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to Issue Menu1.

洗滌身心
撰文/心台

什麼是快樂的人生?有人認為擁有社經地位,受世人尊崇;有人認為富甲一方,享受奢華;有人認為求得真愛、美滿婚姻;有人……。擁有這些是否就是真正的快樂呢?假如這就是幸福的人生,那麼悉達多太子(佛陀)在廿九歲以前應已找到了!然而,他卻在這一年,毅然放下世人夢寐以求的王位和尊榮,踏上出家修行的路。在六年的探索和實踐中,克服了人性的軟弱、無知,徹悟緣起的真諦,發現了解開生老病死等痛苦之原因和治療的辦法,成就圓滿的生命。如果用佛洛依德對人格的看法,佛陀出生、修行、成佛和教化眾生的過程,可說是人格由「本我」、「自我」而達至「超我」的完成。

佛陀的一生,沒有標榜自己有異於常人。他覺悟的、解脫的是人類無窮的貪欲、瞋恚和愚癡等煩惱,以及由自我的偏執而造成的衝突、痛苦……。在佛教經典的記載中,佛陀告訴了我們些什麼?或許,可以由下面幾點來理解:

  • 知苦離苦。佛說世間所有事物都是無常的,貪求和妄取,會引起痛苦和無奈。同時,佛陀也告訴我們,人可以「以自己為依靠,以法(真理)為依靠」,遵守八正道的生活,把人生的苦惱超越和出離!
  • 放下我執。世人總喜歡固執於某一個立場而與他人爭論,把自己的觀點說成優越的,而漠視別人的見解,將人與人的關係,陷於爭論、衝突之中而無法擺脫。就像佛陀所說「瞎子摸象」的譬喻,人在自己的偏執中,把所見、所聞、所想的一面,看成真理。而佛陀則教導我們應要考察萬物,證見緣起、無我,而解脫自在,無所執著。
  • 惜緣感恩。世間萬事萬物,在緣聚緣散之中,彼此相互依存。學習珍惜因緣,明白佛陀、父母、眾生在生活上,給予我們種種的付出和幫助,更要常懷知恩、感恩、報恩的態度,關愛身邊一切的人與事,力行慈悲精神,實現人間淨土!

在今年浴佛節的來臨,當我們一面念誦浴佛偈,一面以香湯洗沐如來的時候,是否也會以佛陀的教法,洗滌自己的身心……

沒有天生的釋迦,沒有自然的彌勒——佛誕偶思

撰文/淨因法師

2551年前(公元前544年)四月初八日,悉達多太子降生於中印度迦毗羅衛城郊外的藍毗尼花園的無憂樹下。此時鮮花滿園,香風四散,九龍吐水,沐浴太子,人天同慶,悲智雙運的導師降生人間。一年一度的浴佛慶典由此而來,人們以香花淨水,灌沐太子聖像,同時唱誦浴佛偈:「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功德莊嚴聚,五濁眾生令離垢,願證如來淨法身。」每當我沐浴在空靈和緩的梵音妙樂之中時,心中有一股久別重逢的激動與興奮!降生人間、成家立業、出家求道、六年苦修、降伏心魔、大徹大悟、說法利生、得大自在……一幕幕啟迪人心智的人間悟道圖,在我腦海中活躍起來。

原始的人格——降生人間
《西遊記》中孫悟空無法無天,大天宮,10萬天兵天將無法降服他,結果還是逃不出如來佛祖的手掌心。這則人們熟悉的神話故事說明,在一般人心目中,佛陀是至高無上的神,無論他有多偉大,都是應該的。然而,德國著名佛教學者奧登堡(Oldenberg)教授以大量的證據證明,佛陀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考古學家在佛陀出生地尼泊爾的鹿野苑,發現了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古代最偉大的國王阿育王雕刻的「法敕」,更進一步說明佛陀是真實的歷史人物。悉達多太子降生後7日,親生母親摩耶夫人便不幸去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撫養成人。年幼時,悉達多太子和我們普通人一樣擁有原始的人格,飢餓時需要喝奶、吃飯,天冷時需要穿衣。由此可知,佛陀並非一生下來就偉大。

自我的人格——成家立業

據史料記載,佛陀在人間生活了29年。年輕時,他和我們一樣練文習武,為實現自我而奮鬥,跟隨名師學習印度古代的各種哲學流派,在比武大會上獲得冠軍,奪得美若天仙的少女耶輸陀羅的芳心,並結為夫妻,生有一子。成家立業後,住在瑰麗堂皇的三時宮殿,時刻有醇酒、音樂、美人相伴,享盡人間榮華富貴,人世間苦苦追求的財富、名譽、地位乃至學問、武功,無不成就,自我得到最大的滿足。

超我的人格——出家求道

經過20多年的忙碌、奮鬥,想得到的都能如願以償,悉達多太子的內心反而感到寂寞與空虛起來。生活在醉生夢死的皇宮,他不斷反問自己,生命如此短暫,生老病死時刻威脅每一個人,卻沒有人有危機感,反而把全部精力用於爭奪名利等身外之物上。爭到手的東西遲早會失去,根本無法永遠佔有,這種爭奪又有何意義?人生的意義何在?既然皇宮裏博古通今的老師無法提供答案,悉達多太子只有一種選擇,走出皇宮,為芸芸眾生尋找離苦得樂的答案。這個決定使悉達多太子逾越了自己的本性,成就了超我的人格,使得悉達多太子超越常人。正如俄國哲學家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1828—1889)云,「要是一個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獻給一種道德追求,要是他擁有這樣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這方面和這個人相比起來都顯得渺小的時候,那我們在這個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

人格的磨練——六年苦修

古希臘雅典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說過,「患難與困苦是磨練人格的最高學府。」為了真理,悉達多太子先到苦行林參訪苦行仙人,然後又到雪山去苦修,每日只吃一麻一麥維持生命。苦修雖然沒有使太子找到解脫的答案,卻磨練出他偉大的人格﹕勇於承認錯誤——苦修無法使人獲得解脫。

人格的發展——降伏心魔

通過35年的苦苦探索,悉達多太子終於明白一個道理,苦難來自我們一顆有所執著的心。固執地追求人世間「五欲」之樂,固然無法使人獲得長久的快樂,頑固地執著於某一種修行形式(如極度的苦行),也不是修行的正途。因為這只會使人在修行形式上打轉,到了一定的境界,便無法突破。「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只有超越對任何修行形式的執著,從心入手,「無所住而生其心」,修行道路上才能進入一個新的天地。如此思維,悉達多太子降伏了有所住的心魔,走出自我束縛,使自己的人格得到自由表現。

人格的昇華——大徹大悟

悉達多太子來到菩提樹下,從心入手,靜坐反思,終於明白,人生的苦難淵源於因我執而產生的貪瞋癡等不健康的思維,由此而引發不健康的行為和語言,成為未來苦難的動力,這就是佛教業力緣起的理論。因此自淨此意是離苦得樂的法寶。對於已經深陷苦海的人們,佛陀又悟出離苦得樂的方法,共有四個步驟﹕勇敢地面對困境(苦諦)、客觀地分析陷入困境的原因(集諦)、建立起脫離困境的信心和勇氣(滅諦),並以實際行動走出困境(道諦),這就是四聖諦。了知佛陀大徹大悟的內容——緣起法和四聖諦,就能使一個人的思維得到重整,人格得到昇華。

人格的感化——說法利生

德國詩人歌德(1749-1832)曾經說過,「只有偉大的人格,才有偉大的風格。」大徹大悟的佛陀,以度化眾生為己任,45年間足跡遍及全印度,以其崇高的人格,感化無數苦難眾生,為人類留下極其珍貴的精神資糧,直至今日,我們仍沐浴在佛陀的慈光下。

人格的圓滿——得大自在

人們常常把「涅槃」看成是死亡的代名詞,其實涅槃的本意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貪瞋癡等不健康思維的 「死亡」,帶來的是清淨、自在的人生,所以稱為得大自在,標誌著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人格的圓滿。

以上一幕幕啟迪人心智的人間悟道圖,深刻地揭示了佛陀是如何從原始的人格、自我的人格、超我的人格,經歷人格的磨練、發展、昇華而獲得完美的人格,再以他偉大人格的感化,幫助了無數苦難的眾生,最後成就了他圓滿的人格,得大自在。慶祝佛誕的意義,在於讓人們緬懷佛陀圓滿的人格、慈悲利世的襟懷和超然脫俗的理想的同時,使人們了知,「沒有天生的釋迦,沒有自然的彌勒」。換而言之,佛陀不是天生的,而是靠自己不懈的努力修來的,聖賢的一切成就,也是靠自己一步步精進努力積累而成。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由此而激發人們效佛所行,積極進取,成就完美的人格。

Go to Issue Menu3.

勿以善小而不為
撰文/李焯芬

在暴風雨後的一個早晨,一位晨運客來到海濱散步。他一邊沿海灘走著,一邊注意到,在沙灘的淺水窪裏,有許多被昨夜的暴風雨捲上岸來的小魚,它們被困在淺水窪裏。雖然近在咫尺,卻回不了大海。被困的小魚,也許有幾百條,甚至幾千條。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裏的水就會被沙粒吸乾,被太陽蒸乾,這些小魚都會乾死的。

晨運客繼續朝前走著。他忽然看見前面有一個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個水窪旁彎下腰去——他在撿起水窪裏的小魚,並且用力把牠們扔回大海。晨運客停下來,注視著這個小男孩,看著他拯救小魚們的生命。

終於,這個晨運客忍不住走過去勸說:「孩子,這水窪裏有幾百幾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

「我知道。」小男孩頭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為什麼還在扔?誰在乎呢?」

「這條小魚在乎!」男孩一邊回答,一邊拾起一條魚扔進大海。「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

是的,我們的能力著實有限,幫助不了全世界的人。可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上一些機緣,可以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做點好事,幫助一些人,減輕他們的煩惱和痛苦。自己也會在助人的過程中得到快樂。小小的一點善行,有時也會為別人帶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此,勿以善小而不為;積小善終能成大善。

Go to Issue Menu4.

供養僧服的因緣
撰文/賴靜涵

今天我們時常聽說佛教團體接受各種供養,事實上供養的因緣常常是出自信徒的自發性願望,這樣的供養功德是很大的。在南傳佛教,袈裟僧服是常見的供養品,這是有因緣的。

有一天佛陀示現了疾病,在僧團裏面休養著,信息傳出,讓王舍城的國王知道了,急著遣派御醫耆婆趕到精舍去替佛陀看病。耆婆向來很尊敬佛陀,所以很快就到了佛陀病榻前為佛陀診斷。但是在耆婆的心中所掛懷的除了佛陀以外,還有佛陀弟子的飲食不講究衛生,穿著的衣服也不整潔。可是因緣不具足,始終沒有機會開口。

佛陀痊癒後,耆婆想再送一件禮物來供養佛陀。思考再三,他想到過去曾經為國王看病,獲贈一件質料很好的衣服,他覺得這樣的衣服很適合佛陀穿著,於是把衣服呈獻給佛陀,同時進言道:「佛陀過去曾經開示,要重視我們這個寶貴的色身,我卻看到佛弟子們常穿著襤褸的衣服,站在醫護人員的立場看,這並不合乎衛生的。我希望佛陀讓我種點福田,把袈裟供養給比丘們,以後不必再穿襤褸的衣服了。」佛陀很高興,就答應了耆婆的請求,並傳話給僧團比丘們:「大家穿著衣服不論新舊,都要樸素整潔,要經過日光消毒。綺麗美觀的衣著大可不必,但是要穿襤褸破爛的衣服來表示自己有學道,也是不恰當的。」佛陀的話傳出去以後,王舍城人民紛紛都供養僧服給比丘們。

佛陀的時代,僧服主要就是以袈裟為主。事實上,佛教當中,也有所謂的「袈裟伍德」,這是指袈裟所具有之五種功德。根據《釋氏要覽》卷上所載,釋迦如來從前為大悲菩薩時,曾於寶藏佛之前,發誓希望於自己成佛時,袈裟能成就五種功德﹕(一)佛弟子雖犯種種邪見,然若能敬心尊重袈裟,必可達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之果位,得不退轉。(二)天、龍、神、鬼、人及非人,若能恭敬袈裟,則可於三乘解脫道上,得不退轉。(三)若有鬼神、諸人,為飢渴、貧窮等所迫,得袈裟小塊乃至四分,即可飲食充足。(四)若眾生共相衝突,起怨賊之想,如念及袈裟之神力,便生慈悲之心。(五)若持有袈裟小塊,恭敬尊重,則一旦在兵陣,常得勝於他人。所以供養袈裟與敬重袈裟,同樣都是有功德的。

Go to Issue Menu5.

衛塞節
文/知歸 圖/陳裕皇

今年陽曆五月有三個慶祝佛誕的日子。一個是明天(四月初八)的漢傳佛誕節,而五月一日及五月三十一日都是南傳的衛塞節(Vesak)。南傳上座部以陽曆五月的月圓日來紀念佛陀的誕生、成道及涅槃。由於今年五月有兩次月圓日,所以便有兩個衛塞節的出現。

南傳各國的佛教徒皆相信世尊的三件大事都發生在衛塞月的月圓日。什麼是衛塞月?這便要對印度天文曆法有一點認識才明白。原來印度的曆法是根據白月(即由新月至滿月的半個月)十五日夜太陽所在的星宿為月名。印度的二月是依吠舍佉 (Vaisakha)宿而建立的,此吠舍佉宿相當於中國二十八宿的「氐」宿,也就是我國農曆三月斗建辰位的星宿,亦就是後來南傳佛教徒所稱的衛塞月。

多部佛陀傳記皆記載悉達多菩薩降伏魔軍魔女後,在後夜分明星出時,得證無上正等正覺,成為十號圓滿的佛陀。那麼,世尊夜睹之「菩提明星」,也許與此吠舍佉宿(或我國東方蒼龍七宿之氐宿)有著一種不可思議的關連!

Go to Issue Menu6. 漫畫
圖/小子

Go to Issue Menu7.

周日念佛晚會:誦念《阿彌陀經》
晚上7:00
念佛 繞佛 坐禪 開示 迴向
主持:苑長妙慧法師

周日佛學講座:《地藏菩薩本願經》
上午9:30
主講:傳慧法師

周六瑜伽靜坐班
上午9:30 ;下午2:00
導師:黃耀光居士

周六禪修課程:活在當下
下午2:00
導師:法護法師

以上地點: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以上查詢:2572 2437

Go to Issue Menu8.

公開浴佛慶典
大會備有精美吉祥燈(一套八款)供市民迎請
日期:5月24日(周四)
   下午3:00至7:00
   5月25日至27日(周五至周日)
   上午10:00至下午7:00
主辦:香港佛教聯合會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5樓大會堂前廳
查詢:2574 9371

講座暨工作坊:從佛化生命教育角度探討 培育成功孩子的基本法
日期:5月26日(周六)下午2:00
主辦:寶覺中學
贊助:優質教育基金、東蓮覺苑
主講:衍空法師
嘉寶:妙慧法師 衍意法師 衍秀法師 倪啟瑞先生
地點:九龍將軍澳彩明街9號寶覺中學
查詢:2702 2863

誦《瑜伽菩薩戒》
日期:5月26日(周六)晚上7:00
主辦:佛教法相學會
主講:居士
地點:九龍旺角白布街2-24號藝興大廈10字樓13室
查詢:2771 8161

東蓮覺苑《明覺》特刊編輯部
編輯﹕方禮年
地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15號
傳真﹕2572 4720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刊文章純屬作者或受訪者意見,不代表本刊立場。

資源

課誦

連結

下載

賀卡

友情連結
何鴻毅家族基金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 | 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校友會 | 寶蓮寺 | 大渡網 | 溫暖人間 | 佛哲書舍 | 史丹佛大學何鴻毅家族基金佛學研究中心 |
TLKY Canada Foundation Programme, Institute of Asian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 International Buddhist College, Hatyai |
東蓮覺苑佛門網站小組製作 ©2006-2008 | 服務條款 | 佛門宗旨與LOGO 自2006年10月1日瀏覽次數: