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念佛是誰?
撰文/愚子

一日,學人問禪師,「心性幽微,深奧難明;直契心源,秘訣何在?」老禪師慢悠悠地說,「鐘,重叩重鳴,輕叩輕鳴,不叩不鳴。求道如叩鐘,要領在於起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參禪時,應把我看成是一口鐘,把你心中的疑問當做槌,狠狠地「敲擊」我,必能打破疑團,廓然大徹。」

這則公案說出了「起疑情」乃參禪悟道之關鍵。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性,與佛無二無別;只因無明不覺,顛倒妄執,認假作真,起惑造業,才在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永無了期。故《法華經譬喻品》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儘管「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然而,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迷。可憐世人誤以「我」為實有,醉心於名利,對世間五欲之樂執迷不覺。若世人能對「我」、「名利」和「世間欲樂」的真實性生起疑情,了知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無常變化的,因而不是真實的,這才是捨妄歸真的關鍵。

禪宗大德,悲憫眾生,應機施教,對症下藥,以參一句「念佛是誰」的話頭,逼令世人生起這種疑情。正如順治皇帝問自己的四句話:「未生我時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矇矓又是誰?」近代禪門泰斗虛雲、來果禪師多年苦參:「我是誰?」「誰是我?」「未生之前我是誰?」「死去之後誰是我?」如此鍥而不捨地層層剝皮、自我反問,直到漆桶落底,兩位大德終於參透生死,猛然省悟自己的「本來面目」。

德林老和尚,親近來果老和尚二十餘載,承蒙來祖耳提面命,德業日進,深得法要,受來果禪師心印,為臨濟四十七世之正胤。德林長老中興高旻寺以來,發揚光大高旻家風,親自主持每年的冬季禪七,隨機開示說法,指導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名四眾弟子,同參念佛是誰,追尋自己的「本來面目」,機鋒銳利的臨濟家風,得以重現禪林。

 

 

撰文/俞如 部分圖片/高旻寺提供

「學佛的腦袋要八面玲瓏,特別是學禪宗這一法。」

年逾九旬的德林老和尚心思敏銳,聽其開示,清晰的思路每令人嘆服,老和尚經常說︰「學佛要一聞千悟。」月前,我們曾到揚州高旻寺訪謁;上周六,德林老和尚則應邀來港主持禪七活動,期間也在香港大學開講「中國祖師禪的禪機」。兩度得聞老和尚殊勝開示,在此謹摘錄其中精彩內容,以饗《明覺》讀者。

禪是甚麼?禪在哪兒?禪長甚麼樣子?

揚州高旻寺的德林長老,為臨濟宗第四十七代正胤,每次開示,作風活潑,直接究竟,聞法者每能透過老和尚隨手拈來的提問,透脫禪機。

這次老和尚先從簡單的提問入手,介紹中國祖師禪的特點。

禪是甚麼?

「禪是印度語言「禪那」的簡稱,又稱「思惟修」。思惟是甚麼意思?禪的思惟跟我們一般打妄想的思惟不一樣。」

「禪的特點是就是︰你不想它,它始終跟著你;你一想,它就跑了。禪是離言傳的,離開語言道,離開心行處。」

「誰有禪呢?禪人人都有,個個不無。禪無處不在,橫遍十方,豎窮三濟。禪的特點就是超越,超過十方,超過三濟,甚至超佛越祖。」(三濟意指過去、現在、未來)

「舉個例子,趙州禪師,他在禪堂聽到有人念了一聲阿彌陀佛,馬上讓人來洗禪堂,說是這一聲佛給禪堂念髒了。你們想想看,祖師這樣大的膽子,是甚麼道理?禪宗六祖大師說︰本來無一物。甚麼東西都沒有,連佛都沒有。所以趙州老人說︰『佛之一字,吾不喜聞』,你看禪宗就是超越到這種程度。」

「從佛的大小乘經典來看,凡是用心的法門都是禪。凡是用心修的法門都是禪。沒有禪,就沒有這個世界。沒有這個禪,你這個人就是個死人。」

一念不生?

有人問甚麼是「一念不生」?

「這問題也蠻古怪的。既然講到一念,一念就是心。心本來是不生的。怎麼生起來?因境而有。甚麼境?我現在講話就是個境,我拿個東西(咪高峰)你看到了,也是境。你看到就起心動念。這是因境而有。」

「眾生的心本來清淨。六祖說本來無一物,無一物就是清淨,既然是清淨為何會起心動念?最初一念是怎麼起的?我現在這一念,念念相續,昨天跟今天就不一樣,前天跟昨天也不一樣,今生跟前生就不一樣,你最初的一念從那來的?」

「世間法都有始,佛法是沒有始的。如果有始,這個就不是佛法。佛法一旦有始,心就有一個始,你有始,心就會坐在這個始上。六祖禪師說︰無始法門,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實際理地不染一塵。你現前一念心如能不染一塵,心就現前,心就是實際理地。眾生之所以成為眾生,就是(心)處處住。看甚麼東西,住在甚麼地方。不染一塵要有功夫,染塵,就被塵轉,聞聲為聲轉,吃飯為胃轉。」

「佛事門中,所有的動作、作為都是佛法。都是本來得自佛法,連拈一根草都是佛法。虛雲老和尚因杯子掉在地下開悟,那杯子掉在地下就是佛法。禪堂跑香坐香是佛法,出入往返、吃飯睡覺都是佛法。」

無念是只有正念

「學佛法,不是說無念就是甚麼都沒有,甚麼都沒有就成了死人。無念是沒有邪念、沒有雜念,只有正念。正念就是清淨心。沒有邪念、雜念,心就清淨。古人講一念清淨成正覺,只有心清淨了,才能成佛。眾生跟佛有甚麼區別?佛的心清淨,眾生的心不清淨。不清淨,要得清淨,怎麼辦?就要修。我們禪那打七,就是修。一個七修不好,兩個七,兩個七修不好,十個七,今年修不好還有來年,今生修不好還有來生,是這麼修的,修就要有因果。」

「整個的佛法,修福修慧,修的就是心。不是坐著甚麼不想就是清淨,那就落入空妄。佛的心是久修而來。修的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能達到清淨心。就這一句話,一直送你到成佛為止。受用不盡。」

「參話頭每每用功用不上去,毛病出在甚麼地方?對禪宗這一法,信心不夠!

有大信才有大疑,小信小疑,中信中疑,大信大疑。信心不足,疑心提不起來,功怎麼用呢?」

禪宗是行門

「過去看見一個人,但貴子知見,不貴子行履。現在的人則是,但貴子行履,不貴子知見。這話懂嗎?現在的人,聰明到頂,能說會道,能說得天花亂墜,但在行止一點都沒有。」

「上根利器的人,不是天生的,沒有天生的彌勒,也沒有自然的釋迦,都是修來的,屢生屢年要修呀。禪宗這一法,它不是解門,不是說說就算,說說沒甚麼用,我們今天說的話,一個錢都不值,對不對?比如我說,北京好北京好北京好北京好,光說這個就能到北京了嗎?你不要行嗎?」


臨濟法眼:三玄三要

揚州高旻寺是禪宗大道場,傳承臨濟法脈,以「三玄三要」為宗旨,認為眾生皆有成佛的正因,而禪為一切法的根本,人人本有,個個不無,只因眾生愚癡無名而不覺。此行《明覺》特意恭請德林長老為讀者揮毫寫下開示句︰「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實際理地不染一塵」這本來亦是高旻寺的指導思想,前者是說佛法本來無處不在,拈來便是,指法身之妙用;後者勉勵大家時刻要在心地下功夫,保持清淨法身不染一塵。

更正啓示︰第87期《明覺》《禪宗古道場 揚州高旻寺》一文中,德林老和尚應為高旻寺第四十七代方丈,特此更正。

Go to Issue Menu3.

抄經後的處理方法
撰文/溫綺玲

最近嚴師父與老和尚回港小休,與友人前往頂禮。閒聊中,提及坊間有頗多人士喜歡抄經。有些是按經本抄錄,有些是從書店中買來抄本,跟著筆劃填上。

友人問:「如何處理抄好的經本呢?可以用火化去嗎?」

嚴師父即時反應:「不可以,那便是毀經了,犯戒的。」

總說抄經誦經不可思議,讓抄經的人淨濾煩惱。不可以火化,更遑論棄掉了。不若送給友人吧,又覺獻醜;即使對自己的書法無慚無愧,但也送不了那麼多!

越抄越多,那麼一份份抄好的經本,應如何處理?嚴師父望著我,要聽聽我的意見。

「曾請教一位前輩,他說一切唯心造,火化抄經本時,不是懷著毀經的心,放入火盆內的,不是經本,只是一些書法而已,那便不算是毀經了。也有人說,只要心存恭敬便可。亦曾看見有人將舊經本放入經塔內。」

嚴師父不以為然,於是請教他。

「要抄經,最理想是先練習書法,寫書法也是修心養性的方法。練書法時,可以抄法語,例如《四大皆空》、《眾善奉行》等法句,也蠻有意思的。字練得差不多了,便可以嘗試抄經,字體工整,送給友人,也別具心意。」

那剩下來的,又如何辦呢?

「找一片泥土,挖三呎,深見黃土,恭敬地將經埋好,回歸大自然。」

「嚴師父,您這個方法,真好!」

「這不是我的方法,是從佛經中看到的。」嚴師父更正說。

Go to Issue Menu4.

希運
撰文/雲影

希運(?~850)唐代僧,福州閩縣人,自幼在黃檗山出家。希運的長相古怪,額間有一肉瘤隆起如珠,號為肉珠,但是他聰慧利達,學通內外。出家後,希運先遊天臺,後至上都(今西安),後來行乞時,遇一老嫗,問答之間,希運「玄門頓而蕩豁」。於是老嫗介紹他至江西參馬祖道一,可是至南昌後,得知道一已經圓寂,於是去瞻禮馬祖塔,這時他遇到了百丈懷海禪師。從此之後,希運投身於懷海門下學禪。據《古尊宿語錄》卷二載,希運曾向懷海請問道一平日的機緣,懷海向他說起關於「豎拂」被喝、三日耳聾的故事。希運於懷海處悟得道一大機大用,並得懷海的印可,說他有超師之見。後來希運離開懷海,來到洪州高安縣鷲峰山建寺弘法,並改其山名為黃檗山,並在此大開法席。由於希運善於說法,於是「四方學徒,望山而趣,睹相而悟,往來海眾常千餘人。」會昌二年(842)希運被當時任鍾陵(今江西進賢縣)廉鎮的裴休迎請至鍾陵龍興寺,躲過了會昌法難。大中二年(848),裴休移鎮宛陵(今安徽宣城縣),又迎請希運至開元寺,朝夕參扣,並記錄其開示法語,輯為《黃檗希運禪師傳心法要》和《宛陵錄》。大中四年示寂,諡號「斷際禪師」。黃檗希運的法嗣有臨濟義玄,睦州陳,千頃楚南等十二人,而以義玄最為特出,由他而後禪宗的臨濟宗成立。

希運繼承了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因而大力提倡「心即是佛」的學說。他說:「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以來,不曾生,不曾滅……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他認為這個心,不是我所認為的見聞覺知之心,而是「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遍照。」可是世人不了解,以為這個知識見聞覺知之心就是,因此為「見聞覺知」所覆蓋,從而不能目睹本心。但是這個「本心」雖不屬見聞覺知,也不離見聞覺知,只要是當下無心,那麼本體就自現了。所以希運說「當下無心,決定了知一切法本無所有,亦無所得,無依無住,無能無所,不動妄念,便證菩提」。後來臨濟的宗風,即淵源於此。

Go to Issue Menu5.

開示
文/賴靜涵

佛弟子到寺院拜見和尚,總會說一句話:「請法師慈悲『開示』!」那麼甚麼是「開示」呢?「開示」一語在佛教的歷史十分久遠,在佛典裡面是經常可見。如《雜阿含經》:「如來自知成等正覺,顯現演說,分別『開示』。」,《大般若經》則說:「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應以種種巧妙文義,宣說『開示』如是般若波羅蜜多。」足見「開示」一詞就是演說佛理。後來禪門公案裡記載,弟子禮請禪師指點參學,常用「開示」一詞,而禪師指導之下,一語道破關鍵之處,能敲破弟子的無明與我執,「言下大悟」,因此「開示」在禪門裡有特別的義意:「開」者,就是「開啟、開發」之意,除去「無明」,開啟智慧,而「示」則為「顯示」之意,除去無明之後就能顯現我們的清淨自性,見到本來的真面目。總的來講,就是打開我們的智慧,讓開悟的道路自然顯現。這就是「開示」的意義。所以,時至今日,佛弟子仍要常常請和尚多多「開示」,因為和尚的「開示」能夠利益我們放下執著,清心自在。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佛學講座

每周六 下午1﹕45(共八講)
講題﹕《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講者﹕傳賢法師
開課日期﹕2008年3月15日

念佛晚會

逢周日 晚上7﹕00至8﹕30
主持﹕苑長僧徹法師/如淨法師

地點:跑馬地山光道15號東蓮覺苑
電話:2575 6312

Go to Issue Menu8.

活動﹕拈花微笑─禪門大智慧講座系列

講題:南傳佛教中禪修的精神訓練
講者:K.Anuruddha教授
日期﹕3月8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3﹕30至5﹕30
地點﹕香港大學基金會議廳
主辦: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東蓮覺苑贊助
查詢﹕2241 5019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