經》開始出現。這些經典裏所說的金剛上味及金剛場,就是嚩日羅曼荼(Vajra-manda)的翻譯;所謂證悟的本質,常恒不壞,如同金剛一樣。論及證悟之本質,在這些經典中,積極的釋之謂世間法即是佛法。就證悟而言,世間一切虛幻諸法,就是真如實相的呈現,同時亦無一物為邪法及煩惱而應捨棄者,若能善為運用,皆菩提之資糧。依此立場,攝取婆羅門教之崇拜諸神的形式,賦以一個全新的內容,遂成立造壇念誦等經軌,演變為一套奠基於佛法裏「真空」、「妙有」之上的解脫法門,是為密教。

密教法門善於身、語、意三密瑜伽的訓練,在這種訓練的過程裏大量的運用圖像、圖形作為表法及觀想之用。為了達到這種目的,除了文字陳述,圖繪更是一個十分方便有用的方法。所以弘法大師空海的《御請來目錄》中記其師惠果和上告訴他說「真言秘藏,經疏隱密;不假圖畫,不能相傳。」繼而命畫師繪下種種圖像——曼荼羅,給他在歸返日本後作傳教之用。空海依師囑建立了四種曼荼羅,即大曼荼羅、三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這些珍貴的法物代代相傳,輾轉依樣摹寫,歷千百年而不斷,是為密法傳授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傳統的曼荼羅形式外,近百年來也有新一代的圖像畫師,嘗試以種種嶄新的技法、用色、題材在原有的基礎上作新的試驗,資以對諸法的新闡釋,是為無情說法的一類歟。甚至運用新的電腦技術作二維或三維的立體曼荼羅。那更是繼往開來的進一步發展矣!

 
念願── 2006 年獲得百家藝術勳章受賞
採訪/松村百合子 翻譯/大代英莉 圖片/由慧善玄潭提供

常樂我淨

佛陀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用言語或文字來解釋已不是一件易事,用圖畫來表達更是非常困難。不過,日本畫僧慧善玄潭法師卻擅長以繪畫的方式來傳遞佛陀的思想,法師說:「佛教基本上是關於自身和人的事,希望大家觀賞佛畫時能得到歡喜。其實單以繪畫來表達佛法是非常困難的,因此我在畫架上描繪的,都是希望令人安樂自在,勤奮用功,願圖畫能帶給人們、家人和朋友幸福和平安。」

慧善玄潭法師的畫不僅帶給人們藝術美的享受,同時亦賦予宗教信仰的感動,給人心靈一種震撼和衝擊。他每次創作一幅佛畫,到最後點睛時,都要念經祈禱,以開法眼,可能正因如此的虔誠和用心,所以他的佛畫更具宗教的神秘和力量。

法師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油畫的藝術形式來表現佛教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的畫僧。

以油畫的技巧來表達佛畫,與以中國或日本的傳統國畫的方式來表達,兩者最大的分別在於甚麼地方呢?法師說:「基本上沒有很大的區別,同樣都是將大家所持的信仰心和世界觀透過繪畫表現出來。」

法師續道:「在這個21世紀的時代,年青一代只按照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生活,使社會罪惡增加,為使他們回歸正道和容易明白,我以配合現代的手法來描繪,希望將嚴肅的題材,轉化成簡單的道理。將我所看到的雲海、蓮花、光明和佛像等都在畫中表現出來。」怪不得在他個人佛像畫展會場上,經常會看到不少信徒觀看他的畫時,情不自禁地流下感動的眼淚。他最大的願望就是想通過藝術的形式把佛教的思想展現給世人,讓世界更多的人瞭解佛教藝術和佛教文化,同時理解佛教教理和思想。

兩界曼荼羅之金剛界

兩界曼荼羅之胎藏界

胎藏界與金剛界

「兩界曼陀羅」是慧善玄潭法師的代表作,足足花了六年時間才告完成的巨作。在金剛界曼陀羅中,僅佛像就畫有一千四百多尊,在胎藏曼陀羅中也畫有四百六十多尊佛像,原高野山大學校長、世界著名密教專家、現任全日本真言宗管長松長有慶博士稱讚說:「以一個人的力量,完成如此細緻繁密,而且線條顏色搭配如此正確,佛像位置佈局如此妥當的曼陀羅,在日本五十年來沒有第二人」。

傳統的胎藏和金剛界兩部曼荼羅,是以國畫的方法畫成,而油畫和國畫不論在技巧和用色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分別,法師這次以油畫形式來表現,他與我們分享漫長的繪畫過程「我曾到訪北京和上海的大學研究所考察,參考當地的收藏。在真言宗高野山系的佛寺內藏有兩張兩部曼荼羅,其中一張採用東寺的古畫繪畫法,繪畫了胎藏界和金剛界。兩部曼荼羅包含了眾多經典的佛像,內容非常精緻,相信是我至今未曾繪畫過的。」法師說預計今年6年月將在中國展出完成的作品。

光明與心

看到法師的眾多作品,不其然想起,是不是都具有一個中心思想或共通的題材呢?法師淡淡地說「光明與心」就是作品的共同題材。而作品當中畫了不少日本古雕塑的造像,又是否含有特別的意義呢?法師解釋道「這只是其中一個題材,總括來說,每個國家的佛像也大致相同,亞洲的佛像以鋪金為多;而以日本的佛像來說,手工十分精細,不單止是宗教的東西,也是宗教與藝術混合的結晶品。佛教主張和平,希望世界各國的人看到我的作品,能領悟這點之餘,也能理解佛理。」

那麼,法師下一個構思的題材將會是甚麼呢?法師想了一想,答道:「活好當下」。

地藏菩薩之微笑系列(冬)

以畫弘法

曾經到過世界各地舉辦展覽的慧善玄潭法師,對於東西方的繪畫風格,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西方人較善於寫生素描,採用的色調亦比較鮮亮;至於東方人則較善於利用毛筆、畫筆等描繪自然景象,用色方面比較喜歡沉實的色調,各有特色。「我相信是受到不同生活習慣所影響,亞洲的文化是比較含蓄的。所以利用一幅畫來表現如此嚴肅的題材,真的十分困難。好像我是自學繪畫的,有時候也會遇到不知「從何入手」的情況,因此,必須鍛鍊好繪畫的基礎,如素描,就是一個很好的鍛鍊,先在腦海描繪構圖,想定圖像才繪在畫冊上。」此外,法師非常高興在不同的歐美國家展覽時,都能獲得很多不同的回應,「他們很驚嘆『東方人能有如此的構想!』,他們甚至能透過繪畫對佛教產生興趣,這也是我感到非常欣慰的事情。」

後記

訪問是在京都一所佛寺中進行,記得當天飄著濛濛白雪,法師的笑容卻讓筆者感到無盡的溫暖,也很感激法師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訪問,實在萬分感激!

談話間,法師提及他是自學繪畫的,畫中的每一筆,都是他對佛法的領悟。另外,法師很希望能在亞洲,尤其是中國和香港推廣佛教繪畫。其實不單單是中國及香港,他更希望能與世界各國交流,這一點在法師的作品中經已充分表現出來,欣賞過他的畫作的人也能淨化心中的煩惱。

訪問中,筆者跟法師說最近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人和事。法師說:「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是另一個機會的誕生!」這話讓筆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959年出生于韓國江陵,日本國籍 特級畫家。國際著名畫僧,擅長油畫,尤擅佛像畫。自幼出家,愛好繪畫,常於參禪打坐中,意念練習佛畫。初習工筆水彩,後改學油畫。

慧善玄潭所創作的佛像油畫不僅在日本佛教界、藝術界得到好評,曾多次獲得日本總理大臣獎和文部大臣獎,在國際藝術界也給予高度的評價,獲得許多國際大獎,2004年參加法國羅浮宮「美的解放」繪畫展,獲得藝術最高獎;在中國北京國際藝術博覽會獲得金獎;2007年在俄羅斯「莫斯科國際藝術博覽會」,獲得俄羅斯藝術文化殿堂名譽獎等幾十個國際大獎。

至今為止,他舉辦過50多場個人畫展。作品被日本各大寺院、博物館以及泰國皇室所收藏。

網址:http://www.ezen.jp

Go to Issue Menu3.

隨緣
撰文/李焯芬

炎炎夏日的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

「撒點草種子吧!好難看哪!」小和尚說。

「等天涼吧。」師父揮揮手,「隨時!」

中秋,師父買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種。

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

「不好了!很多種子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著。

「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

撒完種子,跟著就飛來幾隻小鳥啄食。

「要命!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腳。

「沒關係!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

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早晨衝進禪房:「師父!這下真完了!很多草籽被雨沖走了!」

「沖到哪兒,就在哪兒發!」師父說,「隨緣!」

一個星期過去。原本光禿的地面,居然長出許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來沒播種的角落,也泛出了綠意。

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

師父點頭:「隨喜!」

Go to Issue Menu4.

南嶽慧思
撰文/思顗

天台宗三祖慧思大師,俗姓李,北魏宣武延昌四年(515)生於河南省上蔡縣。少年時常常夢見自己與數友讀誦《法華經》,又夢感普賢菩薩摩頂授學,智慧大開。十五歲那年出家,至二十歲受具足戒後,嚴持日中一食之戒,專誦《法華經》。後閱《妙勝定經》,開始修習禪定,到處尋師參學,得遇慧文禪師,面授觀心法要,白天擔任僧眾職事,夜間坐禪達旦,三七日後,頓見一生善惡業相,於是更精勤修習,卻遭到禪魔干擾,身不自主。後反思病障實源自業惑而生,故堅決反觀心源令業障降伏,更動八觸得發根本禪,大悟「法華三昧」,自此一切經義皆無所不達,四方來問道者日增。

548年,大師在河南袞州,與大眾講習禪法後,受邪師猜忌,竟被人下毒幾致喪命,幸得禪力深厚,才免於難,從此率眾南行,先抵信州,再往郢州。在郢州說法時,再被人在食物中下毒,幸專念「般若波羅密」而令體內毒性消散,但同行三徒眾卻未能幸免,中毒身亡。

555年,大師41歲,入光州大蘇山,在開岳寺、觀邑寺講《大品般若經》,信眾大增,遂發願寫造金字《般若經》,至558年在齊光寺完成願望,為了紀念這件大事,他撰寫了一篇〈立誓願文〉,敍述自己出家學道、習禪弘教及立志度生等因緣。此文一出,流通各地,遠近來學習者更多,當中更包括後來創建天台宗的智顗大師,不避戰亂,遠道而來向他參學。思大師在光州弘法十四年後,於569率眾四十餘人前往湖南,登南嶽衡山,繼續弘揚禪教,力糾南方重論輕禪之風氣。陳宣帝得知師之道跡,便迎請師至帝都棲玄寺,講《大品般若經》,陳主尊為「大禪師」,一時道俗無不傾心歸敬。大師後再返南嶽,繼續傳授禪法,至557年,在半山道場大集徒眾,勸勤修法華、般若三昧,至六月廿二早晨,安詳示寂,異香滿室,世壽六十三,法臘四十九年。

大師之禪學,一方面得力於慧文禪師的「三智在一心中得」的觀心法門,另一方面是將文師的真傳結合到他對《法華經》的體會,從而開創一種圓頓教法來修習「法華三昧」,此種新禪學實踐,到了智顗大師,便正式開展出天台教觀雙美的圓教法門。

Go to Issue Menu5.

如來
文/賴靜涵

「如來」是從梵文 tathaagata(巴利文亦同)翻譯過來,音譯作「多陀阿伽陀」。由於梵文的「tathaa」是「如此的」意思,而「gata」是「來」或「去」(come之意),所以翻作「如來」,也作「如去」。亦有此解:tathaagata也可以解作「tathaa」加上「agata」,當中的「agata」是「無去/不來」,所以也翻作「不來不去」。因此「如來」便有「走這一條路,也就是『佛道』過來而成就。」之意,也有《金剛經》所說的「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即證到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無須再往其他方向而來去的意思。如《長阿含經》說:「佛於初夜成最正覺及末後夜,於其中間有所言說盡皆如實,故名如來。復次,如來所說如事,事如所說,故名如來。」《大智度論》則說:「行六波羅蜜,得成佛道,……故名如來;……智知諸法如,從如中來,故名如來。」以中國佛教來講,天台宗認為「如來」就是「乘『如』實道,『來』成正覺」,為比較普遍接受的見解。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活動:地藏法會

日期:5月1日(四)下午3:00至4:00
主辦:法鼓山文教基金(香港分會)
地點:九龍荔枝角永康街23-27號安泰工業大廈B座二樓205室
查詢:2865 3110

活動:佛誕嘉年華

日期:4月4日(日)下午1:30至4:30
主辦:佛教愍生講堂
地點:新界東涌富東商場
查詢:2808 2373

Go to Issue Menu8.

覺知念之禪修營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