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卷首語
隨他去
撰文/愚子
百歲老人本煥長老,出生於清光緒年間。少年時代,清廷腐敗無能,西方列強入侵,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本老在飽受凌辱中度過童年﹔弱冠之年,軍閥混戰,兵荒馬亂,生靈塗炭,本老在掙扎中耗費了人生最美好的時光﹔而立之年,八年抗戰,國土淪陷,無辜平民遭屠殺,百姓流離失所,本老在逃難中度過中年,根本無條件談立業﹔不惑之年,三年內戰,長期以來的戰亂使得國家千瘡百孔,貧窮和落後,本老感到困惑與憂慮﹔花甲之年,又遇上十年文革,本老自己也蒙冤入獄,一關便是二十二年……
本老這一代人,可謂生不逢時,歷經滄桑。然而在他同齡人中,為什麼有些人因抵禦不了命運的風寒而早已命喪黃泉,有些人卻能劫後重生,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而本老更是老當益壯,不墮青雲之志,以百歲高年,仍常年奔波於弘法利生、建寺辦學、修橋補路、扶貧濟困等利生事業,成為海內外人們共同敬仰的一代宗師。
是什麼力量使本老在任何時候都能以一顆輕鬆、自在與喜悅的心情為眾生做更多有益的事件﹖答案其實很簡單,引用本老的口頭禪,只有三個字──「隨他去」。緣生緣滅的道理告訴我們,過去事,無論好壞,皆已過去,若仍放不下,便是執著。放不下對自己不公平的人和事,憎恨心生起,使人一直活在不平、痛苦與挫折感中﹔放不下自己已做過的錯事,悔恨心生起,令人活在陰影中﹔放不下自己的成功與榮耀,功高我慢之心升起,使人在自滿中逐漸衰退……因此,過去的事,無論好壞、成敗、榮辱與得失,皆應「隨他去」。這就是《六祖壇經》中所講的「不思善、不思惡」的境界。同樣,未來事尚未到來,想之無用。只有當下這一念,才是最真實的人生。因此只有珍惜和善用現有的各種因緣,活在當下,以平常心看淡世間的悲歡離合、炎涼冷熱和成敗得失,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才能活出人生的風采。
2. 百齡高僧談成佛之路
撰文/本刊
誕生百年,出家鑽研三藏已七十餘年的本煥老和尚,一生傳奇。曾仿效古人「頭懸樑」以苦修禪法﹔歷時三月跪拜朝五臺山﹔刺血寫二十餘萬字血經供佛﹔母逝燃臂為燭守孝。
數十年來,連續重修丹霞山別傳禪寺、廣州光孝寺、深圳弘法寺、湖北新洲報恩禪寺、湖北黃梅正覺禪寺、南雄蓮開淨寺、雄寺、江西百丈寺等八大寺院,德業非凡。
前半生苦行,後半生奔走中外,遍訪世界各國弘法度眾,既承禪門宗風,更倡人間佛教。
一代佛門泰斗,百歲生日前,聊天時,輕談淺說七十餘年學法、弘法事,如是問,如是答。如何﹖本煥老和尚說﹕「都是平常的事情。」
難忘與擔憂的事
問﹕ |
這麼多年,您老人家弘法最難忘的事情是什麼﹖ |
答﹕ |
我認為沒有什麼特殊的事情,都是一般的事情,都是平常的事情。 |
問﹕ |
寫血經這件事特殊嗎﹖ |
答﹕ |
寫血經只是我應當做的事情。佛在因地中折骨為筆,剝皮為紙,刺血為墨,積如須彌,我是向佛學,但是沒有做到剝皮為紙,折骨為筆。我現在還是凡夫眾生,我只是向佛學啦。不是大的學,是小的學,一點點地學﹗ 當然,我們還沒到時間,到了時間,就剝皮為紙。要問我什麼是大事情﹖驚天動地就是大事情。沒有驚天動地都不是大事情。
發生這些事是大事情嗎﹖都是世間法的事,不算大事,但是我們成佛也是從世間法做至出世間法,沒有世間法也就沒有出世間法。從凡夫眾生直至成佛,這是每個人的福德因緣。 |
問﹕ |
這麼多年弘法過程中有沒有一些特別令你擔憂的﹖ |
答﹕ |
哎呀,我都不知道什麼叫擔憂不擔憂的。我所有做過的事情就算啦,做過就算啦﹗有什麼擔憂不擔憂的嘍……好的事不過如此,壞的事不過如此,隨他去。要讓我都裝進去啊﹖好比普賢菩薩說的,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但所做的事沒相,無相,無形無相的事盡虛空,遍法界,沒有辦法。 |
問﹕ |
眾多公職對弘揚佛法來講是好事還是拖累﹖ |
答﹕ |
世間法各有各的因緣。他擔著什麼職務就什麼因緣,但是有了職務後將事情做的好不好,又是因緣。就是看他自己的福德因緣啦。 |
問﹕ |
好比您老擔任什麼主席啦、會長啦,是好事還是拖累呢﹖ |
答﹕ |
對國家、對社會、對群眾、對眾生有益的就是好事﹗能對國家、社會、佛教有益就是好事﹗於國家社會佛教眾生無益的就是拖累。這就是我兩個觀點。為了國家利益、群眾利益、人民利益、佛教利益的事,就永遠做下去。於國家、人民、社會、佛教沒有益處的就永遠都不做。 |
問﹕ |
你出家78年,在弘揚佛法上走了怎樣的一條路﹖ |
弘法走的路
答﹕ |
走的是用功辦道、了生脫死的一條路,是利益眾生、教化眾生、救度眾生、成就眾生、結眾生緣的路。這是每個人成佛必定要走的路。每個人都是未來的佛,既然每個人都是未來的佛,就是成佛必走的路,是培福修慧的路。不走這一條路就沒有辦法成佛啦﹗
普賢菩薩說「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一切眾生皆不能成正覺。不去救度眾生、教化眾生,不去培福修慧,怎麼能夠成佛呢﹖福慧沒有辦法具足,怎麼能成佛呢﹖ |
|
你是怎麼引導這些出家徒弟和在家徒弟的﹖ |
答﹕ |
哎呀﹗這種事情是我的領導嗎﹖我的引導總是希望大家好。出家就要好好用功辦道。出家就是為了生脫死,成佛的道路,這就是根本的道路。離開這條道路,就不是根本的道路。我們出家不為了生脫死教化眾生、救度眾生,那還出家做什麼?!那就不要出家了。出家就是為了走這條道路,這條就是成佛的道路、菩薩的路。
這條道路不僅是我要這樣做,要這樣走,我也希望大家都那麼走。不但今生這樣做,盡未來際生也這麼做。但是各人成佛時間不同,願力不同,所以成佛時間不同。拿我來說,我願力還不太大,但是比其他人來說還是大。成佛的時間還需要很長,是極樂世界最好。這四十八條,一條一條去做,才能成佛,但是我成佛的時間與世界要超過阿彌陀佛超過法藏比丘。
我成佛的世界若不超過極樂世界決不成佛,一切都超過極樂世界我才成佛。 |
|
那您是用什麼方法帶領這些徒弟呢﹖ |
答﹕ |
哎呀,佛陀的辦法大把啦,都是佛的弟子就都學佛啦。
我們自己沒有辦法,我的辦法都是學佛的辦法,我是個凡夫眾生,我有什麼辦法呢﹖哈哈﹗
我至今還在學呢。
佛菩薩怎麼教化眾生,救度眾生,怎樣結眾生緣,我就是跟他們學了,不學怎麼做﹖
我們最重要講一條,要向佛菩薩學習,要向歷代祖師學習,向他們學習就是成佛的道路,不走這些道路怎麼成佛﹖ |
佛門泰斗本煥老和尚
- 1907年出生於湖北新洲,俗姓張,學名志山。22歲
在新州報恩寺出家,賜法名本煥。
- 1930年到武昌寶通寺受戒,稍後往江蘇揚州高旻寺
拜來果法師為師,在此修行7年。
- 1937年不辭辛勞,發大願朝拜五臺山,後住碧山寺。
- 1939年任碧山寺第三代方丈,在此苦修10年期間,
刺血抄寫《普賢行願品》等經書,計二十多萬字。
- 1948年離開五臺山,到廣東南華寺誠接虛雲大和尚
的法。
- 1949年就任南華寺方丈。
- 1958年,蒙冤入獄,至1980年始平反回歸山門,就
任丹霞山別傳寺住持。
- 1987年任廣州光孝寺住持。
- 1992年兼任深圳弘法寺方丈至今。
現任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主席、湖北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廣東省佛教協會名譽副會長、深圳市佛教協會會長、韶關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
3.遊心法海 啟以光明、濟以安寧的佛陀
撰文/賴靜涵
佛陀,釋迦牟尼(Shakyamuni),原名喬答摩‧悉達多(Gautama Siddhartha),生在古代印度東北方一個小城邦的國王家中。「釋迦」(Shakya)是他的族名,而牟尼(Muni)則是聖人的意思。
悉達多太子從小懂事以後,開始思索宇宙人生的問題,發現人的一生不論貧富貴賤,都是受盡了生、老、病、死的各種痛苦與煩惱的折磨,於是決心窮盡畢生找尋解脫苦惱的方法。太子便毅然拋棄了王位、美麗的妻子與榮華富貴,出家當了沙門。他參訪許多修禪的外道行者,向他們學習,獲得了相當的成就。可是他發現他們的道法不夠究竟,為了找尋最究竟的解脫道,他來到菩提樹下坐禪,發誓非要找到答案不可,否則此生就此不起。在那個晚上,終於得到了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了世人所尊稱的釋迦牟尼佛。
究竟佛陀領悟到了什麼呢﹖大致上可用五點說明﹕首先是世間的一切都會「成、住、壞、空」,都是不可執著的。其次,萬事萬物都有相互關連的因果關係,「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即「緣起」。其三,生命痛苦的根源,就在於「無明」與「我執」,對事物起了錯誤的認知,形成了「貪、瞋、癡」三毒,就造成了一切苦果,三毒不除,則痛苦不止。第四,解決痛苦的方法,就是依循著從「無明」以來,到生、老、病、死的「十二因緣」,此即形成生命痛苦過程,因此修行就是要破除最源頭的「無始無明」,才能徹底擺脫痛苦的根源。第五,介紹「六道輪迴」來說明修行的正確方向。方向錯誤,做了壞事,則來世可能成為動物、惡鬼,也可能淪落「地獄」,過著相當的痛苦日子。但若今生行善,來世雖能升天享樂,但並非究竟,福報享盡,仍將回到輪迴,痛苦之日再起。這樣的輪迴,並非追求解脫道者所應企求,應該要朝脫離六道輪迴的方向前進。
簡單講,佛陀並不是上帝,他只是扮演了禪修老師的角色,教導我們脫離痛苦的深淵,這就是太虛大師為什麼在《三寶歌》裏面稱讚佛陀就是「啟以光明,濟以安寧」,因此才值得我們去皈依、去投靠學習。
4. 自在閒 狗子有佛性
撰文/溫綺玲
有一次上山,老和尚在客堂開示,有人問參禪的功夫,老和尚就要我們參「餃子有沒有佛性」這個話頭。
簡直是想爆了頭,餃子如何有佛性﹖是從餃子內的餡料開始著手﹖還是從包餃子的人開始著手參﹖愈想愈覺得匪夷所思,直至有機會見到老和尚,厚著面皮問﹕
「師父,餃子是死物,我唔識參餃子如何有佛性,包餃子我就懂。」
老和尚沒好氣,瞪了我一眼﹕「什麼餃子,是一條狗的狗子喔。」
恍然大悟,聽錯了老和尚的「新會話」﹗但仍是不知道怎樣參狗子有沒有佛性,直至家裏收養了一頭被人虐待的小狗——吉祥。
吉祥小時的舊主人,為了制止牠吵人的吠叫聲,用鐵線把牠的嘴巴長期綑綁著,日子久了,嘴上圍了一圈深深的疤痕烙印。初時來到我家,心理陰影的影響下,怕人又憂鬱,經過長時間的相處下,吉祥比以前有信心,也接受了牠的新主人。
晚上,吉祥佔據了佛房,總愛屈膝而坐,頭部伏在拜墊上,合上眼睛,似是在禪坐。我現在做早課時,已習慣了吉祥跪坐在身旁,若然那天我誦經念咒分心的話,牠會左望右望,有點不耐煩,相反,牠會瞇著雙眼,聽得入神。
朋友們都稱讚吉祥有慧根,如果牠不愛咬拜墊、香筒的話,我是打算告訴老和尚,狗子原來真的有佛性的。
5. 漫畫
圖/小子

6. 東蓮在線 www.buddhistdoor.com
佛法講座﹕Overcoming Anger, Worries and Anxieties
日期﹕11月18日(周六)下午2﹕30
主講﹕瑪興達法師
一日禪修營
日期﹕11月19日(周日)上午8﹕15至下午4﹕00
主持﹕瑪興達法師
念佛晚會
逢周日晚上7﹕00
主持﹕妙慧法師
佛學講座
逢周日上午9﹕00
主持﹕傳慧法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查詢電話﹕2572 2437
7. 香江點睛
講座﹕ |
〈無言說法 佛教藝術〉﹕Heaven on Earth: Pure Land belief and representations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
日期﹕ |
11月18日(周六)下午3﹕00 |
講者﹕ |
何培斌教授 |
主辦﹕ |
東蓮覺苑與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地點﹕ |
Foundation Chamber, Eliot Hall, HKU |
查詢﹕ |
2498 1638 |
8. 預告﹕11月15日星期三
梁瑞明﹕〈唐君毅觀照人生苦痛〉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